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題金陵渡》古詩原文及鑑賞

《題金陵渡》古詩原文及鑑賞

《題金陵渡》古詩原文及鑑賞

  《題金陵渡》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張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題金陵渡》古詩原文及鑑賞,參考一下。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

  【前言】

  《題金陵渡》是唐代詩人張祜所作的一首客愁傑作,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前兩句交代詩人夜宿的地點,點出詩人的心情;後兩句實寫長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藉此襯托出詩人孤獨落寞的羈旅情懷。全詩緊扣江(夜江、落潮)、月(落月、斜月)、燈火(漁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貫穿全篇,詩旨甚明,神韻悠遠,在藝術結構方面更是獨具匠心。

  【註釋】

  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附近,非指南京。

  ⑵津:渡口。小山樓:渡口附近小樓,作者當時寄居之地。

  ⑶宿:過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當。

  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遠處三三兩兩像星星一樣閃爍的火光。

  ⑸瓜州:長江北岸,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與鎮江市隔江相對,向來是長江南北水運的交通要衝。

  【翻譯】

  鎮江附近的金陵渡口,靜靜地坐落著一幢小樓,夜宿的遠行人,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無窮無盡的鄉愁。明月西斜的時候,江潮剛剛退盡,隔岸幾點燈火閃爍,照亮的可能是對岸的瓜州。

  【鑑賞】

  這是詩人漫遊江南時寫的一首小詩。張祜夜宿鎮江渡口時,面對長江夜景,以此詩抒寫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現了自己心中的寂寞淒涼。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把美妙如畫的.江上夜景描寫得寧靜悽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樓”,此“金陵渡”在鎮江,非指南京。“小山樓”是詩人當時寄居之地。首句點題,開門見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輕靈妥貼,“可”當作“合”解,而比“合”字輕鬆。這兩句是引子,起筆平淡而輕鬆,接著便很自然地將讀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裡”,詩人站在小山樓上遠望夜江,只見天邊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團漆黑的夜江之上,本無所見,而詩人卻在朦朧的西斜月光中,觀賞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極,既有景,又點明瞭時間——將曉未曉的落潮之際;與上句“一宿”呼應,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資訊。所以,此句與第二句自然地溝連。詩人用筆輕靈而細膩,在精工鏤刻中,又不顯斧鑿之跡,顯得渾然無痕。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裡,在煙籠寒水的背景上,忽見遠處有幾點星火閃爍,詩人不由隨口吟出:“兩三星火是瓜洲。”將遠景一點染,這幅美妙的夜江畫也告完成。試看“兩三星火”,用筆何其蕭灑空靈,動人情處不須多,“兩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宜乎以少勝多,點染有致,然而也是實景,那“兩三星火”點綴在斜月朦朧的夜江之上,顯得格外明亮。那個地方“是瓜洲”。這個地名與首句“金陵渡”相應,達到首尾圓合。此外,這三字還蘊藏著詩人的驚喜和慨嘆,傳遞出一種悠遠的情調。

  這首詩的境界,清美之至,寧靜之至。那兩三星火與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襯,融成一體,如一幅淡墨山水畫。

  拓展內容

  《題金陵渡》原文、譯文、註釋、評析

  原文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

  註解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蘇邗江縣南邊。

  韻譯

  在鎮江附近金陵渡口的小山樓,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憂愁。

  月光西斜的時候江潮剛剛退落,隔岸幾點星火閃爍可能是瓜州?

  評析

  詩寫偶見的江上清麗夜色。首句點題,次句抒發感慨;三、四句寫因懷愁而難眠,推窗遠望,斜月朦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閃爍。全詩畫面清麗宜人,但卻難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後所作,寄寓懷才不遇落拓

  失意之情。有人以為是寫鄉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麼愁?愁什麼?也確實難斷。我們暫且欣賞這清美寧靜的夜景吧。

  張祜簡介

  張祜 生卒年不詳,字承吉,唐代人,清河(今邢臺清河)人。約(公元782年)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初寓姑蘇,後至長安,長慶中表薦之,不報。闢諸侯府,為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卒於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生平

  張祜早年寓居蘇州,常往來於揚州、杭州等都市,並模山範水,題詠名寺。他的《題潤州金山寺》詩,空前絕後。他作的《宮詞二首》之一: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流行一時。後來這首詞傳入宮禁,唐武宗病重時,孟才人懇請為上歌一曲,唱到一聲何滿子,竟氣亟腸斷而死。這種至精至誠的共鳴,恰恰說明祜詩的魅力。

  很欣賞張祜的《觀獵詩》,認為與的觀獵詩相比難分優劣。然而,祜性情狷介,不肯趨炎附勢,終生沒有蹭身仕途,未沾皇家寸祿。 張祜晚年,在丹陽曲阿築室種植,寓居下來。嘗與村鄰鄉老聊天,賞竹,品銘,飲酒,仿著世外桃源的隱居生活, 一生坎坷不達而以布衣終。

  張祜一生雖官場不利,史書也沒記載他的事蹟,但他的詩作流傳下來的不少,《全》中亦有349首,北京圖書館珍藏的南宋初蜀刻十卷本《張承吉文集》共收詩469首,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卻坎坷不達。他的為人和他的著作一樣,有其獨具的風格特點,縱情聲色,流連詩酒的同時,還任俠尚義,喜談兵劍,心存報國之志,希圖步入政壇,效力朝廷,一展抱負。在人際交往中,他因詩揚名,以酒會友,酬酢往業,結識了不少名流顯官。然而由於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闢於節度使,淪為下僚。有心報國,陳力無門,使他只好 幽棲日無事,痛飲讀離騷,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緣詩。

  張祜謝世後,太常博士送輓詩:一代交遊非不貴,五湖風月合教貧,魂應絕地為才鬼,名與遺篇在史臣。

  張祜詩集10卷468首至今儲存完好。其詩風沉靜渾厚,有隱逸之氣,但略顯不夠清新生動;吟詠的題材相當豐富(這裡麵包括眾多寺廟的題作和有關各種樂器及鳥禽的詩詠等等)。代表作有《題金陵渡》、《雁門太守行》、《送蘇紹之歸嶺南》、《旅次石頭岸》、《隋宮懷古》、《從軍行》、《愛妾換馬》、《宮詞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聽箏》、《散花樓》、《悲納鐵》、《櫻桃》等,其中《題金陵渡》和《宮詞二首》流傳頗廣。集十卷,今編詩二卷(全唐詩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