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

  2009—2010年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放周我們初二年級語文組推選我上公開課。剛接到這個通知,我的心情既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參加開放周的教學公開課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緊張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夠好有損學校的名聲。

  為了上好本次開放周的課,我早早就開始準備。先是選課題,根據我本人的實際情況,我決定上《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中透過對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寫表現出蘇軾豁達樂觀、隨緣自適、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和初二年級的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思路,這一課分為四個步驟講解的。

  一、三讀課文,理解成誦。

  二、涵詠品味,共賞佳色。

  三、深入文字,體悟情感。

  四、合作探究,解難釋疑。上完公開課以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思路整體上效果不錯,教學步驟清晰,教學環節齊全,教學安排科學,整個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保持和發揚的。

  一、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因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採取了多種方式的誦讀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過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新課標中要求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就充分考慮了學生這個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這一塊我採取了學生自主疏通,老師點撥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透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

  三、一節課的課堂時間是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師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蘊……但在40鍾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就選取了蘇軾借景抒情這一點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透過對此知識點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蘇軾複雜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幾個地方自己覺得沒把握好,覺得挺遺憾的。

  一、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把“閒人”這個詞向學生解釋透徹,如果能解釋得更到位,相信學生對於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將更深。

  二、可能是自己出於緊張的原因,自己沒有掌握好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提前了幾分鐘下課。

  總的感覺,本次教學開放周讓自己進步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的是: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最後衷心地感謝初二年級語文組的老師們。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2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執教《記承天寺夜遊》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力爭在課堂活動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我大致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情景匯入法。課前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古詩文中寫月亮的名句,學生很快融入課文的所寫的月景中,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誦讀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文言文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整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朗讀環節,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音,把握節奏,讀出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問法。在教學過程中,多處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相互釋疑,舉手回答,教師只作適當點拔,以達到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討論法。小組討論文重點字詞、課文翻譯及寫景句子作用。透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學們的表現很好,很主動,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這些是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當然,這節課 的問題也不少,比如,朗讀方法指導不到位,讓學生翻譯課文時,給學生的時間不多,應該在積累詞語和翻譯課文時,再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在走近蘇軾的環節中,學生對蘇軾的瞭解還很表面,課前應該佈置學生儘可能地尋找關於蘇軾的資料,才有利於真正理解蘇軾的心境。另外,本人來自方言區,普通話咬音不準,表達欠缺。本人所在學校教學條件差,幾乎沒有運用多媒體,對課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區的學生水平和本人所處地區的學生差異,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氣,造成課堂心理緊張,這也是個人心理素質、教學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學習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先進經驗。

  2、教學中應精於備課,讀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積極發揮自己的內涵與睿智,努力開發多方面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3、上課時大膽放手,靈活機動,善於駕馭課堂,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公開課時面對眾多的聽課教師應毫不怯場,善於臨場發揮,懂得調節現場氣氛,注意說話的藝術,同時,注意個人的儀態風度,令教態更親切,對學生更具親和力。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3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黃州期間寫的一篇散文小品。這篇短文僅用84個字就巧妙地勾畫了一幅月夜景色圖,用淡淡的月景訴濃濃的愁情,似從胸中自然流出,迴旋激盪,煙波生色。教讀此文,歷來不會忽視這樣幾個問題:賞析月色,理解“閒人”,感受蘇軾的人生態度。在呈現的這堂課上,我的努力方向與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讓學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達成這些目標上費了些腦筋,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設計有:

  教學結構完整、嚴謹。我一直認為,設計一堂課猶如構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線索明晰,結構嚴謹。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安排了兩個關鍵詞:黃州、蘇軾。首先,匯入時,我引用了蘇軾自己的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讓學生感受“黃州”在蘇軾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給學生以“黃州”是蘇軾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學環節“悟閒愁”之前,我又為學生提供了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關於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落魄經歷,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黃州本是蘇軾的受難之地。最後在學生讀懂了“閒人”的豁達之後,再次以蘇軾在“黃州”的政績作結,生髮學生的人生感悟。這一結構也為學生把握蘇軾的人生態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撐。

