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紅樓夢> 高鶚續寫紅樓夢的原因是什麼

高鶚續寫紅樓夢的原因是什麼

高鶚續寫紅樓夢的原因是什麼

  高鶚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續寫了《紅樓夢》後四十回,當然他也是紅樓夢得以流傳的功臣之一。那麼高鶚為什麼要續寫《紅樓夢》呢?他跟曹雪芹有什麼關係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鶚續寫紅樓夢的原因是什麼,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曹雪芹與高鶚是什麼關係

  曹雪芹與高鶚並無直接關係,曹雪芹據考證死於1763年左右,48歲左右,而此時的高鶚是一個25歲左右的年輕小夥。據史實記載,高鶚年少多才,能寫善畫,但卻一直和功名無緣,直到56歲時,才中進士,入朝為官,整個人生和曹雪芹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二人本無牽連,但最後卻因為《紅樓夢》而一直被後人在一起說起,更是當今文學史上不可缺少的一個知識點。公認《紅樓夢》前80回為曹雪芹所著,相傳因當時傳抄風氣盛,導致小說全本遺失,高鶚後來從程偉元處得知其收集的《石頭記》抄本,便抄來看,可能是深有感觸,便起了續寫的想法。這有一說,是乾隆和和珅讓高鶚來續寫的,因為曹雪芹死後,《紅樓夢》在社會上名氣非常大,一時洛陽紙貴,但每個人都不知道結局,乾隆皇帝也很喜歡這部小說,看高鶚高才,便讓其續寫,當然這可能只是後人附會之說。

  反正現在,不管是中學課本還是大學文學史教材,全是一個口徑,《紅樓夢》作者為曹雪芹,但只寫了前80回,後四十回則是由高鶚和程偉元合寫而成,很多學者也對此作了很多解讀和考證,也是見仁見智。有人對後四十回大加批判,認為高鶚完全背離了曹雪芹的本意,原原本本的一個悲劇因為高鶚的結尾使小說的批判性減弱;但也有人覺得,高鶚還是基本遵循了曹書的基本旨意的,最終的結局也在接受範圍之內。

  人們都講殘缺之美,如斷臂的維納斯,正因為殘缺才留給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才會有更多的解讀可能性,曹雪芹無疑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這部鉅著,一直會傳下去,一直會解讀下去,這才是其價值所在。

  高鶚為什麼續寫紅樓夢

  相傳因當時傳抄風氣盛,導致小說全本遺失,高鶚後來從程偉元處得知其收集的《石頭記》抄本,便抄來看,可能是深有感觸,便起了續寫的想法。這有一說,是乾隆和和珅讓高鶚來續寫的,因為曹雪芹死後,《紅樓夢》在社會上名氣非常大,一時洛陽紙貴,但每個人都不知道結局,乾隆皇帝也很喜歡這部小說,看高鶚高才,便讓其續寫,當然這可能只是後人附會之說。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紅樓夢》前八十回為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為高鶚所寫。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二十世紀初,“紅樓夢作者究竟是誰”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中國學界的爭論,並持續至今。最先提出“高鶚續寫紅樓”的是我國大學者胡適。他認為,小說中的詩詞是在暗示人物的命運和結局,但是結尾處,人物命運並非按照詩詞所預言的那樣。同時,經他考證,高鶚的同年進士張船山的《船山詩草》內有一首《贈高蘭墅鶚同年》,詩題下有“注”。“注”的全文是: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於是,胡適認為高鶚為紅樓續寫。“高鶚續書”觀點提出後長期被人們接受,這也就是人們普遍認為《紅樓夢》後四十回為高鶚所寫的直接原因。

  但是,隨著“紅學”的研究不斷加深,人們對高鶚續寫紅樓提出疑問。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紅樓夢》第一回正文中提到,此書經“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這十年裡,曹雪芹有批閱和增刪的時間,難道沒有足夠的時間寫完後四十回?

  二、據考證,高鶚寫紅樓的時間是1791~1792年,短短兩年時間內他就能將佔全書1/3的後四十回寫完嗎?何況還要揣摩曹雪芹的創作意圖,熟悉曹雪芹的語言習慣、藝術構思、創作手法等。這幾乎比原創還要難。與此同時,高鶚正在為科舉考試做準備。難道他會為了一本小說而放棄自己的前途?

