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通用7篇)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通用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做過古詩詞鑑賞吧?不管是對古詩詞中的某一個字/詞進行分析,還是探討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及人生觀,都屬於古詩詞鑑賞。想必很多人提起古詩詞鑑賞依舊是非常苦惱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臨江仙》古詩詞鑑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1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賞析】

  紹興八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辭官,寓居湖州青墩鎮壽聖院僧舍。二十年的經歷不堪回首,特別是靖康之難,仍歷歷在目。上片憶洛中舊遊。洛陽是他的故鄉,南面的午橋是他呼朋喚友宴飲遊樂的地方,如今淪落異族,座中那些“豪英”呢?撫今追昔怎不令人傷感。追憶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於是還有長溝流月仙境般的明淨和幽寂環境,有“杏花疏影”似詩如畫的攜.友良辰美景,有“吹笛到天明”的閒情雅興。談之令人愉悅而爽朗。下片夜登小閣感懷。過片一句推進到當今,“如一夢”、“堪驚”云云,往事雲煙縹緲,二十年風雨顛沛、交遊零落、國事滄桑,盡括其中。“閒登小閣”,語似閒淡,而實感愴無限,末將古今興亡,收攏到三更漁唱,空靈悽婉,餘韻不盡。由青年之盛遊,到晚境之寂落,由一己之今昔,到歷史人事之滄桑,撫今追昔,古今同慨。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2

  畫舸、蕩槳,隨浪前,隔岸虹。□荷點斷秋容。疑水仙遊泳,向別浦相逢。鮫絲霧吐漸收,細腰無力轉嬌慵。

  羅襪凌波成舊恨,有誰更賦驚鴻。想媚魂杳信,算密鎖瑤宮。遊人漫勞倦□,奈何不逐東風。

  賞析/鑑賞

  柳永由秋日枯荷、荷塘彩虹,想起了曹植在《洛神賦》裡所描寫的荷花盛開的夏日荷塘裡洛神宓妃戲水游泳,以及銀河鵲橋牛郎織女相聚的情景來。“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行動輕盈像飛鳥一樣,在水波上細步行走,腳下升起濛濛水霧;“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體態輕盈柔美像受驚後翩翩飛起的鴻雁,身體健美柔曲像騰空嬉戲的游龍。這美輪美奐景緻已成舊恨,賦寫這景緻的詩人已作古,只留下“媚魂香信”“密鎖瑤宮”了。

  最後“漫勞倦”的詞人發問道:“奈何不逐東風”?水仙已去,情景猶在,為何不像曹植那樣翻山越嶺,上下追蹤,尋找洛神遺留下的足跡呢?詞人知道,《洛神賦》只不過是曹植所作的一場清夢,一種綿綿不絕的思念之情。詞人之所以最後“質疑問難”,實質是詞人的一種幻滅哀傷的徒然發洩與哀嘆而已。

  划動船槳,高大的畫船隨著波浪似箭飛奔,隔岸荷塘上空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枯荷佔盡秋色。想起了曹植《洛神賦》中的“灼若芙蕖出淥波”句子來,好像水仙洛神宓妃在那夏日的荷塘裡戲水游泳,又似牛郎織女相逢在銀河的鵲橋之上。水仙輕薄如同鮫絲吐霧的上衣,在陣陣輕風中隨風飄動,細腰無力更顯得柔弱倦怠。

  眼前,在這滿目枯荷的秋日的池塘裡,那“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美輪美奐已成舊恨,賦寫“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詩人已不復存在。料想豔麗的水仙洛神宓妃以及曹植贈與她的信物玉佩,還靜默地深鎖於瑤宮裡吧。遊人徒然疲勞,為何不像曹植那樣翻山越嶺,上下追蹤,尋找洛神遺留下的足跡呢?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3

  原文: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詩詞賞析:

