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不平則鳴

韓愈不平則鳴

韓愈不平則鳴

  引導語:不平則鳴,成語,作謂語、定語、分句。鳴:發出聲音,指有所抒發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出自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試論韓愈的“不平則鳴”說

  本文站在韓愈所在時代的角度,結合韓愈所提出的“文以明道”和“古文運動”,並配合文章,淺析“不平則鳴”所對應的兩種解釋。

  “不平則鳴”出自韓愈所作《送孟東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其原文如下: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中心句在“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這後半段。

  韓愈說“人唱歌是為了寄託情死,人們哭泣是為寄託情懷,凡是從口中發出而成為聲音的,都是因為其感覺到了不平!”

  這裡的不平,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是不公平,一種是不平靜。

  原文前半段的“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等所體現的是第二種,不平靜則鳴。而結合到這篇文章是寫給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孟郊的,也體現了第一種,不公平則鳴。

  而這裡的“鳴”,除了唱歌,和哭泣,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鳴”。畢竟人們所發出的聲音是短暫且微弱的,而可以寰球共享並流傳千古的“鳴”只有一種,那就是像韓愈那樣,寫文章。

  一、因為不公平而寫文章

  自古到今,都存在著各種不公平現象。孔子更是在《論語》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表達這些不公平的文章也是數不勝數,如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杜甫的《登岳陽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又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等。

  而這麼多表達社會不公平,自己偉大理想無法實現的文章符合韓愈“不平則鳴”的思想嗎?答案是否定的。

  韓愈提倡“文以明道”他的“文以明道”與柳宗元的有所不同,韓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復自魏晉以後中斷了的儒家道統;柳宗元比較注重治世之道,從社會需要出發,重在經世致用,站在現在的角度上看,柳宗元比韓愈的道看似較有進步意義。

  但他們的基本思想都是一樣的,是重在提倡“道”即所作文章有利於當前現實社會。

  而上面舉例的文章雖然都強調了不公,卻只關乎其個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並沒有上升到社會層面。

  接下來看韓愈的文章,同樣是表達懷才不遇的《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在這篇文章中將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馬”,朝廷比作“食馬者”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揭露“千里馬”美不外現即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使廣大人民產生共鳴。

  在不公平的情況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這個想法是符合社會道義,能使大多數人產生共識的。這便是韓愈的“不平則鳴”

  二、因為不平靜而寫文章

  矛盾產生靈感,內心不平靜所創作的作品往往能加精彩。

  內心不平靜是人人都會有的體驗,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作家。張愛玲在其《論寫作》中給出過答案:

  養成寫作習慣的人,往往沒有話找話說,而沒有寫作習慣的人,有話沒處說。我並不是說有許多天才沒沒無聞地餓死在閣樓上。比較天才更為要緊的是普通人。一般的說來,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到的見解。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它寫下來,事過境遷,就此湮沒了。也許是至理名言,也許僅僅是無足重輕的'一句風趣的插渾,然而積少成多,究竟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項損失。

  簡單來說就是心想容易動筆難。但是韓愈所在的時代不同,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落筆成文的。所以韓愈提倡的更是基本,就是每當人們心中有所思所想,內心不平靜時,都應該用各種方式表達出來。

  同時,韓愈提倡“古文運動”,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是俗下文字。這樣一來,寫文章就簡單了很多,“不平則鳴”並付諸於文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韓愈的《答張十一功曹》就是一篇因為內心不平靜而寫的文章:

  山淨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篔簹競長纖纖筍,躑躅閒開豔豔花。

  未報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鬥覺霜毛一半加。

  全詩未提一個“愁”字,卻使人倍感淒涼,深深體會到了作者濃濃的憂愁。韓愈只是把哀傷時的所見所想原封不動地表現出來,卻足夠使人們有所體會。這也正是“不平則鳴”的又一表現。

  所以,根據“不平則鳴”的觀點,當人們一旦有所思所想時,就應該及時表達,最好是寫下來。反過來也一樣,當一個唱歌,哭泣或是作出文藝作品,那麼必然是有其特有的思想感情值得他人去揣摩的。

  參考文獻:[1]張愛玲.張愛玲作品集.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