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
宋代 蘇軾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譯文
風壓著柳絮貼著水面紛飛,雨後初晴燕子在池沼邊銜泥築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沒有收到鴻雁傳來的書信,竹林間時時聽到鷓鴣悲啼。我的深情怕是隻有那落花知曉了。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雙調,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
輕雲:本指輕薄飄浮的白雲。這裡比喻柳絮。貼水:緊挨近水面。
乍晴:雨後初晴。乍:初,剛。池館:池沼館閣。這裡主要指池沼。燕爭泥:燕子趁著天晴銜泥築巢。
沈郎:即沈約,字休文,南朝梁詩人。他在《與徐勉書》中說:“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意思是說因多病而腰圍消瘦。後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稱。不勝衣:形容消瘦無力,連衣服的重量都難以承受。勝,承受。
沙上:指沙渚、沙灘之上。鴻雁信: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漢書·蘇武傳》: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於北海。昭帝即位,匈奴與漢和親,漢請求匈奴歸還蘇武。匈奴詐言蘇武已死。後漢派使者說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沼澤中。匈奴單于大驚,致歉漢使。
鷓鴣啼:鷓鴣鳥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遊子聽到鷓鴣的叫聲會感到湊涼。鷓鴣,禽名,善啼。
創作背景
這首《浣溪沙》約作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東坡迎春景而春情動,思念妻子,作此詞以懷念之。一說此詞是李璟的作品,見《李璟李煜詞補遺》。因明代所刊《類編草堂詩餘》署為李璟所作,故《補遺》誤收。應據元刻本定為東坡詞。
賞析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作者用輕快的筆觸三塗兩抹,就把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描繪出來。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豔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幾樣景物,感染力很強,呈現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氣息。在一個多雲轉晴的春日裡,作者徜徉於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雲(柳絮)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按理說,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應該心情振奮、逸興遄飛了,但緊接著一句卻是“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約,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首句連用三個動詞“壓”、“貼”、“飛”,構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次句把時、空互動在一起寫:季節是春天(由燕爭泥可推知),天氣是初晴,地點在池館內外。這兩句色彩明快。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於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為陰鬱;這一喜、一憂、一揚、一抑,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美。詩意到此出現了巨大轉折,為過渡到下片做好了準備。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鴻雁傳書,用《漢書·蘇武傳》中典故,詩詞裡常用這個典故。鴻雁不捎個信來,而鷓鴣啼聲,更是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沙上”“竹間”,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無知;但由於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蘊的“韻外之致”(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就耐人尋味了。唐代皎然《詩式》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這句則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瞭;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於作者與落花的命運相似;三、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全詞僅上片開頭兩句寫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實後虛的手法。下片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在蘇軾筆下,不僅“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而且於情語中也往往見景物。這是一種很高妙的手法。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2
原文:
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
[清代]納蘭性德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殘雪凝聚的餘暉照射在繪有山水畫的屏風上,透著陣陣寒意。已到三更時分,遠處卻傳來《梅花落》的笛聲。夜深人靜突然憶起往事,月色於無人處也好像朦朧起來。
我是人世間一個惆悵的過客,我知道你為何事而淚流滿面淚流滿面。怕是在斷腸的笛聲裡,你回憶起了平生的點點滴滴。
註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殘雪:尚未化盡的雪。
畫屏:繪有彩畫的屏風。
落梅:古代羌族樂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橫笛吹奏。
月朧(lóng)明:指月色朦朧,不甚分明。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客:過客。
賞析:
這首詞采用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手法,是一首以抒發人生惆悵為主題的詞。
