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黃庭堅> 黃庭堅教子

黃庭堅教子

黃庭堅教子

  古人教育子女,多半是教耕教讀。那麼作為文學大家的黃庭堅又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兒子的呢?

  黃庭堅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終宋一代,修水雙井黃氏文風極盛,世代子孫有文名可考者逾百人,中進士者有近50位,時人盛讚黃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瑋之文妙絕當世”。黃庭堅幼入芝臺書院、櫻桃洞書院,學習詩文、經史,聰慧過人,書讀數遍即能誦。他經常與“諸父昆弟相與題詠”,才思、學業進步極快,舅父李常稱讚他求學功夫“一日千里”。可以說,詩書傳家的良好家風對黃庭堅影響很大,在這樣一個文風極盛的讀書人家庭,黃庭堅養成了廣泛的愛好和特長,致使他最終在詩詞、書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黃庭堅在教子上,一方面繼承黃氏家族重詩書的家風,教育子弟繼承讀書的傳統,正如在一首詩中他寫到“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視視家族內部的和睦,認為家族成員如果能夠敦睦相處,相互體諒,必定能子孫榮昌、世繼無窮,流傳下來的《家誡》一文,正是這方面的體現。

  在這篇寫給兒子黃相的`家訓中,黃庭堅從自身的所見所聞講起,娓娓道來,生動詳實,並且從遠近、古今引經據典,教導家族一定要和睦相處,以具體事例說明家族興衰的根源在於家庭內部人際關係的如何相處。在《家誡》中,黃庭堅說,自己從小時候讀書識字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這期間耳聞目睹了許多豪門大姓、高官厚祿之家開始往往金玉滿堂、家業豐厚,可是不過數年就變成了“特見廢田不耕,空囷不給;又數年,復見之有縲紲於公庭者,有荷擔而倦於行路者”。究其家庭由盛到衰的原因,皆是由成員之間的不和睦造成的,他還借落敗之人道出各種緣由。這些破敗的家族開始時也是勤勤懇懇、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無猜,成員之間和睦相處,共同進退。但是到了後來,“子孫蕃息,妯娌眾多”,猜忌之心漸起,斤斤計較之事不絕,遂使“人面狼心,星分瓜剖……至於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維持,此其所以速於苦也!”

  黃庭堅以他幾十年的所見所聞,反覆向兒孫們說明一個道理:“家之不齊,遂至如是之甚。”家和則興、不和則敗,正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家和則“官私皆治,富貴兩崇”,慈孝之盛,外侮不能欺,甚至是綠林大盜也相約無犯義門之家。而不和則子弟在內勾心鬥角,在外患難不相迴護,這樣衰亡隨之而至。

  對於如何使家庭和睦這個問題,黃庭堅給兒子們傳授了自己的經驗。他認為,家族成員相處首先就是要以誠相待、寬容大度,“無以小財為爭,無以小事為仇”、“無以猜忌為心,無以有無為懷”。也就是說,不能斤斤計較個人私利,要以家庭的大局為重。黃庭堅還特別強調了妯娌之間的和睦相處,婦人有時心眼太小,容易搬弄是非,為夫者一定要辨明是非,心胸開闊,不可挑起家庭矛盾。另外,黃庭堅還把家庭的和睦建立在自我修養的基礎上,所以他特別強調家庭成員的自覺意識。他告誡家人“人生飽暖之外,骨肉交歡而已”,子孫們都曾經是骨肉同胞,共同成長起來的少年玩伴,這份情誼是非常重要的,血緣關係是打不斷的,子孫們應該以此為機,維護好家庭的團結和睦。

  黃庭堅在給子弟的書信中曾經指出:“吾儕所以衣冠而仕宦者,豈自今日哉。自高曾以來積累,偶然沖和之氣。”這個“沖和之氣”正是祖輩遺留下來的家風、家學。可以說其高祖、曾祖以來的家族和睦之風、重視詩書的文風,是黃氏世代輩出人才的重要因素。所以,黃庭堅希望後輩們繼承祖輩的風範,使“子孫榮昌,世繼無窮之美”。

  家庭和睦一直是古人非常重視的問題,特別是在聚族而居、數世同堂的情況下,成員眾多,家庭糾紛就會不斷。因此古人提倡和睦的事例很多,像黃庭堅這樣教育子孫,列舉例項、詳細剖析、耐心教導殊屬可貴,其《家誡》一文堪稱這類家教的典型,在古代影響很大。時至今日,雖然家庭規模日益縮小,但和睦仍是家庭幸福的必要條件,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此言不虛。

  擴充套件閱讀:黃庭堅簡介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