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季羨林> 關於季羨林的故事

季羨林的故事

關於季羨林的故事

  斯人已去。風範永存。閱盡滄桑。大徹大悟。國學大師。平凡布衣。件件小事。還其本真。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季羨林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一代宗師季羨林博學多才。他精通的十多種語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很少有人瞭解。他研究的東西我們也許一點也不懂。但他的為人。從下面的幾個小故事中我們也可瞭解一二。

  一、 高考數學4分

  季老小時候很頑皮。打架很厲害。而且上課還偷看書。“他的桌子上放著課本。桌底下偷看各種書。他什麼書都偷看。在中學時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時候文理偏科嚴重。高考數學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願居然是數學系。

  二、 布衣教授: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出身貧農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是極為罕見。先生永遠是一身中山裝。每日三餐粗茶淡飯。他23歲科去留洋在德國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國文學、外語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卻沒有一點兒洋味呢?這大概是他身上農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時窮得吃不飽飯。給一個親戚割牛草。送草後磨蹭著等到中午。只為能吃一口玉米餅子。現在仍極為節儉。害怕浪費。厭惡虛榮。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見一個老頭在報名處。就對他說:“大爺。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辦手續。”直到一個多小時後才回來。次日當他在開學典禮上看到那老頭坐在主席臺上。一打聽。他就是北大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時真的吃驚不小。對同學說:“就像個鄰居大爺。一點也看不出來。”

  三、糟糠之妻:

  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裡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送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十餘年後。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羨林回國後經陳寅恪推薦赴北京大學任教。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為了專心研究。獨自過了16年。他才把家屬接來。他的妻子叫彭德華。濟南人。比季羨林大四歲。只念過小學。婚後。l933年他們先有了女兒。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兒子延宗。即是季承。

  這樁婚姻。既無愛情可言。又由於文化差異懸殊。缺少共同語言。讓季羨林從一開始感受的就不是歡樂。而是痛苦。在季羨林眼中。彭德華是一位賢妻良母。她對季羨林關懷備至。對子女也做到了慈母應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季羨林維持了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樂與祥和。彭德華也許一輩子也沒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個什麼學問。陷入悲痛的季羨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麼‘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他自從1929年結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辦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異國愛情:

  季羨林留學德國時。房東鄰居邁耶家的大女兒叫伊姆加德。1935年。季羨林來到哥廷根大學留學時。租住的房子就和邁耶家在同一條街上。伊姆加德是個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麗姑娘。 1937年。季羨林開始寫博士論文。而論文在交給教授之前必須列印成稿。這可難住了季羨林。因為他買不起打字機。更不會打字。這時伊姆加德小姐說:“我父親的工廠剛好淘汰了一部印表機!而我正好想練習打字。”

  也就是從那天起。每天晚上7點半後。季羨林都會抱著一堆書稿前往邁耶家。論文稿幾經修改後雜亂無章。而且內容複雜枯燥的梵文。對伊姆加德來說簡直就如天書。但是她總是掛著溫暖而恬靜的微笑來列印這些“天書”。在接下來的4年時間。季羨林在伊姆加德的幫助下完成了數百萬字的論文。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陰給了這個博學睿智的男子。而她纖細的手指。也一一撫摸過他那些後來讓中國和世界都為之驚歎的文字。

  書稿完成。兩個年輕人心中的愛情火花也快要迸發時。有一天季羨林手有些顫抖說:“我要離開了。我的祖國需要我……”當女孩說:“留在這裡好嗎?我也需要你!”時。季羨林心裡充滿矛盾與痛苦。他想:自己隨時要離開這裡回到中國。如果他不管不顧地留在哥廷根。當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攜手一生。但是。成全異國之戀就意味著“拋棄”祖國和家鄉的妻子兒女。季羨林當初留學的初衷。就是等學有所成之後。回到中國去報效國家的。他痛苦地搖了搖頭說:“這裡只是我的第二故鄉。我要回到祖國去……” 。四天後他離開了德國。雖然伊姆加德再也沒有得到季羨林的訊息。但她依然執意地等待並終身未婚。這個固執而堅忍的女人。伴著一臺老式打字機。一等就是60年。為了季羨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陰和愛情。

  去年季老接受記者訪談時談到對出國見世面、學本領時他還說:“所以我現在贊成年輕人還是出國。可是我最反對出去不回來。我最厭惡出去不回來”。

  五、六百本書:

  季老住在301醫院期間。有一天。一位年輕護士說起某報正在連載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愛看。老爺子馬上把秘書李玉潔找來。吩咐叫人去買。說“書是給人看的。哪怕有幾句話對年輕人有用了。也值得。”這一來轟動了全醫院。大家都來伸手。還索要簽名本。“都給。”“買去。”季先生髮話說:“錢是有價之寶。人家有收益是無價之寶。”最後。一趟一趟買了600本。也一筆一畫地簽名600本。

  六、傳達室的翻譯:

  “文革”期間季老先是蹲牛棚。後來他是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門人。在傳達室當門房。他除收發信件報紙外。就在那裡翻譯。因為怕被紅衛兵發現。他偷偷地在家裡頭把原文抄在小紙條上。然後在傳達室趁沒人經過時拿出小紙條。躲在角落逐字翻譯。他說嚴復翻譯。“一名之力。旬月踟躕”。而他是“一腳(韻腳)之找。失神落魄”。文革結束。這篇長得驚人的鉅著翻譯才完成了前三篇。

  《羅摩衍那》多達八萬行。是古印度悲歡離合有愛情史詩。對東亞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的《西遊記》裡可以找到影子。時至今日。在泰國的很多寺廟裡。都繪有羅摩王子故事的系列精美壁畫。

  而他平生最艱鉅的兩部書。長達80萬字的《蔗糖史》和長達數十萬字的吐火羅文A方言(焉耆文)的《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為了寫《蔗糖史》。在長達兩年的時間中。八十幾歲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圖書館。風雨無阻。“只要有一口氣就得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