詞的上片整體比較平實,主要下力在於營造氛圍上。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點明瞭環境,包括地點是在書房,時間則是在稍有月色的殘雪之夜。接著視覺轉換,由視覺轉移到聽覺上。這句透過“殘雪”、“凝輝”、“落梅”、“三更”、“月朧明”等字句,營造出了一種既清且冷,既孤且單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而這種感覺大抵只能給人帶來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圍籠罩下,突然情感爆發出來。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問句,可謂起的妙絕。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傷身世的哀嘆。這兩句中似乎有相對的主體,一個是“我是人間惆悵客”的“我”,另一個是“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君。但從詞意看來,更應該是靈犀暗生的獨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間當面的對談傾訴。所以說,這個“君”指的是容若自己。當一個人倦了,累了,苦了,傷了的時候,便不禁會忍不住地自言自語,自怨自艾,自問自答,何況是納蘭這樣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後一句“斷腸聲裡憶平生”更是點睛之筆,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見慣了哀而不傷,隱而不發,反而更容易被這樣痛徹心扉的悽絕之美打動。閉上眼睛彷彿依然能看到詞人在那一片斷腸聲裡,落淚傷神。這句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聯絡了上片下片,將夜半笛聲同憶平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用一個結尾來營造一個新的開始,也就是“憶平生”三個字,這三個字能引導人們聯想到詞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東西,可以說是個很好的留白。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3
浣溪沙·詠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翻譯
一夜秋霜過後,菊花凋謝荷葉枯萎,而新橘卻在經霜之後變得更加鮮亮,整個橘林都閃著光亮。原來是橘子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了。
摘下一個剝開之後,香味噴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據說,吳地產的橘子女孩子剝後,手上三日仍留有餘香。
註釋
一夜霜:橘經霜之後,顏色開始變黃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經霜變黃,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黃色花苞。
青黃:指橘子,橘子成熟時,果皮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屈原《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噀:噴。
清泉:喻橘汁。
吳姬:吳地美女。
賞析
詠物詩詞,義兼比興,講求氣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評。唐宋詩人,遵循《詩經》以來的“美”、“刺”原則,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諷,並以此為詠物“正宗”,而直寫物象的純粹的詠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義了。其實,“純用賦體,描寫確肖”的詠物詩詞,只要在選材煉意、琢句謀篇方面技巧嫻熟,精美工緻,也不失為佳構。
蘇軾是詠物能手,他的詩詞中既有託諷深遠的名篇,也有刻畫精工的妙制,像這首詠橘詞,可謂“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巧言切狀,體物細微,雖無深刻的思想內容,卻飽有餘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佈置環境。詠物詞,特別是詠小物的詞,往往由於題材狹窄,難以展開,低手為之,易成枯窘。東坡才大,先在題前落筆,下文便有餘地抒發。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蟬噪秋枝槐葉黃”,同此手段。“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經霜之後,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詩:“瓊漿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新苞”句,輕輕點出題目。橘有皮包裹,故稱新苞。又因橘樹常綠,凌寒不凋。《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沈約《橘》詩:“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東坡用“新苞綠葉”四字,描寫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得橘之神了。“竹籬茅舍出青黃”,好在一“出”字。竹籬茅舍,掩映於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上片三句,純是賦體,不雜一點抒情成分,然詞人對橘的喜愛之情自見於字裡行間。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香霧”、“清泉”之喻,大概是東坡頗為得意的,他的《食柑》詩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之句,後來南宋詩人曾幾更把它壓縮為“流泉噴霧真宜酒”(《曾宏甫分餉洞庭柑》)一語了。此詞中“驚”、“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驚,是驚於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怯,是怯於橘汁的涼冷和酸味。末句點出“吳姬”,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地。吳中產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者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時為貢物。詞中謂“三日手猶香”,著意誇張。以此作結,餘音不絕,亦自有“三日繞樑”之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4
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夕陽吹角最關情。
