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整體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選自《東坡志林》卷一,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職。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文章表達蘇軾壯志難酬的苦悶,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時表現蘇軾的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作者】
蘇軾(1037~1101年),字子,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與父蘇、弟蘇轍並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蘇轍 、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宋六家)。其文學作品標誌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今存其詩2700多首。在北宋詞壇上,蘇軾開闢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散文方面,他以紮實的功力與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書法上,他同黃庭堅、米、並稱"宋四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蘇軾是一位全才,在詩、詞、文、書、畫、方面都是開派的人物。
蘇軾21歲中進士,滿懷報國熱情,但他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軾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這就是歷史上的`"烏臺詩案"。至此42歲的他被貶官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寫本文時,他在黃州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雖累遭貶謫,仍然樂觀、豁達,以"閒人"自居,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是真正得意。
【整體賞】
這裡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姿態,彷彿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闢:
吾文如萬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鬱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鬱"於內而不得不表現於外的東西。胸有"萬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作而言,那"萬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浪湧,汪洋浩;溢為遊記、書札、序跋等雜文,迴旋激盪,煙波生色。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隻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慰罷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