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湘中》閱讀答案

韓愈《湘中》閱讀答案

韓愈《湘中》閱讀答案

  韓愈的《湘中》描寫了詩人借屈原的故事,烘托出心頭的迷惘惆悵,情景交融,寂寞悲涼。

  湘中①

  韓愈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蘋藻② 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叩舷歌。

  【注】 ① 貞元末年,韓愈任監察御史,因關中旱飢.上疏請免搖役賦稅,遭讒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路經湘中,過汨羅江時寫下此詩。② 蘋藻:指祭莫之物。

  (1)本詩一二句句法奇崛,不合通常章法,試簡析其妙處。(3 分)

  (2)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5分)

  閱讀答案:

  10.(1) ①按通常章法,應首先點出汨羅江名,然後摹寫江上景色,但這樣些容易流於一般寫景,顯得平淡無奇。②詩人運用倒裝句法,突出描寫了山猿愁啼、江魚騰踴、湘波翻滾之江景,所營造出的神秘愁慘的氣氛,實為詩人哀憤的心境寫照。③寫汨羅江,一不寫它的浩瀚,二不寫它的平靜,而是寫它的動態,以突兀動盪的氣勢和急促的.節奏感來渲染詩人激動不平的心聲。(答對一點即可得3分)

  (2)運用渲染、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借憑弔屈原,含蓄地抒發了詩人無端遭貶的激憤哀切之情和滿腹憂怨,從而深刻地表現了世無知音的寂寞悲涼之感。(手法2分,情感3分)

  賞析

  自從漢代賈誼被貶長沙寫了《吊屈原賦》之後,以屈原自喻、借憑弔屈原寄託失意之感便成了詩歌中常見的手法。韓愈此詩別具匠心,不寫與屈賈同病相憐之苦,而是寫英魂無處憑弔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靈的意境烘托心頭的迷惘惆悵,這就更深刻地表現了世無知音的寂寞悲涼。此詩的大意是:汨羅江畔山猿愁啼,汨羅江上魚躍浪翻,這裡自古就流傳著屈原的故事。如今我空有滿盤的頻草,卻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聽到漁夫擊舷歌唱的聲音。

  拓展閱讀:韓愈名字的由來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麼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徵他們都要做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後,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後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嫂嫂聽後,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麼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錶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

  到京城後,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裡。結果別人考中樂,他卻名落孫山。後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考了四次,最後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後,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

  由於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

  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後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勸他呢?

  這天晚飯後,花前月下,二人閒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誇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韓愈聽後,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姐果有見她,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盧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啊!”隨即展紙揮筆,寫道: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啊!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於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後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人個新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