忙日苦多閒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客中無伴怕君行。
譯文
懶得再去沙洲邊飲酒,和你一起欣賞窗外風景。黃昏時分吹起的號角最能牽動情懷。
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閒的日子很少;新添的憂愁往往在舊愁中生出。他鄉沒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遠行。
註釋
浣溪沙:有的本子詞調作“浣沙溪”。查詞律、詞譜,《浣溪沙》一調並無“浣沙溪”的別名,當系傳抄之誤。
和無咎韻:韓元吉,字無咎,號南澗,南宋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官至吏部尚書。與陸游友善,多有唱和,工詞,有《南澗甲乙稿》。陸游這首《浣溪沙》是和詞,韓元吉的原唱不見於他的詞集,恐已亡佚。
"懶向沙頭醉玉瓶"又作"漫向寒爐醉玉瓶"。玉瓶:此處指酒瓶,稱玉瓶,是美化的修辭手段。
同賞:一同欣賞。
夕陽吹角:黃昏時分吹起號角。
關情:牽動情懷。
閒日:休閒的日子。
新愁:新添的憂愁。
賞析
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閏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陸游與韓元吉在鎮江相聚,那時,陸游是在鎮江通判任上,韓元吉則是來鎮江省親暫住。兩位朋友相聚兩月,彼此唱和的詩詞作品共有三十多首,此詞當是其中之一。
創作背景
陸游與韓元吉在鎮江相聚兩月,登臨金、焦、北固,觀江景、飲美酒的機會一定是很多的,在即將離別之際,更感到相聚時間的寶貴,多在一起說說話,比什麼都強,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才會有“懶向沙頭醉玉瓶”一句。這一句是有所本的,杜甫的`《醉歌行》有句雲:“酒盡沙頭雙玉瓶,眾賓皆醉我獨醒。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這首詞的頭一句即由此而來,不但詞語極相近似,而且透露了分手離別的含意。既然懶得再去觀景飲酒,那麼,更好的選擇就是“喚君同賞小窗明,夕陽吹角最關情”了。夕陽引發依戀之情,暮角引發淒涼之感,此情此感共同組成了一種適於促膝傾談的環境氣氛,所以說它“最關情”。但此時的“情”究竟是什麼,卻因為它的千頭萬緒而難以表述得清晰具體。
《浣溪沙》的下片頭兩句,大都要求對偶,故而往往是作者最著力的地方。陸游寫在這兒的對聯雖然淺顯如同白話,但其說忙說愁仍是概括籠統,並不得其具體要領。寫到最後“客中無伴怕君行”一句,則以其直言無隱、真情流露打動讀者,並將依依惜別之情和盤托出。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5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李清照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賞析:
這首《浣溪沙》當是詞人的前期之作。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閨秀身分出現的,與此相稱的,便是在她前期詞作中表露出來的文雅、高貴氣度。這種氣度又是透過詞人細膩豐富的感情,優雅含蓄的筆觸體現出來的。《浣溪沙》一詞,透過暮春風光和閨室景物的描繪,抒寫了女詞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上片側重描繪室內景緻,“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嫋殘煙。”開首即交代時令已值暮春,這正是“閨中風暖,陌上草燻”(江淹《別賦》),暖風醉人時節。接著詞人即把筆觸移至室內,一股氤氳氛圍籠罩閨中,原來是嫋嫋香菸瀰漫其中,從中似還透著靜謐、溫馨和淡淡的憂愁。“淡蕩”,謂春光融和遍滿之意。“瀋水”,即沉水香。詞人另一首《菩薩蠻》詞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句。“夢迴山枕隱花鈿”句,詞人敘己早晨夢醒,凝妝完畢,卻慵懶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夢中情景。“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稱山枕。詞人《蝶戀花》詞有“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句。詞作的上片描繪了一幅優雅、茜麗、靜謐的畫面:暮春時節,春光融融,閨房中檀香氤氳,一個少婦正欹枕凝神。如果認為畫面中的少婦只是屬於慵懶、無聊那種型別的女性,整日價沉溺於沉香、花鈿、山枕之中,那就錯了。李清照有著男性作家無以比擬的細膩而豐富的情感世界,是一個對大自然與外部世界有著極為敏銳的感悟,以及強烈的關注與渴念的女性,詞作的下片就為人們展示了這樣的情愫。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女詞人的筆觸延伸到室外,但見室外婦女正笑語喧喧,彼此鬥草取樂,而海燕此時卻經春未歸。女詞人這裡寫海燕未歸,隱隱含有她細數日子,惜春留春心態,而寫鬥草遊戲,則映襯自己的寂寞。“鬥草”,又叫鬥百草,南北朝時即有此俗。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原為端午之娛樂習俗,後推廣並不拘於此日,尤為婦女兒童喜好。次句言春天將盡,梅子熟透,柳枝長成。惜春、留春不住,嘆春之情遂油然而生。詞人在《小重山》詞中有:“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那是寫早春時節,以及自己愛春之情,而此處寫江梅熟落,其意恰相反。“柳生綿”,亦為暮春之景緻。以上寫景,也透露出詞人無奈嘆喟之情。末句:“黃昏疏雨溼鞦韆”,黃昏時分,獨自一人,已自不堪,更兼疏雨,以及空寂、溼漉的鞦韆架相伴,更讓人感到寂寞、愁怨。
這首詞抒寫情感很是細膩,但不是直言明說,而是透過十分優雅、含蓄的筆觸,去描述十分典型的外物形象和意境,從中再滲出細膩而幽深的心態。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6
原文:
一曲鸞簫別彩雲。
燕釵塵澀鏡華昏。
灞橋舞色褪藍裙。
湖上醉迷西子夢,江頭春斷倩離魂。
旋緘紅淚寄行人。
賞析:
“一曲”三句,上片述一位女子與郎君分別時的哀傷。“彩雲”,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詞有:“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句。這裡據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註》說:“彩雲,指小萍,系歌女也。”女主人公說:“自從郎君用悽哀的鸞簫聲吹了一曲離別曲與我告別。在柳絮飄舞的分別處,我對郎君說:‘當你走了之後,我將不再打扮自己,從此鈿釵上會因沾了灰塵而失去光澤;那銅鏡也會因為不去拭拂而逐漸昏暗。’終於郎君離我而去,我久久地凝望著送郎遠去,以致身上飄滿了一身柳絮,將穿著的藍裙蓋得消褪了顏色,也還不忍離開這與郎君的分別處。”
“湖上”三句,下片寫女主人公盼郎忠於愛情,不生異心。此言“彩雲”姑娘,去信告誡郎君:“希望郎君在西子湖畔不要沉湎在酒色之中,以致使我這個在‘江頭’天天望郎歸的‘倩娘’因相思而‘離魂’(即逝世),從而折斷了你我倆的相思紅線。”“倩離魂”,用《太平廣記》中“倩女離魂”典故,並與上句“西子”映襯。又說:“隨信我將把思君的胭脂淚封上,希望羈旅在外的郎君見信後能更加鞏固我倆的愛情。”
