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說課

記承天寺夜遊說課

記承天寺夜遊說課

  導語:語文記承天寺夜遊的說課內容有哪些呢?記承天寺夜遊的說課有什麼教學目標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件,歡迎大家閱讀。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小品文,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僅84餘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作者抓住夜色的特點,採用視覺上的錯覺,從反面上潑墨,形成文字的波瀾。全句無一處寫月,卻又無一處不在寫月。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見月色之明瞭,水中藻荇交橫,相映成趣,互相渲染,就平添了月夜夜遊的三分美景了。可見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個“月”字來寫夜遊,這是全文的特點之一。其二在於他寫月,不像唐代的張若虛寫《春江花夜月》那樣繁詞競採,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其三,蘇軾寫月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出心裁地從竹影入手,使之推見月色的清朗空明。由於抓住了這幾個特點,整個描述就顯得精約簡爽了。

  文學作品都蘊藏著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果僅僅滿足於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必須表達出在凝練的的文辭中所滲透的作者的感情,才會含義無窮。本文就是這樣,作者在罹文字獄的悲慘遭遇之下,備受監視之苦,近乎流放,心情憂鬱,然而在美麗的月色之下,他仍然有進取之心,到自然中排解內心的苦悶。因此承天寺夜遊正是他消釋鬱悶的具體行動。在政治漩渦中破損的心靈只有在清冷的無所牽掛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託。何夜無月?何夜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廣袤的天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現,情感深蓄在詞語中。給人一種曠達的超然物外的情懷,這種曠達的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與他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頗有幾分異曲同工之處。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承天寺夜遊》是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文章,這一個單元是在記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學會透過景物描寫來抒發情感,同時也走進古人的世界裡,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懷,培養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三)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說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現代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用現代教學論基本觀點來指導教學,課堂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一定也必須使學生從低效、沉重、苦悶的學習重負下解放出來,不但使其學會,而且要使他樂學、會學、善學。因此我制定了幾下幾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瞭解本文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 學會利用工具書,懂得借景抒情的技巧。即學會錘鍊語言,細心觀察,寫作時抓住事物特徵,形象描寫,提高描寫景物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學習古人曠達的情懷,培養樂觀進取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重點難點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其重點在於感悟作者曠達的情懷,而其難點在於如何透過本文的景物描寫借景抒情及寫景的技巧。

  二、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怎麼堅持“以人為本”和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呈現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使教學互動起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本課我採用了朗讀法、質疑法、比較法、多媒體演示法。

  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習文言,必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是透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非常重要。

  質疑法: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究,透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對於字詞句的難點,我採用了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利用註解,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透過生生、師生交流得以解決。

  比較法:比較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方法,它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度,激發學生的思維,在比較中也培養了寫作能力。

  多媒體演示法:學生的學習情趣,情感就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學家及教育家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學中不但起到教學動力的作用,而且還消除了疲勞,激發創造力的作用。充分利用情感教學,能促進智慧的開發,使學生變得聰明。

  2、說學法

  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是一個難點,如何在學習在養成一種學習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方法的滲透與引導,使學生學習上有一個方向,對今後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學法上我引導學生採用圈點勾畫法、比較法、討論法。

  圈點勾畫法:學生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生字難詞,尤其是文言實詞和虛詞,需要學生圈點勾畫出來,反覆誦讀,品味精彩的句子,從而深放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比較法:有比較才有進步。學生學會了在比較中學習,那麼他一定會增長見識,對他的寫作將有很大的幫助。

  討論法:教師盡情的展現自我的'教學機智,利用一個詞語或文中的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勢必造成思辯的課堂氣氛,在討論中理解課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說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

  讓我們先來認識蘇軾其人。(課件出示:幻燈片2)關於作者你們曾經學過他的哪些文學作品?

  1、播放Flash《水調歌頭》

  2、比較《水調歌頭》與《記承天寺夜遊》的相同之處。

  3、觀看與文中承天寺相關的圖片資料。(幻燈片5)

  4、瞭解寫作背景。(幻燈片6)

  5、指導朗讀

  ①、看影片範讀課文。(課件出示:幻燈片8,點選背景音樂。)

  ②、讓生配樂自讀。(課件出示:幻燈片7)

  ③、指生劃分朗讀停頓。(課件出示:幻燈片8)

  ④、配樂朗讀。

  6、對照註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①、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②、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③、對照檢查自己譯錯的地方。(課件出示:幻燈片)

  ④、強化字詞理解。(課件出示:幻燈片)

  ⑤、朗讀全文,感知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