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師說體會

韓愈師說體會

韓愈師說體會

  韓愈的《師說》是流芳千古的名著,詩中的哲理也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對韓愈師說的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對韓愈師說體會一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議論文,有著卓越的見解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透過反覆論辯,申明瞭為師的性質與作用,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原則,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此文是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藉此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計程車大夫階層,有著鮮明的針砭時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文章體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推動了樂於從師善於學習的社會風氣。

  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可以為官。因此,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尊“家法”而鄙師的心理。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並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是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儘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與發展,主張“文以載道”,並且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對韓愈師說體會二

  古代的孔子被後人尊為聖人,他的思想觀點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無瑕呢?我們是否就該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諾諾,對他的思想觀點照搬不誤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我們就成了韓愈在文章中所反對的“官盛則近諛”了。我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過於絕對化的。我們對於聖人的思想和觀點也要客觀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從。例如,孔子對從事耕作的勞動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們就不該支援他的這種觀點。對農人那種大地般淳樸、寬厚和善良,我們很有必要好好學習,不管它是不是聖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們所不及的。一次,六歲的小表妹指著河中因凸石而撞擊出的水花說:“看,它們在跳舞,還唱著歌兒呢!”我為她能觸發出如此生動活潑的語句而驚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對她的那份純真放射出的亮麗真的望塵莫及。

  透過《師說》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們就應當學習,不管它來自什麼人的身上。不管什麼樣的.人,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這就是《師說》所要告訴我們的吧。

  對韓愈師說體會三

  “弟子不必不如師,是不必賢於弟子”,這是一個真理,並不是瞎說。老師和學生並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界限。在這門知識上老師高於學生,在另一門知識上,學生也可能高於老師;今天老師高於學生,明天學生可能高過老師。這也是辯證法,對裡面的統一。老師和學生可以互相轉換,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老師也要向學生學習之處。

  《禮記》的《學記》有一段著名的話,意識也和這相近:“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餚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說命’曰:‘斅學半’。其此之謂乎!”禮記的話隨著重在自反自強,不如韓愈說的更徹底。但是它所說的“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所引的“斅學半”(就是說教學各居其半,相反而相成),就是在今天說來,也還是顛頗不破的。

  做先生的必然同時做學生,或者首先做學生,像馬克思所說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個道理說來很淺顯,但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卻很不容易承認,特別是當老師當久了的人,或者像韓愈所說的“術業有專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這個辯證法。

  老師們不容易接受這個道理,倒也事出有因。“弟子不必不如師,是不必賢於弟子”,雖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韓愈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但是在封建時代卻並不通行。正好相反,“天地君親師”,在封建時代,老師是同“天地君親”在一起,居高面臨下,弟子哪裡能同老師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統一呢?老師畢竟是老師,師道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弟子畢竟是弟子,怎可已超過老師?這個觀點相沿成習。

  新的師生關係,倒真像韓愈所說的,是“不恥相師”。就是互為老師,互為學生,彼此平等,不分尊卑,真正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誰有學問,誰就是老師。

  從學生方面來講,應該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尊重真理的精神;從老師方面來講,也應該像孔夫子那樣,有一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雅量。

  韓愈援引孔子的先例,作出判斷說,“聖人無常師”。這句話的意識,是說真正聰明有學問的人,沒有一個一定的老師;見人有學問,不管是誰,就認他為師。我想還得給他添一句:“師亦無常道,”就是當老師的並不經常等於真理。一個當老師的人,既要用於堅持自己的真理,又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非真理。要保持師位的,不妨試一試這條方案,同學生們一道來為科學真理奮鬥。

  在另一方面,當學生的也應當瞭解;既然師和弟子並不以師必賢於弟子、弟子必不如師為條件,那末,今天的學生在看到老師的某一方面的短處以後,也就不應該馬上得到結論說,老師,老師再不能做老師了。某一方面的短處並不等於一切方面的短處;反之,某一方面的長處也並不等於一切方面的長處。今天的學生擔負著重大的使命,應該深切地認識自己知識的還很有限,必須虛心地向一切有所知、有所長的人學習,特別是向“術業有專攻”的老師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