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中考複習考試題

《記承天寺夜遊》中考複習考試題

《記承天寺夜遊》中考複習考試題

  引導語:《記承天寺夜遊》是作者蘇軾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記承天寺夜遊》中考複習考試題

  一、注音。

  遂(suì) 寢(qǐn) 藻荇(xìng) 竹柏(bǎi)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興地 2、念無與樂者:想,思考;的人 3、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於是,就,到 5、亦未寢:臥、睡 何處無竹柏:哪個地方 6、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 7、庭下如積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 8、水中藻荇 交橫:水草;交叉錯雜

  9、蓋竹柏影也: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於“原來是”

  10、

  11、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不過;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1.填空:

  (1).本文選自《 東坡志林 》,作者 蘇軾 。

  (2)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裡見到的月下美景 ,同時也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3)描寫承天寺優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個 冰清玉潔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現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與“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應,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

  (5)文章“記”的要素是: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點:承天寺 人物:蘇軾、張懷民事件: 夜遊承天寺

  (6)“月色入戶”意思是 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記承天寺夜遊”的“遊”意思是遊玩,你還讀過作者的哪些詩詞,請寫出詩詞中的傳世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敘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張懷民散步,其中,以敘事為主的是第1段,以描寫景物為主的是第2段,以抒發感情、發表議論為主的是第3段。

  3、從“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從“至承天寺”到“尋張懷民”,從“懷民亦未寢”到“相與步於中庭”,這些內容都表達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欣然/閒。

  4、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動描繪,真實記錄當時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選擇

  (1)、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A )

  A.本文寫在作者貶職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閒”字相關。 C.蘇軾此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自稱閒人。 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緻的感覺。 (3)、本文的構思角度是(B )

  A、託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類比象徵 D、以物喻人 (4)、選出句子閱讀停頓正確的一項(D ) A.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C.但少閒如吾/兩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對“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B ) A.哪裡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們兩個這樣的賞月的“閒人”罷了。 B.表現了作者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產生了異常欣喜的心情。

  C.表現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擠,心情苦悶,只好去大自然中尋找快樂和解脫。 D.表現了作者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3.翻譯下列句子:

  ⑴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裡散步。

  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錯雜,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五、簡答題

  1、分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妙處。

  答:該句是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1)用“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真可謂精妙傳神,以水喻月,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2)“積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3)“積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橫”,則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兩句一正寫,一倒寫,創造出一個水清玉潔的透明世界。(4)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胸懷,作者定會擺脫沉重的遷謫之感,忘懷個人得失。這幾句是寫月光,也是寫作者心境。

  2、賞析“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答:該句為點晴之筆。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3、對“閒”字的理解

  答:“閒”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當時身為“閒”官的現實,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同時,還包含著作者對世人忙於名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的慨嘆。

  《記承天寺夜遊》課後練習題

  一、朗讀課文,掌握字的讀音以及停頓:

  1、讀準字音: 藻(zǎo) 荇 (xìng) 2、讀出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二、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1、詞語:

  ①解衣欲睡:欲,打算、將要。

  ②月色入戶:戶,門。

  ③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念,想到; 遂,於是;亦,也;寢,睡覺;相與,一起、一同。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

  ⑤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交橫,交錯、縱橫;蓋,原來是。

  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但,只不過;耳,罷了。

  三、主題:

  作者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時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四、理解性默寫

  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3、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4、《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描繪了一個空明澄,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點語句翻譯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張懷民也沒睡,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錯縱橫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枝葉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裡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屋外。

  六、課文內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複雜感情。 (1)曠達胸懷(2)貶謫悲涼。(3)人生感慨。(4)賞月喜悅;(5)漫步悠閒。

  3、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並寫出各層次大意。記敘 描寫 議論。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達方式是敘述,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遊者、遊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後3句)月夜問天,自喻閒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閒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鬆愉快的複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我安慰,又有為"閒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5、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曠達(豁達)樂觀的胸懷。

  6、“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麼特點?點染出一個怎麼樣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②懷民亦未寢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賞趣味相同

  ③相與步於中庭。 理由:關係親密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運相同

  8、“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麼作者稱自己為“閒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遊》即寫於此時。

  ①蘇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曠達

  9、體會“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的妙處。

  “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對即可)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記承天寺夜遊》字詞註釋

  2.《記承天寺夜遊》句子賞析

  3.《記承天寺夜遊》創作背景

  4.《記承天寺夜遊》古今異義及一詞多義

  5.《記承天寺夜遊》整體賞析

  6.《記承天寺夜遊》人物評價及趣事典故

  7.記承天寺夜遊中的閒

  8.記承天寺夜遊寫作的背景

  9.記承天寺夜遊獲獎教案

  10.記承天寺夜遊寫作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