  教學環節新穎、巧妙。為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緊扣一個“閒”字,主要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知文意—品閒情—悟閒愁—懂閒人。這使得整個教學流程環環相扣,層層遞深,把對文章的理解條理化,簡單化了,達到了化整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還體現在背景資料的適時出示上。在日常的備課中,我一直堅持先要“裸讀”的原則,即不借助任何課文以外的資料,讓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初讀此文時,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學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蘇軾好有閒情雅緻,好清閒啊,文中的月色寫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據這種初讀的體驗,我首先設計了“品閒情”這一環節,其中包括了對月色的賞析。是不是“閒人”的內涵僅止於此呢?此時出示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資料是適時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遞深,既而再透過“悟閒愁”來理解“閒人”的更多內涵。這要比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這一點要有益得多。

  當然,更值得反思與總結的還應該師本節課的遺憾。

  我希望自己能夠切記:一節課45分鐘,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結果就是全面平庸。選擇價值點、興趣點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課堂。我想本節課嚴重拖堂應該也與此點沒有處理好有關。

  正確的理念踐行得不夠。很同意張老師的說法:評價一堂課的標準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學”為主。本節課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為著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橋樑,課堂上聽到的最多的還是老師的聲音,學生的精彩展現得不夠,。我想對於我來講,要將理念變為思維方式,轉化為行動,還有更多的問題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總的感覺,此次比賽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一句:本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感謝所有給我幫助的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是到初中學段的第一節公開課,提前的確是很重視,也很緊張。提前準備的一些東西,當然課堂上也沒有用到。比如,提前準備了為什麼找張懷民,還有今天的時間是十月初九,和課文的時間接近,這樣的季節去夜遊,對於閒人,閒情逸致的理解和把握等等。

  初中語文不同於高中,大部分需要我們去細細解讀文字。初中生,正在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和高中生比起來,很多知識儲備還不夠。在針對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更需要的'就是細緻,細緻,再細緻。

  本節課的教學,評課老師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思考和借鑑的地方。比如,“閒人”這個詞語的探究。文言文的學習,重要的就是學習“文”和“言”之間的聯絡。另外,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不夠簡潔,學習目標應該簡單明瞭的給學生指引方向。拓展延伸部分,對於初中生而言,給對比閱讀蘇軾的《定xxx》有點難度。拓展延伸,需要把握一個合適的度,控制在適當的難度範圍。依託於文字,和文字有聯絡,又高於文字。

  作為一個青年教師,剛剛接觸初中語文,還有很多要學習和進步的地方。以後一定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慢慢成長,不驕不躁。語文,是文火出功夫,不斷學習和更新的科目。那麼語文教師,更是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課堂技巧的總結,需要厚積薄發。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5

  12月4日,我講了《記承天寺夜遊》一課,後來認真的回顧了自己的教學過程,作如下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經典美文,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三個環節,即知人論世、誦讀感悟、品評賞析。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透過反覆朗誦,深入體會,直至領悟他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論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作者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文章中有所體現,並形成作者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文章的特殊主題。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作者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瞭解他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東西寫作,也就是把文章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絡起來考察。文章的思想內容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

  所以第一步,我詳細介紹了蘇軾常識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學生對蘇軾的瞭解更深了,並且知道蘇軾號東坡居士的原因,“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的道理。

  二、誦讀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分文章七分讀”。可見,誦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使自己以及學生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必須加強朗讀。

  誦讀《記承天寺夜遊》,對於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養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教這一課的時候,我採用了很多的誦讀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聲地誦讀,讓學生們首先讀準字音和讀出節奏,在讀中整體感知。第二步自由讀,結合註釋瞭解大意,在讀中培養語感。第三步低聲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多讀,反覆地讀,佔了這一節課的相當大的比重。透過多讀,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上能熟讀成誦,同時學生們也提高了整體感悟的能力。

  其次是想象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記承天寺夜遊有一句寫景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我讓學生們想象一下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品評賞析

  這一點也主要在誦讀過程中來進行的。為什麼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地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地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面對自然界的風吹雨打,他從容灑脫地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刻,面隊承天寺這輪空明的月亮,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呢?學生說的還不錯,這不僅加強了對文章重點的把握。同時,深切的感受到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大家會想到蘇軾,想到他的豁達從容!

