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1

  這是一本很好讀的書,不是很長,總共不過180多頁,用了不到兩個晚上就讀完了,老公都說我讀得快了(呵呵,因為我一向讀書不是很快的)。讀過這本書,我對國學大師,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的思想觀點有了一些瞭解,也對季羨林本人認識更多了。此前知道季羨林還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時,在新聞上了解到的,還有就是開心辭典的“開心學國學”活動讓我知道了這位大師。《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收錄了他對於人生,對於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事物的態度的小文章。這些文章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期間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歲寫的文章,他對於人生和社會的認識確實有更深的一個層次。讓我特別難忘的是季老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環的組成部份,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做好這個環,推動歷史向前進步,我覺得這個人生的意義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人與自身修養的關係。每次都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認為在當前這個關係的處理是最重要的一個,西方工業革命以後,他們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確實讓人類的生活進步了不少,然而現在凸現的環境汙染、物種減少、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等等問題,都警示著人類不能再與大自然為敵,對立地去發展了,應該是弘揚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時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覆強調此點,說明了他對人類發展的擔憂,是深刻的、長遠的、應該引起重視的。

  現在有“季羨林研究所”這麼一個機構,專門做對季羨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設立這樣的機構,說明應該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從這位大師身上學習,以後可以再讀讀相關書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為深刻和長遠。讀罷此書,我還繞有興致地又查了一下與季羨林相關的資料,其中,他與小學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讓人感動。在這裡就不再多說啦。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2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佛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1911年8月6日,季先生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六歲離開家鄉到濟南隨叔父上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師從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品行高潔。

  2009年7月11日8時50分,98歲的季羨林先生走了。當噩耗傳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沉默良久之後,我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重新又讀了一遍季先生的著作——《季羨林談人生》,讀後略有所悟。

  人的一生要學會處理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就是天人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的平衡關係,也就是個人身、口、意中正確與錯誤的關係,即修身問題。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在談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先生提出的觀點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至於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起於私心雜念。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人的一生要有勤奮好學的精神。“大師”、“泰斗”、“國寶”,這是三頂多麼光榮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老先生對於自己一生的學識,一向都非常謙虛謹慎,常稱自己“不才”。九十歲高齡時還常常自己警告說:“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決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費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沒有什麼收穫,晚上躺在床上就疚愧難安,認為是慢性自殺。”季老還告誡人們:“人貴有自知之明,學海無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為人類文化做出貢獻”。並勉勵年輕人,“一寸光陰不可輕,做學問幹事業要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

  人的一生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季老高壽,且身體健康,思路清晰,耄耋之年一直沒有間斷寫作與研究。先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長壽之道》介紹自己的長生之道,養生之述。文中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什麼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無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季老告訴我們:“要鍛鍊自己,對什麼事情都不要驚慌失措,而要處變不驚”,“只有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老用一生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圖私利,勤勤懇懇地為民族、為社會、為國家盡職盡責,不圖回報,才能名垂青史,一個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為一生永不鬆懈的奮鬥目標。

  季老先生樸實的文字,真切的情感,娓娓道來,給人啟迪,讓人回味無窮。先生的文字,是他一生的寫照和對人生的感悟,隨著歲月的流逝,先生的做人處事,已滲透在字裡行間了。在公司大力培塑員工品德教育的今天,學習季老先生的做人、處事、治學之道,對指導我們的思想言行大有裨益。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3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大部分是季羨林先生在八十多歲到九十多歲之間寫的一些散文。既有對人生起伏的回憶,也有寫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對恩師,同事的評價,對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實而不華麗,反映了作者本身對待人生的態度。望九之年的季老,總結他八十多個春秋的人生經歷,開篇三節大談人生,人生的內涵、意義。品讀這本書,瞭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體味,感悟到了他對自己人生旅途的總結。

  關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季老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是的,責任感,對於人類前進、時代進步的歷史責任感,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決不是在高喊口號,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對後輩的諄諄教誨。我們所有人都應當謹記在心。

  對於人生,他還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另一個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裡事事都會讓你稱心如意呢?況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脫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關鍵在於我們採取怎樣的生活態度。季老經歷“文革”,進過“牛棚”,他又對誰抱怨過什麼?既然季老都無法“力挽狂瀾、改變歷史”,我們為何不去試著改變自己的心境呢?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積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滿足,不保持心態平衡,又哪來內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我們內心的蕪雜、淺薄。

  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透過積極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奮勇向前,勇於挑戰,活出精彩人生,展現最完美的自己。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4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而《季羨林談人生》卻不同,季羨林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話語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卻又時時讓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讀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靜靜的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而美好。

  作者開篇便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裡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仔細思索:你為什麼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當然自殺除外,但人不能老處在被動和糊里糊塗之中,應該有所作為。季羨林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懂得如何尋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許不平凡些。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對社會、對他人、對子孫後代的責任,才能像個“人樣”地活出生活質量來。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作者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態度。儘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要食人間煙火,都會有人情煩惱,都逃不脫“生、老、病、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最重要的是採取一個怎樣的生活態度。有時生活就像參禪領悟,只有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在書中,先生對人生的“世態炎涼”、“走運與倒黴”、“緣分與命運”進行了鞭辟入裡的解析,讓我們對做人與處事、遷就與適應、成功、譭譽、壓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領悟到另一思維方式,另一種生活智慧。

  通觀全書,作者講得最多的是倫理道德,強調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係”,從更深層面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這世界不屬於哪一個人,甚至也不僅僅專為人類所備。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前書店裡、書攤上,擺滿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叢書,大談人生奮鬥、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厚黑之術”,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讀者,但到頭來卻會讓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淺。而作者期望的是,每一個人,對國家和社會、對家庭都要儘自己的責任,都應該在道德方面不斷修養和鍛鍊,“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倘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平凡的人生就會增添不少的光輝。

  讀完此書,深感作者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於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5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裡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麼活著?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職責感”。“有所作為”“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裡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絡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並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並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條曲線迂迴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才是人生。”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後蘋果的字型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