  細讀這首賞花詞,也屬於風花雪月一類的抒情格調,發現李清照選取的角度十分特別。第一個畫面是描繪春天的來遲,梅花的不開放;第二個畫面是描繪梅花的凋零,濃香之吹盡,而梅花盛開的場面只是在“清夢”中一閃而過。在詞人的眼中,梅花似乎沒有經歷過枝頭爛漫的好時光。這樣苦心積慮、獨具“慧眼”的藝術選擇,只是要賦予“詠梅”以悲苦的含義。事實上,南渡漂泊的詞人也無心賞識燦爛綻放的梅花,只是躲在房中,空任大好春光在身邊悄悄流逝。一旦來到戶外,梅花卻又已經殘敗。其中,“憔悴損”、“玉瘦檀輕”等形象的描繪,彷彿是南渡後在愁苦中煎熬的詞人外貌形態的寫照。上下片“為誰”、“有誰知”的兩度追問,又透露出世無知音的痛苦。身為女人,李清照無法真正干預閨房外面的世界,徒喚奈何。這樣的託物言志法,與南渡前詠梅花之作,甚至是詠其他花卉之作,都有很大的差別。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4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闕,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註釋

  [1]扃(jiōng):門環、門閂等。在此謂門窗關閉。

  [2]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遠安”。

  賞析/鑑賞

  這首詞作於建炎三年 ,即119 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這首詞不單是她個人的悲嘆,而且道出了成千上萬想望恢復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採用歐陽文忠公《蝶戀花》詞首韻“庭院深深深幾許”全句,連疊三個“深”字,乃比興之作。貌寫閨情,實蘊國恨。第二句:“雲窗霧閣常扃”是用韓文公《華山仙女詩 》“雲窗霧閣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再加強“深”的意境 ,“常扃”與陶靖節《歸去來辭》“門雖設而常關”,同一機杼,孤寂之心 ,憂憤之情,躍然紙上。詞境靜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難為懷 。“柳梢梅萼漸分明”一句,寫景如畫,不設色,淡墨鉤線,著一“漸”字,為點睛之筆“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鋪敘,合時、合地,境界自成 。“春歸”,時間概念 ;“秣陵樹”空間概念,意謂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來臨了 ;“人老”,“老”字,時間概念 ,“建康城”空間概念,痛北人將老死南陲,創造出一悲慟欲絕的境界上片造境,下片言情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今昔對比,無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寫了許多語悲意明的政治詩,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蒼生為重,誰知中原恢復大業竟至蹉跎。詞人面對著南渡偏安的悲劇,既傷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業盡付東流,百感交集 。“誰憐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無人收拾,詞人憔悴瘦損、流落江南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以寫實結。元宵在北宋是萬民同樂的燈節,試燈,乃北宋官民預賞燈節之俗,今則“ 試燈無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頭城,北望中原,今則大勢已去,恢復無望,而金兵日熾,慘酷的現實哪裡還有心情去預賞花燈,踏雪尋詩呢。

  南渡以後,清照詞風,從清新俊逸,變為蒼涼沉鬱,這首《臨江仙》是她南渡以後的第一首能準確編年的詞作。國破家亡,奸人當道,箇中愁苦,只能用曲筆婉達。少女時代的清純,中年時代的憂鬱,一化而為老年時期的沉隱悲愴。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5

  《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①》

  作者:晏幾道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②,落花人獨立③,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④,兩重心字羅衣⑤。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⑥。

  【註釋】

  ①臨江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採蓮回》、《瑞鶴仙令》、《畫屏春》、《庭院深深》。

  ②卻來:重來,再來。

  ③落花:此兩句原為五代翁宏詩。

  ④小蘋:歌女名。

  ⑤心字:沈雄《古今詞話》謂為衣領屈曲如心字。

  ⑥彩雲:指上蘋。

  【翻譯】

  夢醒時覺得人去樓空為孤寂困鎖,酒醉醒來但見門簾低低下垂。去年春天離別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時。她想起凋殘的百花中獨自凝立,霏霏細雨裡燕子雙雙翱飛。

  記得與歌女小蘋初次相見,她穿著兩重心字香薰過的羅衣。透過琵琶的彈奏訴說出自己的相思。當初曾經照著小蘋歸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蘋卻已不見。

