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季羨林>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範文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範文

  季羨林——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借鑑。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 篇1

  在離開德國35年後,1980年,季先生又回到了自己曾經留學十年的母校哥廷根大學。

  從6歲離開家鄉山東臨清來到省城濟南,然後19歲來到北平清華大學上學,再然後24歲去往德國留學,最後35歲再回到北京大學任教,直至終老燕園,先生一生都在離家一生都在遠行。

  “我終於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裡畫下的一條鴻溝的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會走到什麼地方去;這條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驚。以前我曾羨慕過漂泊的生活,也曾有過到外國去的渴望。然而當希望成為事實的現在,我又渴慕平靜的生活了。”

  這又是先生在《去故國》結尾時的自言自語,他說這條路太渺茫,渺茫到讓他吃驚,但是,當時的他只是不捨故國的默默自語,那知道這一句自語後來卻成了真,去國10年,流落異邦,一語成讖,終生漂泊。

  《一生的遠行》,這本書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遊記,包括歐遊散記、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爾隨筆、曼谷行、延邊行、臺遊隨筆、佛山心影八個專輯。說實話,這個集子收集的是比較失敗的,在我的瞭解範圍內,季先生散文隨筆寫的最上心的時候是大學期間,文筆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學期間的一些記憶,承接了大學時的文風,加入了新的視野,而文革前後的隨筆漫談是先生遺留下來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後對牛棚生活的雜憶和對早年的點滴記憶以外,大量的文章屬於應景之作,或者是應時之作。先生視野廣闊、閱歷豐富、知識積累豐厚,文章處處體現大家作風,信手拈來亦成佳作,但已經沒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矯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銳利和思索,平實成了先生後期文章最大的特點。

  《一生的遠行》這本集子正是最顯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隨筆前後的巨大落差。其中,歐遊散記部分是該集子中最讓人愛讀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應時之作,下瀛洲、尼泊爾隨筆、曼谷行、臺遊隨筆這四部分則是普通的出遊記憶,而延邊行、 佛山心影部分我則以為可以歸為應景之作。

  有一位讀者曾經在微博上對這本書留言:“但是才發現,除了第一篇之外,其餘的都達不到,甚至遠不及首頁文章的水平。剩餘的文章充滿了對時代的讚美,但不免讓人覺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為什麼寫於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灑脫倜儻,全然沒有顧忌與逢迎?”

  這位讀者讀後的感覺也是我自己的感覺,為什麼經過幾十年,先生的那種灑脫倜儻都不見了呢?當然,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書編輯的失策,他將這些文章彙集到一處反而突出了這種前後時期的反差,其實,季先生一生都在遊走,他用腳和心靈在遊走,他的許多現實和心靈遊記都是非常優美吸引人的,可惜編者沒有這樣的感悟,沒有選到合適文章,倉促成書,打著先生親定的旗號反而誤了先生的聲譽。

  當然,非要從《一生的遠行》中選幾篇吸引人的文章也不是選不出來,我自己覺得《去故國》、《聽詩》、《重返哥廷根》這幾篇還是很不錯的,雖說這幾篇都是先生初到德國留學時的感受,但是,讀來親切、睿智,還有些許感慨,應該是代表了先生遊記中的精品。

  《去故國》文中除了對自己遠行的顧慮,最讓人感動的是對現實母親的思念。

  “讓母親一個人悽清地躺在故鄉的地下,忍受著寂寞的襲擊,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楊簌簌中,淡月朦朧裡,我知道母親會借星星的微光到各處去找她的兒子,借西風聽取她兒子的訊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悽清與寂寞,西風也只帶給她迷離的夢。”

  母親,是先生一生中覺得最愧對的人,也是最最思念的人。無論是遇到困難、遇到傷心,抑或是遇到快樂,先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母親。當他離開故國將要遠行時,首先想到別離的就是自己的母親,其實,那個時候先生的母親已經離他而去兩年多了,而在母親去世前他也有8年時間沒有見到母親了,想來這對一位遊子來說是莫大的遺憾和傷心。我們不知道這8年母子沒有相見的確切原因,但是我們能夠體會這8年對於母親的煎熬對於遊子的困擾。《去故國》讓先生有一個機會去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和愧疚,它遠勝過一個普通遊記的意義。

  《聽詩》,一個嶄新的話題,但卻是先生難忘的一段記憶。聽,是先生文章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光《聽雨》先生就寫過兩篇文章,而寫於1936年的《聽詩》應該是先生聽系列最早的作品吧。

  對於聽詩的興奮,先生有過一段生動的記述:

  “終於盼到唸詩的日子,從早晨就下起雨來。在哥廷根,下雨並不是什麼奇事。而且這裡的雨還特別膩人,有時會連著下上七八天。彷彿有誰把天鑽上了無數的小孔似的,就這樣不急不慢永遠是一股勁地向下滴,抬頭看灰黯的天空,心裡便彷彿塞滿了棉花似地窒息。今天的雨仍然同以前一樣,然而我的心情卻似乎有點不同了。我的心裡充滿了喜悅,彷彿正有一個幸福就在不遠的前面等我親手去捉;在灰黯的不斷漏著雨絲的天空裡也彷彿亮著幸福的星。”

