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註釋、譯文、賞析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註釋、譯文、賞析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註釋、譯文、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古文。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以及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註釋、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原文、註釋、譯文、賞析

  原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視窗(中山樵:是窗還是門?)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遊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閒人。

  註釋:

  (1)選自《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寫於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現在湖北黃岡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3)[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念,想到。

  (4)[張懷民]作者朋友,也貶官黃州。

  (5)[相與]共同,一起。

  (6)[中庭]院裡。

  (7)[空明]形容水澄澈。

  (8)[藻、荇]均為水生物。

  (9)[但少閒人]只是缺少清閒的人。但,只是。閒人,清閒的人。

  賞析一: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小品文。全文僅84字,卻描繪出了一幅清靜皎潔的月夜美景,傳達出作者當時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一句,直點時間,並用“夜”字扣題,導引題旨。“元豐六年”不僅是個時間年限,還點示出寫作此文的背景:元豐二年(宋神宗年號),蘇軾因文字獄(“烏臺詩案”)幾遭殺身之禍,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備受監視,近於流發,自然心情憂鬱。事隔四年,時至今日,其為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點出具體時間。古時以農曆記事,“十月十二日夜”當是時值初冬,有圓月升掛,而又寒意初襲的。這樣的夜晚,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作者“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戶”。“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幾日的夜晚天氣,因為俗語有云:“初七初八,月際更發”,今日已為“十二”,當是朗月升掛;抑或作者對前幾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反正,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際的融融月色。特別是句中“入”之一字,脫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也似乎要來慰藉遷客騷人的心靈。“月色入戶”更入“心”,“欣然”一詞,使作者喜悅興奮之情狀躍然紙上。

  “念無與為樂者”“念”承前句“行”而來,是作者瞬間的心理活動。作者形單影孤,面對如此朗月良宵,又身處貶居的寂寥之中,一個人行之無味,不禁嘆問:誰能與吾為樂呢?“樂”為全文之精魄。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閃念之間,人、地跳躍而出,快得幾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尋張懷民!此句也暗顯出兩人的感情篤厚。張懷民何許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兩人同病相憐,感同身受,從中也可見出兩人心有靈犀,神思契合。句中“承天寺”,又扣題一次。“尋”字寫出急切訪友的心情,寫出急於尋人共賞月景的心情。同時,又傳達出不知懷民是否在“家”的隱憂。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作者大喜過望,懷民不僅在寺,且還未寢。於是兩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點明瞭“夜遊”的具體地點,三點文題。“夜遊”,常時一般以為暗黑,但因前文已點出“月色”,頓令人心生光明之感,恰與作者此時心境吻合,怎會不令人“欣然”呢?“步”之一字,顯出作者兩人情態閒適、攜手而遊的景況。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是為文增色的寫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傳達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為自己筆下文字的註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著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瀰漫著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此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不都在寫“月”。“無月”,自不能明瞭夜間“庭下如積水空明”;“無月”,而竹柏亦不會投影交橫。這是明顯的側面襯托,曲筆寫照。寥寥數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一連兩問,含義極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問“月”、問“竹柏”,實則是問“自心”、問“世人”、問“世間”。作者客觀而問,主觀而答:“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淡淡的感嘆聲中讓人們分明地聽出詩人內心的絲絲憂楚和些些放達。“閒”之一語,是為“文眼”,包含不盡意味:那賞月的欣喜、漫步的閒適,那貶謫的悲苦、人生的喟嘆……種種微妙複雜的思想情感,盡在其中。雖口言“閒”而心難“閒”,作者當時心潮起伏的思緒,又怎是一個“閒”字了得!

  綜觀全文,作者的語言樸素自然,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含深刻哲理。透過多種表達方式的有層次的運用,將月下美景、心中閒愁和盤托出。敘事,則依據實情一一道來,將自己所見、所念、所行平鋪直敘,曉明通暢,同時,又于思慮的變化之中凸顯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寫景,則通用比喻,以水中景緻寫庭下月影,使筆下的景物尤顯空靈,更顯出月色的皎潔和內心的清澄。抒情,則委婉曲致,欲吐還休,似閒還愁,作者僅只點出物景隨人事而變遷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層層人生感悟,都留待讀者去深深體味。

  賞析二: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四冊有一篇古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80餘字: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讀後,仔細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過卵石,彈出一支清新的曲調,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漸漸領悟。

  這“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彷彿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閒人”一詞切合當時的情境,蘇軾其時遭排擠打擊,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無事可做的閒職,張懷民也正謫居黃州,豈不是兩個閒人?但作者是懷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憤之情也不難想見。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靜物畫中,平添兩個人物的剪影,這是多麼有意境,這樣的結尾,稱的上“如撞金鐘”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賞析三:

  仔細想一想,才發現現在的人都活在緊張的工作情緒和沉重的壓力之中,從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輕鬆,回想起古人當年是怎樣懷著“閒敲棋子落燈花”的閒適心情是如何的快樂!如何的逍遙自在啊!而在這現代生活中,也難尋覓到這份詩意!“偷得浮生半日閒”這是我讀完《記承天寺夜遊》後的感受,也許,我是這樣想的吧!

  被貶官——這對每個人來說肯定都不好受,而詩人卻懷著別樣的心情來看待這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樣是同病相憐,同樣是滿腹才華,同樣是凌雲壯志——張懷民,他們兩個結識了。感慨世事萬變,他們心裡懂得,他們心知肚明,他們心裡知曉。

  喧譁終會消隱,月光依舊會照射大地,落在每個人的心坎裡。

  在那個淡淡輕盈的月光下,詩人解了衣,卻難以入睡,也許是突如其來的傷感吧!月色,在這個充滿倦意的小鎮中沉睡,而它,也似乎也落進了詩人的心窩裡,久久,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因為這事,久久才不能入睡。既然如此,何必想太多,於是,為了這不必要的煩惱,它決定——前往承天寺尋張懷民。

  月,似乎有靈性,它懂得世界萬物,懂得世界萬物的心。

  同是傷心人,懷民如何睡得著?

  踏遍紅塵路,寄情水雲間。

  月光漫漫,如水,如霧。兩人步於中庭,傾聽小城沉睡聲。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如此的感慨!只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

  月光之明澈,投影下了竹柏,仔細一看,才知是影子而已?“空”如何的一種色調?水,它本無色?詩人賦予了它崇高般的感情,如何的一種觸人心絃?只因,它,本無色!

  夜間賞月,別有一番景緻,但是,那並不是完全的愉悅,也許,它建立在作者被貶官的悲涼之感上。不知如何去描述作者情感的交織,只知——憤怒的情感,卻隱含在作者這僅83個字的“閒情”文中。

  也許,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別有一番景緻!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他是歐陽修以後的文壇領袖,多才多藝,詩、詞、文、書、畫都是一代大師,著述十分豐富。

  [知識拓展]

  《記承天寺夜遊》習題

  一、基礎題:

  1..《記承天寺夜遊》選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號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與父親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稱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裡見到的 ,同時也抒發了自己 的苦悶心情。

  ⑵描寫承天寺優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譯下列句子:

  ⑴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寫在作者貶職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閒”字相關。

  C.蘇軾此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自稱閒人。

  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緻的感覺。

  6.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 的心境。

  7.“月色入戶”意思是 ,這句話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

  8.文中表現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 ,它與“ ”一句相照應,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4分)

  9.“尋張懷民”一句中的“尋”字用得好,你認為好在哪裡?

  10.文章“記”的要素是: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