此詞或是作者追憶杭妾之作。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7
原文
李清照〔宋代〕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甦,盪漾著明媚的春光。玉爐中的沉香即將燃盡,飄出的縷縷殘煙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來,花鈿已掉落在枕邊床上。海燕還未飛回,鄰家兒女們玩起了鬥草遊戲。江梅已經過季,綿綿的柳絮隨風盪漾。黃昏時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溼了院中的鞦韆。
註釋
淡蕩:和舒的樣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後,隱於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於是日禁火寒食。
玉爐:香爐之美稱。
沉水:沉香。
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鈿(diàn):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鬥草:一種競採百草、比賽優勝的遊戲。
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於江邊或水邊之梅。
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鞦韆: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說鞦韆起於漢武帝時,武帝願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後倒讀為鞦韆。
賞析
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薰香、花鈿、鬥草、鞦韆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藉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嫋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此詞透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後的所見所感。“淡蕩”猶盪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曆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燻爐中燃點著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
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迴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薰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迴猶倚山枕,出神地望著室外的盪漾春光,室內的沉香菸嫋,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於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鬥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遊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麼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鬥草嬉戲,情懷是多麼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裡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緻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溼鞦韆”,寫的是另一種境界。鞦韆本是少女喜歡的遊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鞦韆灑溼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8
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忙日苦多閒日少,
新愁常續舊愁生。客中無伴怕君行。
作者: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後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他是南宋的大詩人,詞也很有成就。有《劍南詩稿》、《放翁詞》傳世。
註釋:
"懶向沙頭醉玉瓶"又作"漫向寒爐醉玉瓶"
①無咎:韓元吉,字無咎。南宋著名詩人。
②漫向:一本作“懶向”。
賞析:
陸游通判鎮江時,韓無咎從江西來鏡江探母。陸游與其盤桓兩月。這首《浣溪沙》
即作於此時。上片表現了二人友情的深摯。下片寫客中送客,表現了作者的孤寂心情。全詞抒情委婉,真摯感人。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首二句委婉有致。“夕陽”句於閒處寫情,意境並
到。“忙日”、“新愁”二句真率有唐人詩格。結句乃客中送客,人人意中所難堪者,作者獨能道出之,殆無咎將有遠行也。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9
原文:
錦帳重重卷暮霞,屏風曲曲鬥紅牙,恨人何事苦離家。
枕上夢魂飛不去,覺來紅日又西斜,滿庭芳草襯殘花。
譯文
捲起映照著晚霞的重重錦繡帳板,在曲曲的屏風旁無聊地擊打著拍板,失意者因為什麼事離開了家。
夢魂中也到不了所思念的人身邊,一覺醒來太陽開始西斜快要落山了,滿院的芳草襯托著殘花。
註釋
浣節沙:浣節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屏風:室內隔扇,以木為之,多有雕繪。
鬥紅牙:競拍紅牙演唱也。鬥,此指競相演奏。紅牙,紅木拍板,演奏時用以節樂。
恨人:失意抱恨者。此處作者自指。
芳草:這裡比喻遠行的丈夫。
殘花:暗喻因相思過度而憔悴不堪的女主人公。
賞析:
這首詞中詞人將自己比作“恨人”,當為哲宗紹聖元年(1094)後眨謫在外所作。詞人身在客中,面對筵宴,不但不能解除愁苦,反而更增愁悶,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浣溪沙·書虞元翁書
宋代:蘇庠
水榭風微玉枕涼。牙床角簟藕花香。野塘煙雨罩鴛鴦。
紅蓼渡頭青嶂遠,綠萍波上白鷗雙。淋浪淡墨水雲鄉。
註釋:
水榭(xiè)風微玉枕涼。牙床角簟(diàn)藕花香。野塘煙雨罩(zhào)鴛鴦。
水榭:臨水樓臺。牙床:雕飾精緻的小床。角簟:以角蒿編織的席子。
紅蓼(liǎo)渡頭青嶂遠,綠萍波上白鷗雙。淋浪淡墨水雲鄉。