  【賞析】

  這是一首感舊懷人的名篇,當為作者別後懷思歌女小蘋所作。詞之上片寫“春恨”,描繪夢後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寫相思,追憶“初見”及“當時”的情況,表現詞人苦戀之情、孤寂之感。全詞在懷人時,也抒發了人世無常、歡娛難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兩句,寫午夜夢迴,只見四周的樓臺已閉門深鎖;宿酒方醒,那重重的簾幕正低垂到地。“夢後”、“酒醒”二句互文,寫眼前的實景,對偶極工,意境渾融。“樓臺”,當是昔時朋遊歡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樓空。詞人獨處一室,在寂靜的闌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獨與空虛。企圖借醉夢以逃避現實痛苦的人,最怕的是夢殘酒醒,那時更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了。這裡的“夢”字,語意相關,既可能是真有所夢,重夢到當年聽歌笑樂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歡離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時驟見而得之,而是詞人經歷過許多寥寂淒涼之夜,或殘燈獨對,或釅酒初醒,遇諸目中,忽於此時煉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這種空寂,正是詞人內心世界的反映。第三句轉入追憶。“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產生的一種莫名的悵惘。“去年”二字,點明這春恨的由來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樣是這春殘時節,同樣惱人的情思又湧上心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寫的是孤獨的詞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對著飄零的片片落英;又見雙雙燕子,在霏微的春雨裡輕快地飛去飛來。“落花”、“微雨” ,本是極清美的景色,在本詞中,卻象徵著芳春過盡,傷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雙飛,反襯愁人獨立,因而引起了綿長的春恨,以至在夢後酒醒時回憶起來,仍令人惆悵不已。這種韻外之致,蕩氣迴腸,令人流連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構成一個悽豔絕倫的意境。

  過片是全詞樞紐。“記得”,那是比“去年”更為遙遠的回憶,是詞人“夢”中所歷,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蘋,歌女名,是《小山詞自跋》中提到的 “蓮、鴻、蘋、雲”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屬意者的名字入詞,小就是他筆下的一個天真爛漫、嬌美可人的少女。本詞中特標出“初見”二字,用意尤深。夢後酒醒,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見時的形象,當時她“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她穿著薄羅衫子,上面繡有雙重的“心”字。此處的“兩重心字”,還暗示著兩人一見鍾情,日後心心相印。小蘋也由於初見羞澀,愛慕之意欲訴無從,唯有藉助琵琶美妙的樂聲,傳遞胸中的情愫。彈者脈脈含情,聽者知音沉醉,與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古詩文 )說盡心中無限事”同意。“琵琶”句,既寫出小蘋樂技之高,也寫出兩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許已經無語心許了。

  結拍兩句不再寫兩人的相會、幽歡,轉而寫別後的思憶。詞人只選擇了這一特定情境:在當時皎潔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雲飄然歸去。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又,白居易《簡簡吟》:“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彩雲,藉以指美麗而薄命的女子,其取義仍從《高唐賦》“旦為朝雲”來,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結兩句因明月興感,與首句“夢後”相應。如今之明月,猶當時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懷,已大異於當時了。夢後酒醒,明月依然,彩雲安在?在空寂之中仍舊是苦戀,執著到了一種“痴”的境地。

  這是晏幾道的代表作。在內容上,它寫的是小山詞中最習見的題材——對過去歡樂生活的追憶,並寓有 “微痛纖悲”的身世之感;在藝術上,它表現了小山詞特有的深婉沉著的風格。可以說,這首詞代表了作者在詞的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堪稱婉約詞中的絕唱。

  【講解】

  這首詞抒發作者對歌女小蘋懷念之情。據他在《小山詞·自跋》裡說:“沈廉叔,陳君寵家有蓮、鴻,蘋、雲幾個歌”晏每填一詞就交給她們演唱,晏與陳、沈“持酒聽之,為一笑樂”晏幾道寫的詞就是透過兩家“歌兒酒使,俱流傳人間”,可見晏跟這些歌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有一首這樣的《破陣子》。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鞦韆。記得青樓當日事,寫向紅窗夜月前,憑伊寄小蓮。絳臘等閒陪淚,吳蠶到老纏綿,綠鬢能供多少恨,未肯無情比斷絃,今年老去年。可見,這首《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不過是他的好多懷念歌女詞作中的一首。比較起來,這首《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更有其獨到之處。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6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菸草低迷。爐香閒嫋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翻譯

