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師說啟示

韓愈師說啟示

韓愈師說啟示

  《師說》作為我國第一篇專門論述教師問題的文章,不失為一篇精湛的教育文獻。《師說》全文雖不足六百字,韓愈卻明確地闡述了教師的地位、職責及擇師標準。後人在其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弘揚和闡發了韓愈的教師理論,推動了我國教育思想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為我們今天從事教育事業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思想和經驗。

  韓愈師說啟示一

  在擇師標準方面,韓愈把教師是否有“道”做為根本標準。韓愈要求教師信守的是儒家之道,即統治階級所宣揚的道,這是不足為法的。今天,擇師的前提是取得國家認定的教師資格證書,取得教師資格證也只是教師的“入口關”;還要考慮是否“知足以為源泉,行足以為儀表”,“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是否能夠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否懂得友愛誠信等人類基本道德規範等等,這是現代意義上的道。因此,"道"是衡量教師的首要標準。在踐行"道"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自己的言行,應做到以身作則。

  首先,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不謀而合地主張教師要以身作則。我國孔子提出“身教大於言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董仲舒提出“善者為師,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陶行知也提出“以身作則”,“以教人者教己”,“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首在師之自重。”,"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自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教師的急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誘導學生。"這些教育家們問什麼會如此重視教師的“以身作則”吶?因為教師的勞動具有鮮明的示範作用。《論語》論述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舊唐書》談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漢代學者揚雄在《法言·學行》也中寫道:"師者,人之模範也。"因此,教師的世界觀、品德、生活習慣、以及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時刻以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其次,從學生來說,教師以身作則的行為會起到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是有思想的,而且就有很強的模仿性。在大多數學生心中,教師是自己仰慕的物件,就會關注、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學生的身上可以找到教師的影子,學生的心裡有教師思想的印跡。所以,教師在隨時隨地得影響著學生。

  因此,無論是從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出發,還是從學生自身來說,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師意識,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應該做到,而且努力做到最好;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韓愈師說啟示二

  本文是韓愈所寫的古代散文的典範。它論證了教師的職能,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和影響,從而闡明瞭從師而問的道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此句說明了老師的作用。是的,每個老師都有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職能。無論老師的地位顯貴還是低下,年少還是年長,只要能掌握真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從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軀守護三個孩子的譚千秋老師,他可以稱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師,他不但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也,而且將自己責任昇華。當地動山搖的那一刻來臨時,他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張開守護的翅膀挽救了三個孩子的生命。

  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師。學者,應該做到不恥下問。我們要學習古代聖人, “從師而問焉” 。學無止境,不恥下問。則會 “聖益聖” 。不能向士大夫那樣“恥學於師”則會“愚益愚”。 有時,我們在學習遇到困難後,可能很難開口向別人請求幫助,然後問題就會越攢越多。最後就不知道從何解決了。所以為了避免問題的積攢,要做到平常不恥下問,把問題分散的解決。這樣量的積累後就會有質的飛越,學習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確,三個人行走必定有一個會是我的老師。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會有些方面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優勢互補,恥學相師。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每個人都可以作別人的老師,只是看你擅長哪方面了。《師說》這篇文章蘊含著許多從師問學的道理。

  作者韓愈想借此激勵後人不恥下問的努力學習,同時也批判了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希望後人能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