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寫作技巧及文言句式
導語:《記承天寺夜遊》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胸懷。
寫作技巧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虛實(動靜)結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
文言句式
詞類活用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例句:相與步於中庭。
倒裝句
相與步於中庭:一起在院子裡散步。(狀語後置)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一樣清閒的人罷了。(定語後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省略主語)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表達出作者孤寂淒涼,無所歸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鬱,以及他豁達的人生觀。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點明夜遊的.起因與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遊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運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兩個反問句令人深思。作者抒發面對月光發生的感觸。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於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於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閒的人罷了。
註釋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繫著的東西解開。
欲:想要。
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裡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