  三、與高鶚同時的程偉元在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序》中說:“是書既有一百二十回之目,豈無全壁?愛為竭力蒐羅,自藏書家甚至故紙堆中無不留心。數年以來,僅和二十餘卷。一日偶於鼓擔上得十餘卷,遂重價購之。……同友人(指高鶚)細加釐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也就是說,程偉元用了多年的時間,終於在偶然間,從貨郎擔子上獲得了《曹雪芹》後四十回的原稿。他和高鶚對原稿進行修補,而不是補寫、續作。

  《紅樓夢》一百二十回全部由曹雪芹所著,還是曹雪芹寫前八十回、高鶚寫後四十回,抑或其他人所續寫,這個問題至今是謎。但不管怎樣,《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寶,它的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內容和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一座高峰,其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是永存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自胡適作考證,紅學界長期認為《紅樓夢》後四十回系高鶚續成。進入21世紀後,更新為“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

  高鶚續寫《紅樓夢》狗尾續貂

  紅樓夢原書大約一百一十回,是曹雪芹和脂硯齋寫完了的,後來書稿遺失了,只剩前八十回,在曹雪芹死後三十年高鶚和一個書商程偉元合作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鶚續寫的,高鶚雖然已經很有才了,但是跟曹雪芹一比也只是狗尾續貂。除了少數幾個人的命運符合曹翁的原意,大部分人的命運以及整本書的寫作思路全給扭曲了。續書也不只是高鶚一個人,其實有很多人續寫過紅樓夢,因為高鶚和程偉元合作的這個版本被大量印刷,所以是流傳最廣的。高鶚不但續寫,還刪改前八十回的原文,這是我不能原諒他的地方,如果要讀紅樓夢的話就看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這是最早的.版本,不要讀經過高鶚刪改過的程甲本和程乙本,也就是通行本,有很多地方被刪的已經讀不通了。

  高鶚狗尾續貂一說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很多讀者在讀到後四十回時,往往會覺得後四十回索然無趣。後四十回中,人物的性格和前面八十回中有很多的差距,很多人物在後四十回中沒有了靈性。

  寶玉在前八十回中是非常有靈性的,而到了後四十回中,他已經開始進學堂了,並且同賈代儒大談儒學,這明顯不符合曹雪芹的前面設計。而林黛玉到了後四十回中也開始談科舉,但是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在設計林黛玉這個角色的時候,是說林黛玉從來不勸說賈寶玉去走科舉之路。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描述了賈家的繁榮,將賈家描述得如此繁榮,是為了襯托後面的悲劇。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已經暗示,紅樓夢是一個大悲劇。而高鶚卻在後四十回中創造了大團圓的結局,賈家復興的結局明顯不是曹雪芹的本意。

  高鶚的續作之所以是狗尾續貂,是因為高鶚與曹雪芹的心性差異造成的。曹雪芹的家庭本來很榮耀,但是最後被抄家,他經歷瞭如此大變,因此在寫作紅樓夢的時候,將自己的心境融入其中。而高鶚沒有這樣的經歷,他只是按照小說的續寫去做,因此造成了狗尾續貂的結果。

  高鶚續寫紅樓夢差在哪?

  1、首先直觀的,文筆實在差得太多,讀起來簡直索然寡味,完全沒有閱讀快感。

  高鶚的古文功底挺好的,當然他本身也是喜愛紅樓夢的,否則也不會叫自己“紅樓外史”,但是他和出版商合作為了補全書方便出版,就及其刻意地模仿曹雪芹。相信他用自己的調調寫文章也不會這麼糟糕。但是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想不模仿它的語言方式是很難的,因為這種語言方式很能打動人,也很優雅,但是這種優雅高鶚他學不來,因為他很多事情沒經歷過。就像一個人沒吃過魚子醬,那他只能根據吃過的紅燒鯽魚肚子的魚子來揣摩魚子醬的味道了。所以描述很是蒼白,一個人要模仿另一個人,必然不可能比原來的更好。