淋浪:筆墨酣暢淋漓。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小詞。它以形象化的文字,再現了原畫的色彩、佈局和意境,使未睹其畫的讀者,猶如身臨畫前。末句點題,綰結入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納蘭性德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譯文: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在寒冷的除夕夜裡把心裡濃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紅裙,還像往年一樣絢爛嗎?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裡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酒已經喝盡了,大家都在頭上戴著綵綢做成的燕子來歡慶新年的到來。燈燭已經熄滅了,剩下的燈花彷彿一條條金蟲在微微顫抖,如此風流快樂,全仗著天公的庇護啊。
註釋: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zhè)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為獨舞,後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展為多人舞。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
竹葉樽(zūn)空翻採燕,九枝燈灺(xiè)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指竹葉酒。採燕:舊俗於立春時剪綵綢為燕子形,飾於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熄滅。金蟲:比喻燈花。端:真。合:應該,應當。
賞析:
上片寫年末歲尾,各家皆翹首以待新春第一個黎明的到來。“收取閒心冷處濃”,開篇第一句話就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在寒冷的除夕夜裡本應該拋開所有,放下一切,靜心等待,但濃郁的閒情卻是冷處偏濃。在一片本應該繁花著錦的情境中,納蘭卻似有一種無言的憂傷。“舞裙猶憶柘枝紅”,此情此景讓納蘭回憶起了當年觀看柘枝舞的情景,氣氛熱烈,婀娜婉轉。“誰家刻燭待春風”,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裡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就是十分風雅的事情了。這兩句看似是回憶,卻也道出了納蘭在除夕夜的一種懷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寫守歲時的場景。富貴人家的除夕夜別有一派富貴景象:“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竹葉酒喝盡了,頭戴採燕裝飾的人們歡歌笑語,興高采烈。九枝燈即將燃盡,餘光之中貴婦們頭上的金蟲頭飾與搖曳的燭光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這兩句用酒杯、彩燕和燈幾種意象來襯托除夕夜的熱鬧,反映出整個除夕夜的歡騰的情景。這兩句還是對仗句。“竹葉樽”對“九枝燈”,“空”對“灺”,“翻彩燕”對“顫金蟲”,很是工整,這些豐滿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慶氣氛。在這樣風流快活的場景中,納蘭是沉默的,冷峻的,“風流端合倚天公”,要成為與前賢比肩的“風流人物”,去建功立業,卻只能賴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強求,這句也表明了納蘭對當年逍遙自在生活的無限回憶。
通篇來看,這首詞寫的是納蘭對往年除夕的回憶,詞中著力描寫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風流,也深隱地表達了自己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之情。全詞情寓於景,清空而靈動。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2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註釋】
⑴徐門:即徐州。
⑵謝雨:雨後謝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義皆同。
⑷繅車:抽絲之具。繅,一作繰,把蠶繭浸在熱水裡,抽出蠶絲。
⑸牛衣:蓑衣之類。這裡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漢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的話。
⑹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譯文】
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賞析】
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透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透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人意識的螢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聲傳來耳際,並好像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裡卻是那麼真切。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村南村北概括繅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絡。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求雨途中行路的艱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裡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1.他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然闖入農家;2剛剛在旱災後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並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雁怯重雲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譯文
重疊的彤雲低壓著,連大雁也嚇得不肯啼叫了。當航船經過石塘西畔時,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濃重。船兒被迎頭打來的風浪惡作劇地擺佈著。
迎著歸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漸生出一層嫩綠;小小的梅樹,新枝該長得壓著門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燈節已經開始了,彷彿在催促我:快點回來啊!