  宗廟難獻的櫻桃已落盡——全都隨著春天歸去,無知的粉蝶兒還是尋樂雙飛。杜宇轉化的子規在小樓西面夜夜泣血鳴啼。倚著樓窗的玉鉤羅幕瞭望,惆悵地看著幕煙低垂。

  入夜後小巷裡一片岑寂,人們都以紛紛散去,悽然欲絕面對菸草低迷。爐裡的香菸閒繞著繪飾鳳凰的衾枕。但見她愁容滿面空持羅帶,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註釋

  櫻桃:初夏時結果實,古代有帝王以櫻桃獻宗廟的傳統。

  落盡:凋謝之意。

  翻:翻飛。

  金粉:婦女裝飾用的鉛粉,這裡借指蝴蝶的翅膀。

  子規:鳥名,即杜鵑鳥的別名。

  啼月:指子規在夜裡啼叫。

  寂寥:冷冷清清。

  低迷:模糊不清。

  閒嫋: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輕輕擺動,這裡指香菸繚繞悠閒而緩慢上升的樣子。

  鳳凰兒:指繡有鳳凰花飾的絲織品。這裡指飾有鳳凰圖形的或製成風凰形狀的香爐。

  持:拿著。

  羅帶:絲帶。

  恨依依:形容愁恨綿綿不斷的樣子。

  賞析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主人公獨處傷懷,春怨無歸的悵恨、無奈之情。首句由寫景入,點明時間、環境,先營造出了一種春盡無歸的'氛圍,暗示著主人公傷春懷憂的情勢,也昭示出全詞的主旨和思路。“蝶翻”句是反寫,眼中所見之活潑歡快,更映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苦無奈。三句“子規啼月小樓西”,有聽覺,有視覺,而且點明時間已是夜半之後,主人公卻依舊難以入眠,顯見是愁思紛擾,怨恨滿心。雖然櫻桃、蝴蝶、杜鵑等都是春夏交際的景物,但其中恐怕亦另有深意。有人說,“櫻桃落盡”和“子規啼月”都是用典,意寓為:“用櫻桃難獻宗廟、杜宇(子規)失國的兩個典故,寫傷逝之情、亡國的預感,用心良深。”(蒲仁、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分析起來,不失其理。李煜這位南唐後主儘管做得很不稱職,但國勢危亡、百姓罹難這樣的大事他還是心中有數的,只是己無大計、士無良策,雖然終日憂思,但卻無可奈何,所以在這裡以典喻今,以思婦喻憂恨,當是不可免的。想必當此圍城之時能作此春怨詞,思婦的哀怨和他本人的愁苦相通是更主要的原因。接下來二句寫內景,時空的轉移依然無法抹去思婦的感傷,所以惆悵不盡,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難遣的情懷。

  詞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來,一腔心事雖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躍然紙上。望穿秋水,望斷雲橋,“望殘菸草低迷”,具體、形象、生動,把前句的“寂寥”賦予了更鮮活的內容。“爐香”句是寫暗夜空室的實景,由外轉內,由遠及近,這一轉眼本身就說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亂。而室內的景色還比“門巷”更“寂寥”,“閒嫋”襯“空持”,一個孤苦無依、憂思無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全詞最後一句當是詞眼,一個“恨”倒貫全篇,其中是否有李煜於亡國之憂中“回首”自己、檢討往昔的寓意,亦未可知。

  全詞寫景徐徐道來,寫情卻有突兀之語,全詞意境皆由“恨”生,並由“恨”止。在寫法上是虛實相生、內外結合,時空轉換自然、順暢,筆意靈活,喻象空泛,直抒胸臆卻不失含蓄,柔聲輕訴卻極其哀婉動人,正如陳廷焯《別調集》中所云:“低迴留戀,宛轉可憐,傷心語,不忍卒讀。”

