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師說課件

韓愈師說課件

韓愈師說課件

  《師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一篇論說從師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著作者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華。他明確地主張從師學習“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小編為您編輯整理師說課件,歡迎閱讀。

  師說課件一

  一、匯入新課

  檢查背誦(先全班背誦,再請三名同學分別背誦一、二和三四自然段)二、推進新課

  韓愈的《師說》之所以能流傳千古,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從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也已經知道,《師說》主要論述的是師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師重道的不良風尚。整篇文章從立論到論證到結論,環環緊扣,有的放矢,理論聯絡實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韓愈是怎樣論述“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中心的。

  (1) 分析第一段明確:本段從理論上闡明師道的重要性,從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從師的標準幾個角度來加以闡明,並以此作為全文的基本論題。

  (2) 分析第二段1、 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絡的?

  明確:該段一開始就掀起一道波瀾,本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透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性。2、 本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已,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砭時弊,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作者用三層筆墨,一層深一層地揭露和批判當時人們對待師道的錯誤態度。這三層文字作者抓住內在的本質聯絡,步步展開,有理論有事實有分析。文章如剝筍,一層接一層越剝越深,越說越透。

  (3) 分析第三段 明確:這是從正面論證,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用孔子的言和行來進行事例論證。

  (4) 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明確: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讚揚李蟠倡導從師。“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照應以上論點。點明瞭寫本文的原因。

  (5) 小結論說文的寫作方法(本文的借鑑之處)說理不僅要從正面說,也要從反面說;說理文總要靠對比;運用整齊和對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6)韓愈的《師說》鋒芒稜角,有破有立,有論有證,篇幅短小而精悍,實為上乘之作。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語言上的潤色。

  明確: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8)補充閱讀

  學記三則① (其一) 《禮記》

  雖有嘉餚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雖有至道④,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⑤。知不足,然後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後能自強⑦也。故曰:教學相長⑧也。

  註釋:

  ①節選自《禮記·學記》。《禮記》主要記錄秦漢以前儒家關於禮(包括典章、制度、儀節等)方面的言論,傳說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三傳弟子記錄,後由西漢戴聖編輯成書。《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關於古代教育的論文。

  ②〔嘉餚〕美味的熟魚、熟肉之類。嘉,美好。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來要求自己。⑦〔自強〕自己不倦地鑽研。⑧〔教學相長(zhǎng)〕教和學互相促進。指透過教學,學生得到進步,教師自己也得到提高。長,增長。(9)小結全文:

  韓愈的《師說》立論鮮明,中心明確,全文以“學必有師”為中心論點。文章出言破題,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透過正反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闡明中心。思路開闊,思想深刻,富有氣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作為現代人,我們依然可從中獲取新知與感悟。

  板書設計

  古之學者必有師 無貴無賤

  | 古之聖人——今之眾人 恥學於師 無長無少

  師道之不傳 於其子——於其身 其智反不能及 道之所存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師之所存

  聖人無常師 孔子言和行

  | 贈李蟠

  (9)課後作業及補充資料(10)教學反思

  《師說》這一篇古文備課良久。在實習指導老師徐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本人也試著從新課程的角度出發,將時間留給學生,努力展開多重對話,有意識地培養高一學生學習淺易文言文的興趣與習慣。

  本次教學也突出了幾個語言知識點,著重引導學生如何積累。在判斷句、賓語前置、被動句以及“所以”“所”等點上,教師花費了較多時間。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此外針對古文的背誦,教師從結構分析著手,進行了指導。學生對此反應良好。

  當然由於自身初為人師,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與最佳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註解,從而有效地去處理教學過程中的講解;如何在與個別學生的交流中顧及到其他學生;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如何使自己的發音足夠的響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