  2、詩詞方面

  再來說說詩詞方面,曹雪芹的詩詞非常自成一格。比如說他的《葬花吟》和《芙蓉女兒誄》以及結社時候的那麼多詩詞。我知道提問者肯定沒讀過,也就不分析。簡明扼要地說,就是他能寫許多風格的詩詞,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心理特徵,他全都能寫出來。《葬花吟》是偏古體的,《芙蓉》是偏駢文的,這些形式他也都能確鑿把握。但是高鶚的詩詞讀起來就像打油詩一樣,沒有直擊人心的力量,功力也弱。

  還有那些俗語的引用,曹雪芹除了在劉姥姥那喜歡用,配合農村老婦顯得十分俏皮。其它地方除了有時王熙鳳或老媽子會說兩句,行文裡面是看不到的。但是高鶚他真的很喜歡用,這裡也要用那裡也要用,讓人實在忍無可忍,又不是茶肆評彈,何必呢!文章顯得糙,粗鄙,文風怪異。

  3、行文線索,也就是整體把握,曹雪芹的文字流暢至極,簡直沒有一字贅述。他要寫一朵花必然有一朵花的作用,一棵草有一棵草的作用。哪個人回頭笑了一下,一個鐲子,一句話,包括每一句詩,全部都是有作用或是寓意的。歷來形容曹公文筆有一詞叫“草蛇灰線”,什麼叫草蛇灰線?就是伏筆千里,看似若有若無,終歸有你恍然大悟地一刻。

  反觀高鶚,行文鬆散,在看完前80回後突然讀到高鶚就會十分詫異,原本緊湊的線索情節怎麼突然斷了。變成東拉西扯,出來一兩個從沒出現的人物,突然間他們又消失了。有時候只是秉個話的人也要取個名字,原來前面重要的人物卻完全不交代,或是簡簡單單一筆帶過。所以看來看去就是不知所云,不知道他要說什麼。

  4、人文關懷和宿命論。

  這是我想講的最重要的一點。曹雪芹之所以能寫得那麼好,字字泣血。因為曹雪芹就是賈寶玉,賈寶玉就是曹雪芹。寫自己的故事能不寫得好麼?他自己,不管是曹雪芹還是賈寶玉,是一個非常自憐又悲天憫人的人。覺得花草樹木樣樣有感情,他覺得自己可憐,覺得身邊的人個個可憐。而且他又敏感,他的吃穿用度十分考究也不僅僅是因為家境,因為他敏感、挑剔。用現在的話說他有人文關懷、有品位。但是高鶚沒有,高鶚就是一個大老粗。

  而且曹雪芹是一個非常非常相信宿命論的人,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場悲劇,他掙又掙不脫,所以掙了也是徒勞。但是他又很渴望他與俗務隔離的生活。他痛苦、彷徨、陷在往日美好的記憶中不可自拔。我個人覺得曹雪芹在文學上造詣高,但在生活中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人,他無能又懦弱、卻放縱、墮落,但這在文學裡面是十分有張力的,他寫出了自己的痛苦難當、彷徨無措和往昔追思。但這些是高鶚無法想象的,這又不是他的命,要他如何身臨其境呢?他要怎麼相信命運的反覆無常?他沒有大起大落,也就不會通透。他後來寫賈府復甦蘭桂齊芳,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期望。他不信宿命,就仍在爭取,這在曹雪芹眼裡是十分可笑的固執。但就是這樣的人續寫了曹雪芹的作品,這也是命運給曹雪芹開的玩笑吧。

  5、關於結局問題

  其實結局怎樣,個人認為也不是特別重要。林黛玉是病死的還是溺死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結局的發展並不合情合理。賈家再次復甦,你諷刺了君王恩來去無定了嗎,高鶚卻是感恩戴德的。賈寶玉已經看破紅塵,臨走前他還給他爹拜了一拜?他心裡眼裡不是最開始就對這些禮數之類的東西最嗤之以鼻麼?曹雪芹想要反禮教,高鶚卻一定要給他撥正。《為人處世三千問》《一百個忠君賢臣的故事》這種書你要看麼?高鶚寫的就是這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