  創作背景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八年(975)十一月,圍城已達一年的宋軍發起了進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滅亡。這一年,他三十九歲。次年春天,被押送的李煜到達宋都汴梁,從此過著囚徒的生活。這是他在汴梁城中的悼國傷亡之作,直抒胸懷,感情十分沉痛。

  《臨江仙》古詩詞鑑賞7

  古詩原文

  幽閨欲曙聞鶯轉,紅窗月影微明。好風頻謝落花聲。隔帷殘燭,猶照綺屏箏。

  繡被錦茵眠玉暖,炷香斜嫋煙輕。淡蛾羞斂不勝情。暗思閒夢,何處逐雲行?

  譯文翻譯

  天將亮時,幽閨中又聽到婉轉的鶯鳴,微明的紅紗窗裡,印著正在西沉的月影。一陣好風頻頻地吹落殘花,每一瓣落花都落地有聲。帳外的那支殘燭,還照著繡屏下的古箏。

  繡被錦褥的呵護,使如玉的肌膚暖意融融,床邊那住燃香,斜旋的輕煙在嫋嫋飄動。她的淡眉含羞地微皺著,彷彿在惋惜夢斷時那份歡情。心裡還在想著夢中的人,不知他在何處飄泊旅行?

  註釋解釋

  轉:一作“囀”。

  月:一作“日”。

  頻謝:頻頻吹落。謝:一作“聽”。

  隔帷:帷帳外。

  綺屏箏:彩屏下的古箏。

  錦茵:錦制的褥墊。眠玉:睡眠中的女子。玉,如玉的肌膚,此指女子。

  斜嫋:嫋嫋斜飄。煙輕:一作“輕煙”。

  淡蛾:淡眉。不勝情:承受不了相思之情的煎熬。

  處:一作“事”。雲:代指行蹤不定的遊子。

  詩文賞析

  起兩句,寫天將明的情景。屋外邊傳來陣陣婉轉的鶯啼。朦朧的月影散射窗間,幽閨已見微明的曙色,“聞鶯轉”,先從聽覺角度著筆。最先使人從睡眠中醒來的外界刺激是聲音,首句正是閨人清晨初醒時剎那間的感受。“紅窗”句,再從視覺方面推進一層,仍只是從表象寫來,尚未進入人的內心世界:‘“好風頻謝落花聲”,由景入情。詞中抒情主人公已開始思想活動。落花之聲,似有還無。然而在黎明的幽靜環競中,已被敏感的閨中人覺察到了,因有“風”故,所以測知,並喚起了某種微妙的感情。一“謝”字。已露閨怨的本意。隔著薄薄的簾帷,暗淡的殘燭還照著掛在繡屏上的寶箏,而箏,早已不彈了,情人遠去,無人來欣賞主人公的樂聲。“隔帷”二句,運用暗筆。以屏箏作襯,側面寫出閨人的孤寂。“猶照”二字,筆意纖問。晚間睡前見此,清晨醒後仍見此觸目感懷,而當日相對調箏的歡i隋境也可想而得之了。上片五句,表面純是客觀描述,然箇中自有人在。這種手法,為《花間》所擅,情餘言外,“不止以濃豔見長也”(沈雄《柳塘詞話》)。

  下片換筆,描寫閨人的情態和心理活功。“繡被”句,以穠豔之筆寫淒涼之意,此亦唐五代詞家絕詣。她睡在溫暖的繡坡錦茵之中,靜看著炷香的嫋嫋輕煙。在空中盤繞擴散。此情此景,何以為懷。“淡蛾羞斂不勝情”,她含著嬌羞。半斂著淡畫的雙眉。在這孤寂的清晨,她想到了“暗思閒夢,何處逐雲行?”方才那一場好夢,夢裡相見的歡娛,醒後己再難尋覓。遠方的遊子,像那縹緲無定的行雲,將要飄流遠方。末兩句,是全詞點睛之筆。用意與馮延巳《蝶戀花》詞“幾日行雲何處去”略同,而毛詞寫自己夢逐行雲而行。亦不知其處,則更深一層了。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將這首詞作為優秀豔詞的例句舉出,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