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獲獎說課稿
各位專家、評委: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將進酒》,《新課標》對閱讀與鑑賞的要求是:發展獨立閱讀能力,注重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新課程理念下怎樣進行有效教學,引導學生進入美的意境?我從如下幾個方面說一下我的設計。
【教材分】
本課為《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的開篇課。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培養學生透過誦讀進入詩詞的情感世界。作為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將進酒》對後面的詩歌學習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學生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習並掌握“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方法,才能在後面的詩歌賞中更好地運用並實踐它。《將進酒》是李白借用樂府舊題,來抒發內心的情感。李白當時與朋友岑勳在元丹丘的穎陽山居喝酒,飲酒悲歌,一吐心中塊壘,既有治國齊家的理想,又有懷才不遇的苦悶,但他傲世的態度和豪放不的個性又使全詩悲而不傷,憂而不愁。
【學情分】
學生對李白的詩歌積累較多,對《將進酒》也很熟悉,但還只是停留在積累名言佳句的層面上,很少體味詩歌的'“韻味”,還缺乏審美品位和文學鑑賞能力。在“原始的起點”與詩歌鑑賞之間缺少聯絡的“橋”。而教師要幫學生建起這座“橋”。這個“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建設,從認知階段到解讀階段再到鑑賞階段,由“表”及“”裡,體會詩歌音韻美、意境美、語言美、思想情感美。
【設計理念】
1、發揮選修課的特質,培養學生誦讀鑑賞、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獲得審美體驗。
2、營造一個開放性、真實性、動態生成的課堂。
3、善於設疑,並激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激發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4、帶領學生走進語文美的殿堂,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引導學生透過對詩句的鑑賞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2、培養學生透過抓住關鍵詞語及知人論世的方法分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透過以讀帶講、以講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詩歌中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
2、課上激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師生共同探討釋疑,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詩中蘊含的真實而豐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走近李白”的過程中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
【教學重點】
在誦讀中品味詩歌中情感激越跳蕩、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教學難點】
在質疑釋疑中發揮聯想和想象,再現詩的意境,領會詩中宏大廣闊的意境美。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學法】
1、誦讀法——把握語言特色,感受美
2、導讀法——感悟作者情感,體味美
3、點撥法——還原詩歌意境,鑑賞美
4、質疑法——主動質疑問難,發現美
據本單元的要求以及詩歌教學的特色,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多種形式並用(自由讀、齊讀、朗誦、學生評價、老師指導、聽名家配樂朗誦),在誦讀中進入詩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難點;學生質疑,
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學生問在疑問處,教師講在關鍵時,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教學流程】一、整體感知
1.一個驚心動魄的開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從空間誇張,一從時間誇張。真是“巨人式的感傷”。2. 兩處用典:(1)烹羊宰牛且為樂 (2)陳王昔時宴平樂。3. 三種主要情感:
(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
(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鬱積在胸的不平之氣。
4. 四個層次的感情脈絡:
(1)感傷之情 (2)歡樂之情 (3)憤激之情 (4)狂放之情5.五處典型誇張
二、為引導學生對以上五個方面做到深層次感知,我設定如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掀開中國文壇的紅蓋頭,酒香隨清風徐來。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李白的勸酒詩也是古代宴飲詩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今天就讓我們借薄薄的一頁紙,傾聽李白心靈深處吶出的《將進酒》。
(二) 以讀帶思,精心設疑
教師要深度備課,立足教材內容挖掘美的因素,巧設“引路點”,喚起學生對美的嚮往。 根據本單元的要求以及詩歌教學的特色,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多種形式並用(自由讀、齊讀、朗誦、學生評價、老師指導、聽名家配樂朗誦),在誦讀中解決如下問題:突破教學重點——體味詩歌中情感激越跳蕩、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問題一】李白為什麼要這麼狂喝痛飲?從詩歌的內容裡,你能找出原因嗎?(詩歌中的哪一句話集中而鮮明的表明了這一原因?)