  但遺憾的是自己的課堂語言比較粗糙,前後教學環節的銜接不太順暢,而且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6

  我便開始進行課堂構思,即以文言為重心,開展字詞類教學,培養學生的文言基礎。在字詞教學的基礎上,賞析寫月句,感受蘇軾面對挫折和逆境的豁達樂觀,培養學生正確面對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對導學案的設計過程中,我儘可能在這堂課上體現一種新理念,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在完成基礎訓練中發現問題。學生自主翻譯作為第一步,在此基礎上完成內容的理解。透過展示發現學生表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的地方。

  這堂課從最初設計到最後的呈現,感想良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三點談談: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古人的情感。

  2.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個學生,我堅信“沒有學不好語文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同時又是支持者和幫助者,既要在前引導,又要從旁幫助,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實現和諧的互動,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層次上有差異的學生,把目標註視到每一個學生的身上,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發展。再透過激發競爭意識讓學生相互質疑,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注重知識的拓展和遷移,把文字只作為一個“例子”。要想方設法拓展學生的視野,有效地挖掘學生潛在的語文能力。這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徵。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握好拓展的“度”與“法”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瞭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外閱讀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比較準確地確定拓展遷移的方向和範圍,使學生望語文而生情,望語文而生趣。一節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蘊……但在40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

  這節課我認為成功之處就是教會了學生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不足之處是我的語言運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揚頓挫,影響了表達效果,而且教學評價語言單一,評價學生時表達感情缺乏真實感。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彌補不足。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7

  這篇小品文已經講完,但是,講過之後卻是心裡放不下,原因就是在板書時,“人生感慨”部分與全文主旨部分有了衝突,備課時竟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導致課堂上自己感覺有些慌亂。

  由於週末,放學後同事們也都記著回家,也沒好意思去打擾大家。今天返校,回到辦公室,一定得好好問問是咋回事。

  另外,由於倉促,總感覺課堂上有什麼東西給遺漏掉了,現在卻是想不起來。

  當中的“敘事”和“描景部分推進都很順利,就是到了抒發感慨這個地方,卡了一下。

  全文總結時,“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漫步的閒遊”還有“人生的感慨”中,最後一個我覺得有些牽強。

  第二部分的比喻句講解得感覺還比較令人滿意,不過需要一些練習題來測驗一下才知道真實情況的。

  本週五進行作文時,一定要練一練。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於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後,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於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

  誦讀──積累──感悟──拓展

  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並茂朗讀;最後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字,最後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我覺得這兩個環節是成功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陣營,進行分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有點感覺不是的是學生不能像經常一樣自如興奮,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我想我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同學聲情並茂的朗讀,而我僅讓學生說出而已,這在教學處理上過於淺顯。

  反思三:

  在感悟文字,領悟作者情感之一環節上,這是我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焦點。一直以來,我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且有時許多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稀裡糊塗,可能是由於本節課前面讀的鋪墊做得比較好,特別是品讀環節的設節,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於是學生對主題的解讀便異彩紛呈,讓我大為滿意。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讀文言文主題雖然很難,但只要我用心體會、領悟,努力尋我突破口,這個頑疫是可以突破的。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9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識記和誦讀,常用小組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當同學們展示完課文內容後,我對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

  一、文言識記與積累方面

  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麼。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於表面之嫌。我注重了兩點:一是準確掌握課內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與賞析。我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進行組與組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但我感覺有的學生識記的很快,不牢固,忘記得也快。尤其是翻譯課文,展示的時候運用自如,可在加強反饋是出現的錯誤很多。這就是說,講和練有點脫節,不能把課堂上的知識完全轉變成自己的能力。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

  二、文言文誦讀方面。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古人的情感。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小組自由放聲朗讀、小組聽讀,小組有感情朗讀、組長讀、組員譯。各組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並茂朗讀;最後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字,最後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

  三、文言文體現一種新理念,即將文言文上成“文言”。

  我在教學中嘗試兩種新教學手法,一是採用字形辨析法,讓學生感受文字的原始魅力,如在分析“睡”“寢”“行”“止”時,我向學生展示了這幾個字的篆書體“睡”“寢”“行”“止”,從而簡潔而直接地瞭解到了他們之間的區別,也瞭解了作者在文中用不同詞語的用意,有助於學生理解作者當時的真實心境;二是採用反譯法,即學生根據譯文進行文言表述,學生表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的地方,老師以此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

  “好事多磨”,要想自己的課堂有所突破,還需要今後的不懈努力。它讓我更進一步地瞭解了自身的不足之處,讓我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0

