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小升初語文考試《出塞》古詩賞析

小升初語文考試《出塞》古詩賞析

小升初語文考試《出塞》古詩賞析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升初語文考試《出塞》古詩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古詩賞析

  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鑑賞

  這首詩從哲理的角度來分析,要著重看最後兩句,意思是:假如漢代的李廣將軍還活著,定不讓胡人越過漢代的天然屏障陰山,進入中原大地騷擾百姓。詩人借古諷今,表現他對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將領平定邊患、鞏固邊防的憤慨,即疾恨將領的能力太差了。這個事實說明能將得不到重用,那就無法制止外族的侵略。詩人呼喚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來鎮守盧龍城,不正顯示了有能力才見其用嗎?

  漢和唐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個統一富強的大帝國,它們有許多相象的地方,因此唐代詩人習慣上都以漢代的人和事來比喻或影射唐代的人和事。詩開頭的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指出:建築關塞,防備胡人入侵,是從秦、漢時代開始的。這樣寫法乃互文見義。意思是:從秦、漢起,月亮已經照射著防備胡人的關塞了。它暗示著自秦、漢以來抵禦異族的戰爭從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個邊塞形勢作了總的概括。明月曾經照過統一中國的秦朝和強盛當世的漢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頻仍的唐朝,而關塞在秦、漢時代就是抗拒北方強敵入侵的屏障,如今還是抵禦異族來犯的依託!由此可知,自秦、漢起烽燧不熄,邊境的戰爭綿延不盡,如今鎮守邊關的將士依然在莽莽黃沙的土地上沐浴著硝煙,長期不能返回家鄉。“萬里長征人未還”,就是寫的戰爭曠日持久,將士久戍的痛苦。詩人指責當時將領的無能,實際上是諷諫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任用盡忠為國的“龍城飛將”來加強邊防,確保國家太平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