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方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方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彙,能正確理解、翻譯課文。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難點: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瞭解作者: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為“三蘇”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2、瞭解寫作背景:宋神宗時,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敵的彈劾。其政敵以東坡有諷刺新法的詩句為由,以“誹謗朝政”的罪名將他捉捕入獄,讓他險些丟了性命。出獄後,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

  3、瞭解承天寺:位於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二.學習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

  2、範讀課文。

  3、要求學生理解這篇文章運用了那三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

  4、解釋下列詞語。

  念:想到 遂:於是 至:到 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裡 交橫:交錯,縱橫 蓋:原來是 但:只是

  閒人:清閒的人

  5、翻譯句子

  ①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水裡的水藻、荇菜交錯縱橫,原來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③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堂上練習

  1.我國民間有“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說法,其中的.“三父子”中是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其父_____________。

  蘇軾、蘇轍、蘇洵

  2.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①念無與為樂者 念:_______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③懷民亦未寢 寢:_____

  ④相與步於中庭 相與:_____

  ①考慮,想到 ②就 ③睡覺 ④共同,一起

  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照在院中,像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水裡的水藻、荇菜交錯縱橫,原來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4. 閱讀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寫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懷,表達複雜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說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一句蘊涵著作者哪些複雜微妙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

  三、加深對蘇軾的認識和理解

  四、小結

  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心情抑鬱,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遊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鬱悶,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五、悟一悟

  1、如果我們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自己的心境吧!用樂觀的心態應對生活中的磨難,把挫折當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墊腳石,擁抱一個詩意的人生!

  2、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胸懷永遠曠達寬廣!

  六、課後作業

  1、完成練習冊,背誦課文。

  2、預習下節課內容。

  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