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評課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評課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評課稿

  剛開始上課時,學生是有些拘謹的,但隨後我們能卻分明地感受到學生的狀態越來越積極主動了,學生的情感越來越真摯細膩的,學生的思維越發活躍開放了,學生的發言更為精彩個性了,這和仲老師合理的教學設計、巧妙的點撥引導是分不開的。本課主要有兩點值得我學習:

  一、以題入手,分層研讀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呂老師先引導學生初悟課題,從字面上去理解這行詩,接著引導學生再悟課題,感受文意。她以課題為線索,抓住了課題中的關鍵詞,來分層引導學生研讀故事。

  二、詩文相融,感受詩境

  首先抓“佳節”,引導學生透過品讀文中的有關詞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等關鍵詞語,感受人們歡度重陽佳節時的熱鬧快樂。再抓“思親”,引導學生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探究他“思親”的原因,明白他是觸景傷情,所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接著引導學生感受王維是如何“思親”的,抓住“思緒萬千”,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透過“登高遠眺、頭插茱萸、總要、手挽著手”感悟王維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樂,又抓住

  “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這樣的`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昇華著內心的情感,為學生理解詩意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值得一提的是,仲老師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共設計了多次學生朗讀,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動情,說明他們的理解感受在不斷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斷昇華。仲老師還能有意識地巧妙地引導學生讀出課文語言中蘊含的豐富的形象,她常常在問學生:“讀著讀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這樣看似簡單的提問,卻蘊藏著一個老師的教育智慧,因為她真正尊重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給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空間,可以讓原本凝鍊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變得有血有肉,豐滿形象,體現了“綠色課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