【問題二】嗜酒反映著李白的失意人生,聯絡李白的人生經歷,分他為何會如此失意?(引出李白被排擠的史實,進而引導學生知人論世,與詩人做心靈的對話)
李白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雄心壯志,30歲時第一次到長安,但四處碰壁,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當他離開長安時寫下了一首詩《行路難》,最後一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42歲時他第二次進長安,這次是“奉詔入朝”,他躊躇滿志: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但他進京後才知道自己不過是充當為唐玄宗裝飾太平的御用文人,因此,他失望了。最後李白由於受到排擠,被“賜金放還”。第二次離開長安後,他也寫了一首詩《夢遊天姥吟留別》,最後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理想再次破滅,不能施展抱負。而《將進酒》這首詩是他在第二次離京後八年後寫的,那時李白大50歲。李白當時與朋友岑勳在元丹丘的穎陽山居喝酒,這是安史之亂前四年,朝廷已是一片黑暗。唐玄宗不理政事,朝政先後交由李林甫與楊國忠把持,豪門貴族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朝政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李白當時與朋友岑勳在元丹丘的穎陽山居喝酒,因感嘆時光流逝,自己功業無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憤填,在酒酣胸膽開張之時,借《將進酒》之調,吟出此千古絕唱。李白借酒興詩情,盡吐胸中的抑鬱不平之氣。
【問題三】李白自稱“我本楚狂人”,杜甫說他“痛飲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
【問題四】如何評價李白在失意的暮年還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高度自信的豪邁詩句?對後世有何影響?
(此處結合學生早已掌握的《早發白帝城》,感知李白暮年仍渴望有所作為的自信與豪邁)利用質疑法,解決如下問題,突破教學難點——領會詩中宏大廣闊的意境美
【問題五】李白為什麼說“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歷史上有那麼多寂寞的“聖賢”,留名的“飲者”,李白為何單說曹植呢?
(說明:此環節讓學生體會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擠,抑鬱不得志的聖賢中曹植記不得意於乃父,又不見用於乃兄,備受猜忌,此其一;陳王與酒聯絡較多,此其二。陳王詩才出眾,七步詩即為明證,與詩人更加相似,此其三。李白與曹植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詩才敏捷,才華橫溢,遭受排擠和壓抑而命運坎坷,大志難酬而沉溺酒鄉。曹植《名都篇》中有“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的詩句,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問題六】體會一個驚心動魄的開端,詩人用怎樣的手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再現詩歌的意境,並在此環節中體會李白詩歌中大意象的運用。(四)拓展延伸啟迪心智
1.在李白廣為傳誦的名句中,你最喜歡哪句?在這名句的背後,站著怎樣的一個李白?用一句妙語點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走近李白,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及文化薰陶)
2.酒中寄予的心靈苦旅——李白、李賀詩歌《將進酒》對讀
(設計意圖:在掌握《將進酒》誦讀要領的前提下,進行對比鑑賞,提升審美能力)
(五)、教師課堂小結
這就是李白,那個醉出一個詩仙,灑出千古詩章的李白。他用手中如椽巨筆奏響了唐代詩歌的最強音,若聞天籟,令人思之,慕之,拜之,神往之,傾倒之。他選擇了眾星的“詩唐”,非但沒有淹沒於群星交會的輝煌,反而成為眾星爭輝中的焦點。在他身上,濃縮了唐代詩歌的精神特質。
三、自選作業
佈置不同角度和難度的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能力,自主選擇。
1.對《將進酒》做到熟讀成誦; 2.在李白其他的作品中進一步品情悟境,知人論世。
四、板書設計:引導學生結合詩中李白情感的變化繪出曲線圖,這樣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瞭解李白感情的曲折複雜性。進而熟知李白,感知李白,與李白做心靈的對話與交流。
五、教學評價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定了兩種評價方式。
1.關注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成果,教師給予激勵性評語。
2.根據作業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的反饋與調整】
教學過程中及時關注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程度,指導學生在誦讀中體現出情感的變化,並熟知李白,知人論世。對學生存在困惑的地方教師應及時進行點撥,並進一步調整教學的呈現方式及方法手段。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思考和處理,有不當之處,懇請得到各位專家的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