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寫作背景與思想感情
寫作背景: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思想感情: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聖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願在長醉中了卻一切。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返,因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同時指出“自古聖賢皆寂寞”,只有“飲者”才能留名千古,並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的不平。最後六句結尾,寫詩人酒性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積極思想感情。整首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緒悲憤狂放,語極豪氣磅礴,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但這首詩並不僅僅表現消沉情緒,它在悲憤中也表達出了依然慷慨樂觀,自信向上的心態。這首《將進酒》正是詩人一生性格遭遇的鮮明體現。其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主要源於詩中所表現出的壯闊氣象豪放情懷和自信精神。首先,詩以黃河之水起興。氣勢恢宏,境界開闊。黃河源遠流長,一瀉千里,如從天而降,排山倒海,不可抵擋。一來一回,極目之所及,力之所及,非心胸博大者不能有如此之視野,非目標遠大者不能有如此之氣魄! 其次,全詩至始至終張揚著詩人那種震憾古今的豪放情懷。讀來慷慨激昂,擲地有聲,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如詩中對盛宴場面的描寫,忘乎所以的詩中之歌,以及後來指揮典裘當馬的狂熱等等。詩句雖極盡誇張手法,屢用鉅額數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萬古愁等,但又不給人以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情感,那潛藏在胸中的如波濤洶湧的鬱怒情緒,在豪放的外殼下包裹著的是詩人那顆憤激不平的內心。 再次,詩篇雖表面上看來是李白人生失意時借酒消愁的放縱,但聯絡詩人的經歷,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一百樣消極的'情緒言也掩蓋不了他蘊在骨子裡的自信和豪邁,也磨滅不了他對生命對自我的肯定。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他全部精神價值的體現,他深信自己的才能總有施展的時候。這種樂觀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氣概,是李白面對失意坦然自若的思想基礎,是引導他不斷進取的一盞明燈。他雖然沒有實現他為自己設計好的理想化的人生藍圖,但他用詩歌千百倍的證實了自己!就連無數吟誦此詩的後來者也深深地體會到了自我的人生價值。他的精神營養才是他對後世的不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