查文庫>課文大全> 《日月潭》的課文內容

《日月潭》的課文內容

《日月潭》的課文內容

  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以下是小編跟大家分享《日月潭》的課文內容,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日月潭》課文

  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它在臺灣省中部的山區。那裡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蹟。

  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華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

  清晨,湖面上飄著薄薄的霧。天邊的晨星和山上的點點燈光,隱隱約約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陽高照,整個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圍的建築,都清晰地展現在眼前。要是下起濛濛細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

  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遊客。

  《日月潭》解讀

  這篇課文是長春版教材第五冊第八版塊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由《我愛你,中國的漢字》、《七子之歌——澳門》、《日月潭》三篇文章組成。本版塊的三篇課文雖然作者不同,體裁不同,內容不同,寫作時代不同,但卻鮮明表達了“我愛我的祖國”這一鮮明的主題。

  《日月潭》一文用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國臺灣省日月潭的美麗風景。作者以日月潭的具體位置,名字的來歷,以及清晨和中午兩個特寫鏡頭展示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寶島臺灣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文章結構清晰,景美情濃,那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使人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

  語文課標明確了中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求: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並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日月潭》一課作者對寶島臺灣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蘊藏在每一段的生動詞語中,讓我們在品味詞語意思中感受了作者濃濃的愛國情。

  欣賞著語言文字下的美景,感受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意,我依據文字特點和學段目標,結合學生實際,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12個字。掌握兩個多音字“蒙、約”。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日月潭的秀麗風光,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熱愛我國領土寶島臺灣的思想感情。

  透過文題,我們清楚確立這是一篇寫景文章。我們要實實在在使學生在品讀文字中感受寶島臺灣的自然風光之景美,更要不遺餘力使學生從自然景觀的描寫中感受到作者濃濃的愛國之情,激發學生對寶島臺灣的熱愛之情。基於此出發點,我把本課教學定位為“朗讀、想象把日月潭的風光定格在孩子心中;品詞感悟讓愛國情溢於言表。”為此,我主要以“讀中感悟、品味欣賞”來突出這一重點。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資源創設情境,並結合相關資料點燃作者與學生情感的共鳴。引導學生美文美讀,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促進學生主動探求,逐步提升人文素養。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是美讀,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為了課堂教學既能感受日月潭風光之景美,又能品味到作者對祖國熱愛之情真我按以下四個操作程式展開教學——“尋點—拉線—豐枝—畫圓”

  一、尋點

  一堂課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展現,必須有一箇中心點。這個“點”應該就是一堂課的“課眼”找到了課眼,就可起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日月潭》一課,依據本版塊的主題——《我愛我的祖國》和課文語言特點確立這一課的課眼是“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中外遊人”抓住“風光秀麗”一詞,引申開去。

  二、拉線

  為了使本課教學中做到“主幹分明”,首先讓學生利用查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風光秀麗”一詞後,採用指讀、小組讀、齊讀等方式使文眼“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中外遊人”讀進了學生心中後,順學而導,丟擲問題:“認真默讀課文,把能體現日月潭風光秀麗的語句畫下來,結合詞語想象日月潭的風光。透過這一主線,貫通了全文,貫通了語言的吸收與表達。在學生的讀、畫想象中,日月潭的山水之美又怎能不定格在學生心中呢?

  三、豐枝

  抓一主線展開教學是追求課的“主幹分明”。為了課堂教學豐厚、充實,還需在“點”和“線”牽引下做到把跟主線相關的文化、語言、知識資訊整合起來,形成立體課堂結構。

  在開課的匯入處逢迎: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上課伊始,利用大螢幕展現臺灣島地圖及日月潭圖片,然後深情介紹位於阿里山和玉山之間臺灣最大的天然湖——日月潭。這座天然湖泊周長35千米,地域面積3平方千米,水深30多米。周圍是青山環繞,樹木蒼鬱,山巒重疊,湖光山色,日月倒影,一派詩情畫意。在介紹後追問:“日月潭初次帶給你的感覺是什麼?”當美已經注入學生眼中時,再美美讀課題,美美讀課文。這樣的匯入以“美”為軸心,使全文感悟與情感有了向心力。

  在課中的資料補白讓“愛”滋生。學生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瞭解了日月潭名字的由來。當學生能很好想象日潭和月潭形狀特點,並能用“因為、所以”句式講清日月潭來歷後,為了使學生對日月潭的愛由表及裡,此時可以講一個小故事——《日月潭的由來》。使學生把對大尖哥與水花姐的敬與愛流到日月潭中。利用一個美好的傳說融化學生情感,這時的讀文就會自然而然流露對日月潭的愛來。

  本文在抓“風光秀麗”一處為文眼進行教學,雖然從此入手,主線分明,語言有了向心力,然而只著它一詞還不夠。文中的“群山環繞、樹木茂盛、隱隱約約、朦朧等詞也都體現了用詞精當。在力求簡約中突出這些詞語的效果,我做了以下設計:

  1、文中有一些詞讀起來朗朗上口,老師期待你們認識它,相機出示小黑板,黑板上的詞語就是課後題一中的詞語,首先讓學生能讀準。

  2、這些朗朗上口的詞語,讀好它們,你會受益匪淺。這是讓學生讀詞也要帶有情感的溫度。

  3、在學文中,學習一段中想象“樹木茂盛”的景觀,在想象中理解了“樹木茂盛”;在三段的教學中,“隱隱約約、倒映”處理解上是難點。這裡可以引導學生聯絡上句想:湖面上還飄著薄薄的霧,天邊星辰和山上燈火又那麼遠,映到水中自然是隱隱約約的。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後,相機引導學生美讀句子,在輕柔的樂曲和著中,讀出了景物的“隱隱約約”。這樣不著痕跡的導讀,既悟到了風光之美,又悟到了語言之妙。可謂一舉兩得。

  除了利用詞語“豐枝”外,又採用了想象補白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文字讀厚。文章中只寫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風光。可以在此處進行拓展閱讀,欣賞傍晚時日月潭的美景。可以利用課件展示日月潭晚上的風光片,讓學生在欣賞之餘嘗試寫一寫晚上的日月潭,在動筆中把對日月潭的愛植於心中。

  四、畫圓

  畫一個同心圓,在主題上不斷迴環。本課的教學中在每一段的教學告一段落後,反覆迴環到文眼中“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中外遊人。”上,形成一種一唱三嘆的復沓式結構,作者的情感也在反覆迴環中昇華。

  畫一個開放圓。無論課前、課中、課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蒐集資訊,使語文學習由課內走向課外。一課的終結並不是學習的終結,學生可以查詢資料介紹臺灣日月潭更多的資訊,介紹祖國更多的風光,使對祖國的在注入到更廣闊的山山水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