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教案彙編五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讀通文意。
2、領悟心境。
3、賞析美景。
教學重難點:
1、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領悟作者複雜的心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競比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計算機課件
教學步驟:
一、設定情景匯入課文。播放一組月色圖讓大家欣賞。
導語:人們常說:“月色如畫”,在攝影家、畫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筆下也毫不遜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記承天寺夜遊》欣賞一下散文大家蘇軾筆下的月色圖。
二、簡介作者。
請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作者的資訊,用多媒體展示蘇軾的生平,讓學生摘要做筆記。
三、讀熟課文。
自讀課文,就難讀的詞或句子進行圈點,小組討論解決,如仍有疑問則向老師提出,多媒體展示重點詞句,讓學生當堂鞏固。然後熟讀課文(可按下列步驟進行:個別朗讀——學生評說——再聽範讀——一起朗讀)
四、讀懂課文。
1、請學生結合註釋和已學過的知識,或查閱工具書自瀆理解,有疑問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2、請一個同學用現代語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讀課文,欣賞月景。
1、這篇散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情,一句話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麼,劃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多媒體展示“賞月圖”)
3、這一句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4、這些景物都是客觀實景嗎,體會“藻荇交橫”的妙處。
5、討論如將“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改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表達效果一樣嗎?
6、學生用詩意化的語言描述這幅月色圖。
7、有感情的朗讀此句,當堂背誦。
六、感悟作者複雜的心境。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冰清玉潔、寧靜淡雅、如詩如畫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瀏覽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達他此時心境的一個字。並結合文章中的詞句加以品析。
2、作者為什麼會如此清閒、悠閒呢?我們來看作者是在何時何地寫的這篇散文?(多媒體出示文章的寫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貶謫,成了有職無權的“閒官”,按照常理,遇到這樣的打擊,他的心情應該如何呢?
4、但他卻表現得那樣的灑脫、安閒,可見其是一個怎樣的人?
5、作為一代大文豪、一個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個閒人呢?
6、朗讀最後一句話,讀出感慨萬千的語氣,體會作者複雜的情感。
7、一邊欣賞優美的月色圖,一邊配樂有感情朗讀全文。
8、開展背誦競賽。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詩人的眼中是一個有情之物。回憶我們讀過的有關月亮的古詩文,用下列句式進行賞析。
“我欣賞詩(文)的
一句,它寫出了月亮,
表達了詩人情感。”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2
內容預覽:
記承天寺夜遊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絡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3、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寢()
|看課文註釋,瞭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註釋,翻譯全文。
透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麼會想著夜裡去寺廟遊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瞭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6、文章的結尾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最後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並背誦課文。
2、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學設想:
(1)預習要求:
1、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正音正字,順暢誦讀。
2、查閱有關資料,瞭解作者寫作次文時的處境。
(2)教法學法:
1、注重誦讀教學。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逐漸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學間展開討論、解釋疑難,教師作必要的點撥和適當的講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時安排:一課時
(4)準備教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走近蘇軾
宋代有個大詩人叫蘇軾,你們可曾讀過他的詩文?我們在七年級上學期曾學過他的一首詞,叫《浣溪沙》。哪位同學還能背誦?(指名背誦這首詞)這位大文豪才華橫溢,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於自我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澈透明,如詩如畫。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遊承天寺吧!(板書課題作者)
二、展示學習目標(投影)
三、整體感知課文,疏通文章內容
(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學生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互相解決疑難。
2、聽錄音:聽清生字讀音及難讀句的節奏,標註在書上。
3、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文章。
4、組織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
(二)掌握重點實詞的意義,讀懂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理解並口頭翻譯課文。
2、劃出疑難字詞,準備交流。
3、組織交流:先小組交流,共同討論,後全班交流解疑。
4、學生當堂筆譯。
四、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後一句說:“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你認為這句話寫出
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來?
a。學生思考、討論,解決疑難。(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師結合進行板書。
c。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散文。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文章透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並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播放歌曲《但願人長久》,感受歌者和詞人蘇軾所表達的感情。匯入本文,共同學習體會蘇軾在這篇寫月亮的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整體把握
1、悟讀——把握文章內容
(1)初讀,掃清字詞障礙。
(2)再讀,思考討論並回答: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3)齊讀課文,注意停頓、節奏,讀出韻味。
2、譯讀——疏通文意
(1)自讀,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互譯互聽全文。
(2)再讀全文,進一步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賞析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為什麼想著在初冬的夜裡走出戶外?
(2)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這幅月夜圖有何特點?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4)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2、交流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再讀課文。
四、探究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提出問題,教師準備以下問題。
(1)文中並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裡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親密無間。請試著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加以體會。
(2)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裡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為並非每夜都能看見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2、學生再讀課文,爭取背誦文章。
五、拓展延伸
1、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你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2、請你用優美的文字把你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月色描繪出來。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蘇軾生平以及他的文學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能背誦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積累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悠揚的古琴曲就像時光機一樣,把我們帶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皓月當空,引發了古人無限情思,我們似乎聽到有兩個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誰呢?他們又在談論什麼呢?今天我們就藉著這琴聲和蘇軾的這篇文章,帶著我們的疑問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看誰瞭解蘇軾的有關資料最多。
(請學生髮言彙報瞭解的資料,然後展示課件,補充文章的寫作背景)
二、朗讀,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由朗讀,儘量大聲的讀,然後請學生說說自己讀的怎麼樣?(讀的不大好,或者讀的不錯……引到錄音朗讀)
2、聽錄音朗讀,對照自己的朗讀找距離(引到翻譯理解文章內容上來)
3、藉助手頭的工具、註釋和自己的文言積累,合作譯讀文章(請學生提出討論過程中的疑問,課堂討論,教師提出文言積累要求)
4、出示課件,提供參考譯文
三、背誦
1,展示課件中,圖文結合,請學生配樂朗讀(四個不同的圖文)
2,聽錄音朗讀,自己試著背誦或者跟讀
3,背誦
四、品味
出示課件問題:
1、文中寫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裡的詞、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樣的景物特徵,怎樣描寫的?
3、揣摩文字所寄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裡哪些語句是作者感嘆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4、教師總結:
蘇軾在自己的政治觀點不被人認同,出獄被貶後,還能以這種豁達的心胸寫下如此優美的文章,試問我們也有如此心境麼?那麼讓我們藉著音樂和美麗的景色,也來學學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賞月夜圖,傾聽古曲,可以學著古人,激發情思也寫一個短文或者寫一兩句自己想對蘇軾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