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懷念母親這篇課文
導語: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課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概括懷念母親這篇課文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概括懷念母親這篇課文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即使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何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課文語言富有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懷念母親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能抄寫對祖國魂牽夢縈的句子。
2.感受課文樸實的語言中所含的複雜的思母與思國之情。
3.積累語言。懷念母親優秀教案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能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思母、思祖的情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1.瞭解作者。誰知道一般“國寶”是指什麼?(大熊貓)但是在北京大學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被人稱為“國寶”,他是誰呢?
課件出示季羨林生平及主要經歷。
2.呈現季羨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課件出示:“當我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不該,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2)學生默讀,交流感受。
(3)出示課題。
季老的許多文章裡都談到了母親,也都表達了這樣的情感。
出示課題《懷念母親》板書)讀,讀出“懷念”的情感。
(4)作者,懷念的dandan是生他養他的母親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懷念母親》。
二、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對學生講清自學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感悟,文章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2、自學反饋:/讀讀自己印象最深的內容,說說讀懂了什麼。
如,題目的雙重含義。
以下這些語言也可在初讀時結合課文相關內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三、理清文脈
母親去逝後,季老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直到許多年後,母親還常常出現在夢中;留學德國,故國母親的一草一木也常會浮上心頭。請從文中找出描寫這個意思的幾句話讀一讀。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為何,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何,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1.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親”?(兩個“頻來入夢”)
2.朗讀句子。質疑。(如,“頻來入夢”什麼意思?對於“頻來入夢”的初步理解應該聯絡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記中的時間可以反映經常懷念母親,文章的最後一節中的“沒有斷過”、“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品評同學的朗讀。
二、 品讀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頻來入夢”,季老卻說“不知道是為何”,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何。
課件出示資料1:到了中秋節──農民嘴裡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課件出示資料2: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 ’”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 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1)學生瀏覽以上資料談體會。
(2)聯絡“11月18日”的日記談理解。
指讀或師範讀。
說說感受,談談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師相機引讀: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後來到了德國,來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article/不知道是為何,母親頻來入夢 。”
三、品讀思國之情。
母親給了我多少的愛,給了我多少的溫暖,遠在異國他鄉,孤寂時時湧上心頭,母親怎不頻來入夢呢?此時此刻,季老懷念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母,還有那──(祖國母親)
1.動情地讀一讀季老的幾段日記。
2.說說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原因。
3.讀讀最讓你感動的一則日記,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談談體會,或是質疑。
(2)常人覺得淒涼,可能是因為何事?
(3)季老感到淒涼是因為何事?再次細讀下文,從字裡行間尋找答案。
設計想象說話:
如,因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覺得有點淒涼。
(4)既然這思念是“淒涼”的, 季為何又說這淒涼是“甜蜜”的呢?學生交流。
設計想象說話: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彷彿覺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覺得這淒涼是甜蜜的。
(5)朗讀其他相關內容。
從交流中,我們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請同學們深情朗讀,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讀:
──11月16日……
(讀中評議,評議後再讀)
這種思念是多麼深切啊,他在異國他鄉想到故國的一切,讀:
──11月20日……
時間愈久,思國的神經愈發敏銳,即便是一絲絲輕輕的驚動,也能勾起遊子對故國的無限眷戀,讀:
──11月28日……
四、抒發情感
這樣的思緒可以在日記中找到好多好多,這樣的情懷在心中很濃很濃。母親成了遊子夢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讓我們縱情讀一讀(課件出示《尋夢》的開頭與結尾)。
1.讀著讀著,你彷彿聽到了什麼?
2.讀著讀著,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你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你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
3.這是何等的魂系夢縈啊!你從這“開頭”“結尾”中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情感?
4.從文中找出描寫這種情感的句子讀給大家好嗎?
五、拓展昇華
1.賞讀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
“在夢裡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裡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
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裡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
留學德國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舊邦,
無端越境入瑞士,
客樹回望成故鄉。
2.小結:是母親養育了作者,作者也與母親的命運息息相連。這樣一個時刻將母親裝在心中的讓人起敬的學者、作家,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取得了崇高的地位,為祖國母親贏得了巨大的榮譽。祖國母親怎麼能不稱之為“寶”呢?
3、在1984年的春節聯歡會上,香港歌星張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國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嗎?讓我們隨著音樂一起來唱唱這首《我的中國心》吧!
板書:
6、懷念母親
崇高的敬意 真摯愛慕
生身母親 祖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