  這次聽評課的內容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由二中的郭曉燕老師和賈金瑞老師作課。兩位教師課前精心準備、認真備課,就《記承天寺夜遊》一課,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展現出不同形式的語文課堂。同時,兩位老師都從讀、譯、賞、誦的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不同的語文美。郭老師的教學內容紮實,語言優美,教學環節層層相扣;賈老師的課堂沉穩大氣,教學設計銳意創新,體現以讀悟情的教學過程。兩位語文教師為大家展現出了同課異構的精彩。

  課後的評課環節,兩校的資深老師對於這堂課,給予細緻而到位的點評。尤其對新到崗的老師,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首先,對於一堂課,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標意識,拿到一篇文章要在心中明確這篇文章學生可以從中學到什麼,要有文字意識、學生意識、教師意識。語文老師的閱讀水平對學生的閱讀水平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新的老師,對於一篇新的文章要讀十遍以上,這樣才能更好地走進文字,才能在讀中培養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夫,才能將學生的閱讀引到一個更深的高度。例如《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可以從字詞當中去推敲作者的複雜的心情。其次,要處理好學生和教師的位置,在課堂上很多時候教師為學生做了本應該學生多的事情,很多問題的答案不是學生思考後的答案而是老師的自己的答案。在今後的課堂上,要對學生恰當的引導,引導學生思考後自己得到答案。再次,是如何處理文和言的關係。文言文是學生的軟肋,大部分學生都不願去學習文言文。內容要大於形式,文言字詞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用整堂課去講字詞的翻譯上,要對學生進行方法的引導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內容上去感受文字。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的課堂應該是充滿美的課堂、感受美的過程。很感謝學校組織的這種活動,促進自己在學習中發展。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1

  課堂時間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蘊……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最初我本想透過探究“閒”的含義來把握蘇軾豁達的心境,繼而領悟其人生態度。但試上了之後卻很難把握,課堂給人的感覺就是思路混亂,成了一鍋糨糊。教研組的老師馬上給我指出了這個問題,告訴我一堂課的思路必須有條理,否則課堂重點就不突出了。在歷經幾次調整之後,我就把重點定位在賞析景語,體會情語。

  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我覺得這兩個環節是成功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陣營,進行分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有點感覺不是的是學生不能像經常一樣自如興奮,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我想我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同學聲情並茂的朗讀,而我僅讓學生說出而已,這在教學處理上過於淺顯。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2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餘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乾淨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瞭解背景,初步感知。為了避免閱讀的隨意性,讓學生少走彎路,我課前向學生布置了蒐集提蘇軾資料的作業,導學鋪墊。這些資料告訴學生蘇軾被貶黃州後的文學成就,“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學生透過思考得出許多發現:一是蘇軾文學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曠達,能夠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為。為下面的理解蘇軾的感情打下鋪墊。

  二、以讀促感,二度感知。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誦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經典美文,學生在反覆吟誦中感受到作品的張力,體會到了文言詞句的豐富之美、意韻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這樣的朗讀把學生推向了與文字直接對話的情境。

  三、以問導思,理解人物。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透過設計彈性問題,有助於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發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設定“為什麼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透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並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3

  《記承天寺夜遊》以語言洗練、意蘊深幽、文化含量豐富而被譽為“神品”。全文雖僅有84個字,但字裡行間又給人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文字解讀容易,解讀出作者欲掩藏的內容就不容易了,這對教師的文字解讀能力是一個挑戰。其中牽涉到有關蘇軾的人生際遇、人格形象、哲學思想等問題,不是幾節課就能夠說清楚的。這又需要老師對於蘇軾其人有一定的瞭解,對教師的學養積澱又是挑戰。

  扛著鋤頭鐵鍬站在一座金山面前,怎麼不叫人激動。

  我處理這篇文章,重點抓了以下幾點:

  一、以“尋張懷民”為切入口,聯絡寫作背景進行文字分析,推理演繹被作者小心隱藏的當夜複雜煩悶的心境。

  二、透過對“欣然”、“為樂”的辨析,理解作者故作笑顏表現了他夜遊以及之後寫作的目的在於排解心中的苦悶。

  三、透過對“月光”之空明的描寫和“竹、柏”意象的分析,體會作者苦悶的化解,並探討作者之所以能夠實現自我超脫的原因。

  四、從“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把握作者自信自尊、超然不群的精神面貌。

  教學中一層層剝下去,讓學生逐層推理、感悟。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分析推理的快感,但對於能力相對偏弱的同學來說,可能就比較難以跟上思路的演進。甚至有的同學在同學已經清楚推理了為什麼尋張懷民同遊暗示了作者心中苦悶的整個邏輯過程後,依然茫然不解。固然有思維的能力和惰性的問題,但如何讓這樣的學生在課堂中也能夠跟著把腦筋動起來,或者至少達到與之能力相應的低層級目標,卻也是應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思考的。

