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賈平凹> 賈平凹《老生》讀後感

賈平凹《老生》讀後感

賈平凹《老生》讀後感

【篇一:讀賈平凹《老生》有感:寫滿生與死的哲理】

  賈平凹佳作頗豐,而且各有千秋。《老生》作為他的新作,以濃郁的陝南風情,獨特的敘事方式,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一樣,一萬個讀者眼裡有一萬個《老生》。在筆者看來,賈平凹洋洋灑灑地講述陝南農村一百多年的民間故事,看起來紛紛雜雜,其實無非是在闡述生與死的哲理。

  《老生》的主人公就是一位處於“生死兩界”的唱喪人。一個人能像莊子那樣,在死者面前歌之舞之,他肯定是像莊子那樣看透了生死。只有經歷了歲月的礪,經歷了人間的眾多悲歡離合,唱喪人才能淡然於生死,不追隨世風的變幻,不理會眾生的譭譽,甚至不追求強加於生命之上的尊嚴、成功、財富、意義等各種主觀評判。也許正是因為他不怕死,所以他才能得到永生;正是因為他不戀生,所以他才能長久不死。生死就是過一座橋,來自大自然的人終歸要回歸大自然。這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難以跳出。那些寫於生與死之上的重於泰山抑或輕於鴻毛、驚天動地抑或賤如螻蟻,如此等等,在生與死的鐵律面前都顯得那麼虛無縹緲。唐朝詩人李白面對生與死的哲理,發出了“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的感喟。捧讀《老生》,生與死的哲理自然流淌,讓人更加珍愛生命,也更加藐視死亡。

  《老生》對《山海經》的解讀,正是在大視野裡俯萬物的生與死。一山一川,一草一木,千奇百怪,林林總總。但是,此物之生與他物之死,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絡。如草木不生之山,必然是蘊藏寶物之地。這是五行相剋之理也,大抵是“金克木”吧。儘管世間的萬物既不是從來就有的,又不是永遠存在的,但比之“石中火”、“隙中駒”般短暫的人生,還是相當漫長的甚至是永恆的。大自然的滄海桑田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身規律,是任何人難以逆轉的。

  《老生》中描寫的人物,生命或長或短,或貴或賤,但都有著自身的傳奇。從這裡我們看到了無涯的人流,他們在人事更替中鑄就了歷史。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環節,這兩大環節把無涯的人流緊緊地在一起,讓人站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經度上,與山川草木形成的空間緯度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歷史的天空。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其實,生與死是相輔相成的一對兒,單論哪個也都是勉為其難。想繞過死來闡述生的道理,孔老夫子想得倒美,實際上是做不到的。與之相反,賈平凹的.《老生》既說生又說死,把生與死的哲理闡述得風生水起,叫人不得不服。

  (本文作者為河南省淇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徐愛民)

【篇二:讀賈平凹《老生》有感】

  人民網有個讀書活動。我自然是讀慣了小說的人,總也躍躍欲試想參加這個活動。首先是決定了買書。我們這個小縣城是買不到這些書的,只好求助於網購。在網上填了購書訂單日。當時顯示是11月17日書就到了。可是我是19日才接到快遞的電話,當天他問了我的地址並沒有送來,第二天又給我打了電話,又沒有送來,弄的我白白等待了兩天。後來我給送快遞的打電話,他說他中午才能來。我又等待了一箇中午。後來就沒有音信了。我也再沒有給他打電話。到了25日接到一個太原的電話,問我要不要書。我說我訂的書怎能不要。這一次才真的有一個送書的人又打來了電話。我等待在大街上。終於來了一位,把書交給我,要了32元人民幣,就走了。能得到這本書也就是不容易。

  我拿到書,還是手不釋卷地讀起來。讀小說我有個習慣就是一口氣讀完,不能拖。小說一旦拖下去讀就讀不出味兒來了,甚至於會是前後的內容連貫不起來,也就沒意思了。這是國內有名的作家,當然文章寫得肯定有特色。我起早摸黑,廢寢忘食抓緊時間閱讀,用了四天的時間總算是讀完了,我很慶幸,我又完成了一部小說的閱讀。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快樂。讀書是濃縮人生。過去讀過先生的《廢都》,那時就崇拜先生的筆法。這一次對先生的小說又是一次新鮮的欣賞。如果說七十年代讀《豔陽天》,那厚厚的三本小說也就寫了一天的事,可是這一天的事,十天也讀不完,這就把事情拉得很長了,根本沒有是一天的感覺了。而《老生》這本不是很厚重的書卻是寫了幾百年,所以這可以說是一本歷史小說了,就是幾百年的歷史小說也沒有這樣簡潔的,用小說的形式來括這樣長的歷史,也是小說家的藝術。其實就是專門寫史的也沒有這樣高超的技藝。小說以白描的手法,以平常聊天的方式講一個人經歷,講得很平實,也很有趣,講出了陝南的風俗。讀了這本書又好像我去了陝南一趟,見到了那裡的人民,見到了那裡的生活。這種陰陽兩界的唱師,是陝南的一種習俗,我們這裡是沒有的,所以對這種職業感到很新鮮。這是陝南不同於別地的風俗習慣,這也是一種特色。生活在秦嶺的人經歷了共和國的漫長歲月蹉跎,也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運動,對這個社會的發展是有深刻感受的。中國的歷史也就是一個打打鬧鬧的歷史。在解放前中國是一個亂而不治的國家。土匪、盜賊、軍隊,一切的一切總是難治。經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象,民不聊生。小說所以選擇了唱師,也說明了陰陽兩界皆以如此。在那個人鬼難辨的世道,也只有唱師明白一切。

  小說沒有用激動人心的語言,也沒有去用筆墨去描繪那些苛刻的鬥爭場面。都是平平淡淡說史,迴避了那些瘋狂的運動。金圓卷的作廢,也僅僅是一些有錢人的振動,一般的平民也是無所謂。這在社會變革是一種平常現象,我記得我們這裡那個時代也發生過西北票子的作廢,我那大爺把做小手工掙下的西北票子放在房樑上作廢了。還有土地改革,作者沒有去聲勢浩大去描寫那場殘酷的運動,沒有暴風驟雨式的鬥爭,也沒有給地主逼供,更沒有給地主去上刑。這裡的貧下中農鬥爭地主也算是很文明瞭。我們讀過許多有關鬥爭地主的書,從地主的剝削階級發家,到殘害貧下中農,以至貧下的鬥爭的可怕性。書中沒有那樣寫。我們那裡也是一個偏僻小村,我有個四爺爺就是定為地主,也就是幾十畝薄田,他也捨不得吃,後來就定為當地的地主。他把財產都交出去了,那些貧農還是不行,就打,就鬥,給他吃落架葡萄(就是用棉花沾上麻油,用火點燃,用那帶火的油滴往身上滴),用燒紅的煤鏟子燙身上,拉出去活埋,坐老虎凳,就這樣受盡折磨還是不行,還是要底財。他只好以給去家裡找底財的名義,趕緊去了家裡上了吊。只是書中沒有見過日本鬼子,大是那裡沒有去過日本鬼子,我就有些不理解了。

  人民公社那個時代的飢餓,書中也有客觀的描寫。這是一段真實的社會現實,那年頭,不知怎麼就那樣餓,人人吃不飽,家家沒有糧。這也是一個特殊的年代。

  但願所有愛讀書的人能忙裡偷閒讀一遍《老生》,簡單體會一下社會變化。深刻領會《山海經》的內容。這是本書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