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創作背景
導語:《記承天寺夜遊》此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於是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欣賞,和用與“閒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前三句)記敘:首句點明夜遊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遊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寫: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議論: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面對月光產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字詞註釋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臺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3)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裡指門。
(4)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
(5)行:散步。
(6)念:考慮,想到。
(7)者:……的人。
(8)遂:於是,就。
(9)至:到。
(10)尋:尋找。
(11)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天寺。
(12)寢:睡,臥。
(13)相與: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裡。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裡形容月色如水般澄淨明亮的樣子。
(16)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裡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17)蓋:句首語氣詞,這裡可以譯為“原來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閒人:這裡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裡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閒,自稱“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