  文中可見先生的興奮和期盼!而這種興奮和期盼也是屬於遊記範疇嗎?我很困惑。對於編輯選文的動議實在不敢苟同。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 篇2

  聽季老敘述自己的一生,去了三十多個國家,精通九國語言。

  讓我不走覺得同樣是人,差距真的是人豬的差距。人終會成為歷史,在時間軸裡大多數人是留不下什麼的。

  這次回家,不如上次有耐心了,不知道為什麼,對於家人越來越沒有耐心。奶奶在一旁說話也不像以前那麼喜歡了,甚至會覺得不如獨處。我討厭這樣的自己,想起回家來的時候,奶奶那麼熱的天才門口等了兩三個小時。對比一下自己的態度,很是不對。

  回來之後幫奶奶洗澡洗頭髮,可總覺得做的不夠好,總覺得心思不如以前了,多少有些義務的成份在裡面。

  去了姥姥家,姥姥認不出來我了,問我家裡幾口人幾畝地,看樣子是徹底不認識了。半年的時間,變化就這麼大。回家四天了,時間過得好快。好像回到學生時代,漫長的假期看不到頭,自在的日子不用算計,不用算計在家的日子還有多久,因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可以用來享受。

  都說孩子有出息了不在家了未必是好事,不能陪你了,最多提供物質幫助。我不想這樣,喜歡用心去孝敬自己的爸媽,讓別人為自己現在得看法後悔,為爸媽也為自己爭口氣。

  家裡的風氣好亂,希望自己不要被這種社會風氣有所影響,做個自尊自愛獨立自強的女人,愛家人愛父母!

  在家的.日子,可以把工作中的競爭暫時拋開一點,卻做不到徹底。總是告訴自己不要掙名利,不要虛榮,卻覺得自己不夠自信,只有工作讓自己有信心不自卑。看來修行差的還很多,修身的路還很長很長。

  耐心,對人對事對這個社會!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 篇3

  作者季羨林。東方學大師、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季老師集各種大家於一身,讓人肅然起敬。

  這是季老先生80多歲90多歲到外面去講課訪問等留下來的文字,非常樸實。

  本書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遊記,包括歐遊散記、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爾隨筆、曼谷行、延邊行、臺遊隨筆、佛山心影八個專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季老行走歐洲、非洲、亞洲等以及臺灣、國內各地時的一些隨筆,文筆功力深厚,詼諧幽默,卻發人深思。

  《一生的遠行》書中的前半部分寫了先生在德國留學十年的一些回憶和華髮鬢白之後再次訪問德國,見到了幾十年未見的朋友,也見到了青草萋萋的墓地。驀然回首,已走過了半生。與闊別幾十年的良師益友告別,說起“下次有機會再聊”,但是彼此的心裡都知道,下次是沒有的,一轉身就是永別了。

  人的一生,總是會有遠行的。有我們期望的,也有我們不期望的,終究還是去走了。有一次性的,也有多次性的,反正最後都成為過去的人生經歷。人生的軌跡不可逆,腳步只能向前,過去的就再也回不去了。於是,這些旅行和經歷就顯得格外珍貴。

  一生的遠行,季老一生坎坷多磨難,卻樂觀始終。

  季老的文字,樸實無華,讀來朗朗上口,使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

  也許是受過磨難看透生死,也許是經歷豐富學識過人,文字裡透著濃濃的慈悲之心,滿是祝福祈禱,往後年至耄耋就越發感恩斯世的情懷。

  一個人的一生,在各種年齡段都應該如實地反映出來。季老先生是非常好學的人,在求學生涯中,學習英語、德語,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越是優秀的人,越是謙遜刻苦,他的學生評價他,不擺任何價值,成就再高,他也像普通人一樣上班下班,平常人一樣,平淡生活。

  品讀季先生的散文遊記,感受其樸實的文風和細膩的文字,甚是愜意,文如其人,令人更折服的是大師的風範和謙和的人格魅力。

  《一生的遠行》是一本關於人在旅途的書籍,讓人可敬可佩的是季先生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字裡行間所透出的思想境界始終是一份寧靜和執著!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 篇4

  三四十年代的歐洲,六十年代的非洲,八十年代的日本…瑞士日內瓦的美國大兵,德國求學地的哥廷根,幾內亞科納克里,日本奈良的遊唐大招提寺…還有尼泊爾、泰國、中國的佛山、延吉、臺北…季羨林的這本遊行日記讓我開拓視野、有所共鳴外,還讓我增強了記錄人生軌跡的熱情。留一本生活日記,作為給未來的自己的一份禮物,用真情真心去感受生活、記錄生活。N年之後,希望自己回頭可以從這份日記裡找到曾經最真的自我。關於記錄生活,我還拉上了我生命中重要度排位靠前的兩個人:老公振元和密友海霞。我希望我們一直都是思想相通的,希望我們能共享喜怒哀樂,一起笑著攜手到終老,腦子裡竟然飄出了歌詞: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們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我不太擅長表達感情,至深至真的感情不需要口頭太多的表達,眼神相對的時刻,彼此都懂,就不贅述了。

  很喜歡本書的序言:最真實的自己。人生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自己可能有偏頗不足,即使顯得愚鈍或者荒謬,掩飾遮蓋試圖刪除這些不完美或者矛盾是不可取的。因為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正離完美最近的生活。從今天起,記錄生活。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