註釋
浦:水濱。
棹(zhào):划船的工具,船槳,也指船。
長(zhǎng)亞門:長得靠近門楣。
一年燈火:指春節至元宵節的燈籠、焰火之類。
要:通“邀”。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
重雲:重重雲層。
石塘:在蘇州的小長橋。
惡(wù):猛,厲害。
禁(jīn)持:“禁”通“今”,擺佈。
賞析:
這首詞寫還家過年之情。過年是中國家庭天倫之樂的重要體現。家往往是中國人人生理想的起點和躲風避雨的港灣。特別是對多年飄泊在外的遊子,家的感覺異常溫馨。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籬下,輾轉飄泊,除夕不能回家過年,已是常事。宋寧宗慶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從無錫乘船歸杭州(當時白石移家杭州,依張鑑門下),途中經過吳松,遂作此詞。
“雁怯重雲不肯啼。”起筆寫向空中。大雁無聲,穿過重雲,飛向南方。南方溫暖,對大雁來說,是一溫馨的家。長空彤雲重重密佈,雁兒心情緊張,故說“怯”字。但雁兒急於回家,一個勁往南飛,故不肯啼。此一畫面,恰成詞人歸心似箭的寫照。妙。“畫船愁過石塘西,次句寫出自己。石塘,蘇州之小長橋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畫船,是載了滿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歸家,又有何愁?原來是:“打頭風浪惡禁持。”歇拍展開水面。頭指船頭。惡者,甚辭,猛也、厲害也。禁持,擺佈也,禁,念陰平。都是宋人口語。滿河風浪,猛打船頭,阻擋詞人歸路。人間有風浪猛打船頭。天上,有重雲遮攔鳥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飛之雁,豈是重雲所可遮攔?歸家之人,又豈是風浪所能阻擋?
“春浦漸生迎棹綠”。過片仍寫水面,意境卻已煥然一新。浦者水濱,此指河水。河水漲綠,漸生春意,輕拍槳櫓。雖雲漸生,可是春之一字,冠於句首,便覺已是春波駘蕩,春意盎然。歇拍與過片,對照極其鮮明。從狂風惡浪過變而為春波盪漾,從風浪打頭緊接便是春波迎槳,畫境轉變之大,筆力幾於迴天。真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詩)的突兀感和欣悅感。筆峰驟轉,卻不顯得生硬,兩相對照,只覺筆意輕靈,意境超逸。時猶臘月,詞人眼中之河水已儼然是一片春色,則此時詞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溫暖。“小梅應長亞門枝。”下句更翻出想象。離家已久之詞人,揣想此時之家中,門前小梅,新枝生長,幾乎高與門齊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溫柔。小梅之句,頗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兒女之生長。經年飄泊在外之人,每一還家,乍見兒女又長高如許,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應長亞門枝,正是這種人生體驗之一呈現。“一年燈火要人歸。”結筆化濃情為淡語。除夕守歲之燈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燈火催人快回家,歡歡喜喜過個年。一筆寫出家人盼歸之殷切,亦寫出自己歸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詞情發展之必然結穴,於淡語中見深情。
此詞的顯著藝術特色,是以哀景寫歡樂,以淡筆寫濃情。上片以雁怯重雲,畫船載愁,浪打船頭等慘淡景象反襯歸家之歡欣,下片的春浦漸綠,小梅長枝,燈火催歸等淡語寫想法的濃情。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
妝鏡巧眉偷葉樣,歌樓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無情。
賞析:
此為詠物詞。詞中借詠和風細雨中盛極一時、風情萬種的柳枝,塑造了雖青春年少、紅極一時而終歸要紅顏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達了詞人對於被侮辱、被損害的風塵女子的同情和關注,同時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藉助形象上的比擬與聯想,將物與人的命運渾然一體地交織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借柳喻人,以風流蘊藉、溫馨旖旎的春風楊柳象徵歌妓舞女年輕時的生活和形象。起首一句點明時令。“碧城”是叢叢柳樹的形象化比喻。此句從容自而又明快輕靈,給人以和煦的春風飄然而至的感覺,而“碧城”的字面又造成重翠疊碧的視覺印象,故雖平直敘起,卻有鮮明的形象感。次句“綠相迎”應上“到碧城”,不僅畫出了柳枝迎風飄拂、如有情相迎的動人意態,突出了和風的化煦作用,也傳出詞人面對春風楊柳萬千條的景象時欣喜的心情。第三句“舞煙眠雨過清明”以概括之筆收結上片。柳枝暮春的晴煙輕靄中飄舞,暮春的霏霏絲雨中安眠,夢一般溫馨的環境中度過了清明三月天。過片巧妙地以眉和柳葉將物與人聯絡起來。美人對鏡梳妝,愛把雙眉畫成柳葉的形狀,歌樓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為曲名。詞人巧妙地借柳葉眉、《柳枝》曲的流行來渲染柳枝的聲名。結句點明主題,情深意切,希望霜霰莫打楊柳,實際上是說歌妓舞女到人老珠黃時備受摧殘,寄託了詞人對她們的同情。總之,此詞借柳喻人,寄託了作者對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
作者: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飄泊奈他飛。
澹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譯文
在高高的專門送別的章臺旁繚亂飛舞,在重重的簾幕前的春天陽光中翻騰,可憐啊,它這樣無境止地飄泊,但又有怎樣的辦法不讓它飛揚。
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飄搖灑落於花叢陰影下,又被溫熙的和風吹拂到華美的高樓的西邊,如那在天涯飄泊流離的旅人一樣,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註釋
①百尺章臺:典出韓翔的愛情故事,詳情參見韓掬《章臺柳》及妻柳氏《楊柳枝》(本書第十二輯)的註釋。“章臺”,原系漢長安的街道名,多設歌樓妓館,遍植楊柳,唐宋詩詞中卻成了秦樓楚館的代名詞,吟詠中常用之。
②重重簾幕:喻指陳柳婚姻中的重重障礙。“春暉”,指春光。
③“憐他”句:眼看楊花(喻柳如是)隨風飄零,卻又無可奈何。
④“淡日”句:意為楊花之飄零,使天空迷濛失色,似乎黯淡的太陽是在花影中滾動。
⑤ 玉樓:華麗的樓房;亦指仙人居處。東方朔《十洲記·崑崙》:“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玉樓十二所。”
⑥天涯心事:相隔天涯,彼此間的情意。
賞析:
作者:佚名
陳子龍與柳如是有段哀婉的情緣,時在公元1635年(明崇禎八年)間。由於子龍之妻張氏的不容和其它種種原因,兩人只得分手。於此前後,凡關涉楊柳之吟詠,大致是陳子龍抒露此段情愛之作。這闋小令即借詠物以寫情,是對分手之初的內心複雜難言之苦澀的自我咀嚼。難言每與無以名之的“莫名”共生,人到陷入此類心境時遠較長歌當哭更為不堪。
詞人在此小詞中表述了相思、阻隔、無望之哀,更濃重的是對“他”的憐愛憐惜。倘若沒有一種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緣,分手不會有太難磨滅的痛苦。既是紅粉知己,又是兩情投合,卻無力永成連理;更何況明知所愛者際遇哀苦,飄泊不能自主。難以預料亦不堪想象此去將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安排時,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雜摩蕩,最無法言語以傳。“憐他”句的動人處,正在於從“理還亂”的情思裡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層,傳述了難以盡傳的心靈悸動。
下片的重心是特定的心知和默契。“滾殘花影”、“吹送玉樓”都是飄泊無主的她可能的前路和必然的歸宿,但可以肯定,她不會墜落於混溷,她能自愛、自立、自強的。“澹日”兩句的意象選擇是嚴格的,字面明寫,句外有暗示。“殘”和“送”均系被動,身難由己,然而絕無自暴可能。這種判斷來之於對“心事”從另一角度言,其實不是單方面的,乃是他倆情緣中結撰起來的,他人不知“我”能知。詠物而寫人,固不大易,寫人而傳神魂、寫心靈,又得句句不黏不脫於“物”,自更難乎其為。王士禎早年學詞遍和過“湘真”之作,體驗甚細,在《倚聲初集》和《花草蒙拾》中對陳子龍詞讚歎無已,他用“不著色相,詠物神境”八字評此詞,是得“意”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