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拔苗助長原文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水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文拔苗助長原文,歡迎閱讀參考!
課文拔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翻譯
有個宋國人,他十分期盼禾苗長高,於是就去田裡把禾苗一個個的拔高,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註釋
(1)芒芒然,疲勞的樣子。
(2)歸:回家。
(3)其人:他家裡的人。
(4)病矣:累極了。
(5)趨,急行,跑。
(6)之,代詞,它,代禾苗。
(7)則,卻。
(8)槁,枯槁,枯死。
(9)寡,少。
(10)想,沒想好處。
(11)舍,拋開不管。
(12)耘,鋤草。
(13)非徒,不但,不只。
啟示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拔苗助長》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寓、焦、苦、弱、勃、悶、宋、則、疲”,能熟練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懂得複述課文。
3.創設情境,聯絡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
4.瞭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並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1.瞭解寓言這種體裁,並掌握寓言的基本特點,基本能複述課文。
2.瞭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並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準備:
(教師)1.準備與本課寓言相關的動畫片或是書籍。2.多補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書籍,推薦學生閱讀。(學生)課外蒐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與大家共享。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學習“寓”字。用字理識字的知識去學習,師引導:寶蓋頭跟房屋有關,這是一個標準的形聲字。(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解釋課題:什麼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5.看課題質疑:看到“揠苗助長”這個題目,你會提出什麼問題呢?(學生自由發言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