  遇到真正的好文章,就像玉人得到了一塊好玉料,欣喜、激動、不安,又難免遺憾。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4

  這次的公開課,安排的內容是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對我來說,蘇軾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這篇散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頭縈繞。

  文章很短,只有85個字,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麼呢?翻閱了課程綱要,查看了整個單元的設計說明,初步確定為:一把握重點文言詞彙,二欣賞寫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著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的原則,字詞和句子的翻譯主要讓學生透過預習完成,課上交流重點句和疑難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從“月”字入手,順便也欣賞寫景佳句。

  就這樣設計出初稿進行了試講,同事們紛紛給出了意見。尤其是欣賞寫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處,過於單薄。因為在準備時,看到許多教學設計都抓了“閒人”一詞,我便想跳出這一藩籬,結果沒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於淺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見後,我把“月”與“閒”緊密結合在一起,寫月景,抒閒情,因月生閒情,因閒情而賞月,兩者本就緊密相關。

  在具體設計中,“閒”字的領悟讓學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這一環節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得到證實,學生普遍對“閒人”的含義存在疑惑。預設就在課堂上得以體現,而且學生透過背景的瞭解,已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補充“東坡”別號的來歷,可以深化學生的理解,感悟“閒情”的真正含義所在。同時,藉助《臨江仙》一詞中“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句,進一步深入體會到,作者那種因月釋懷,卻終難放下的複雜心緒。

  而在“月”景的賞析中,一是緊扣了文字,透過修辭等方面感悟妙處。二是利用音樂,展開想象,在想象中豐富感知。這裡,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藝術特徵引發出文章的藝術特徵,接著,在樂曲中閉上眼睛,展開想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老師利用聲情並茂的語言進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無一物,卻又蘊含一切,包容一切。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憤懣,被貶謫的悽苦,被冷落的落寞……什麼功名、才華、抱負、歡喜、憂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虛無。此時,此景,我已與東坡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心中默唸“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思緒也在月光下無聲灑落……只是一個“蓋”是把人從夢幻中喚醒,回到紛擾的現實,發出“但少閒人如無兩人者耳”的感嘆。

  在學生反覆誦讀之後,我板書下“長夜兩閒人,月洗一片心”兩句。這正是我對本文的一點總結,一絲感觸。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感謝這“月”洗滌我一片凡心,給予我這一課時的安寧。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5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並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文言文教學又要做到“言”“文”並重,不但要積累文言詞句,還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樣才能使學生理解本文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意蘊呢?

  我決定在帶領學生充分地理解字詞含義之後透過設定情境,按照“覓東坡知音”“與東坡賞月”“聽東坡心語”和“與東坡同行”的順序設定情境,幫助學生逐漸走進這篇文章的優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蘊之中,同時,又透過引入和穿插背景資料,使學生走進蘇軾的生活和心靈深處,更深入地體會他儘管身處逆境卻仍有閒情雅緻欣賞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豁達的情懷。另外,為了使所設定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學生與文字、與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樂,為學生的朗讀配《雲水禪心》的音樂,優美、空靈,使學生更易走進古文所呈現的靜謐、清麗、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們朗讀的慾望;又用較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樂《重返心靈花園》使學生在資料和音樂的雙重激發之下,心靈受到更強有力的衝擊,從而與資料所示的內容產生共鳴,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偉大人格和高邁的情懷。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不但能獲得知識的積累,更能得到審美和智識的提升,從而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遺憾之處。首先,我沒有完全放開,給學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間,“教”的痕跡過重,沒有能夠透過開放性問題的設定真正調動學生的學和思。其次,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講析的過多,學生髮表見解的機會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使整個課堂缺少了靈動和活力;最後,由於教師過於依賴課件又沉溺於自己的講析,沒有用板書將課堂總結加以呈現和整理、歸納,這也是本課的疏漏之處。

  透過反思,我對自己的教學的得與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對自己教學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仍要深入地鑽研新課標精神,繼續更新理念,時刻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要樹立“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氣突破自己教學的瓶頸,以期實現更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