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故事> 現代名人故事

現代名人故事

現代名人故事

  不光是你是上的人物,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有許多勵志的名人的故事。下面是我們為大家帶來現代名人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現代名人故事篇一:蓋茨的帝國

  蓋茨三四歲時,母親外出總是把蓋茨帶在身邊,當他在學校裡向學生講解西亞圖的歷史和博物館的情況時,蓋茨總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儘管蓋茨是個好動的孩子,但在教室裡他表現得比其他學生還要專注、認真。蓋茨從小酷愛讀書,儘管他是個兒童,但他喜愛讀成人的書。在自己家裡,他可以隨意翻閱父母的藏書。他7歲的時候,最喜歡讀的書是《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大全,一字一詞地從頭讀到尾。小蓋茨的父母還儘可能鼓勵和提供他各種機會,讓他逐漸長大時,父母鼓勵他參加童子軍的野營活動,小蓋茨從與其他孩子的相處中得到了友情的滿足。

  自從蓋茨進湖濱中學那間小計算機房的那一天起,計算機對他就產生了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15歲時,他就為資訊公司編寫過異常複雜的工資程式。

  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學接受為學生,他更一發不可收,經常在計算機房通宵達旦地工作。有好幾次,蓋茨告訴父母,他想從哈佛退學與他人一道幹計算機事業。但父母極力反對兒子開公司,尤其是畢業以前。父母還請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個著名企業家--斯托姆來說服蓋茨打消開公司的念頭。斯托姆不但沒有勸阻他,反而傾聽了這位十幾歲孩子的演說後,鼓勵他好好幹。

  1977年蓋茨正式退學。他不是厭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遠大前程。進80年年代後,IBM開始尋求合作伙伴,在於蓋茨交談了5分鐘後,IBM的人認為這是與他們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後,蓋茨為自己寫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現代名人故事篇二:廖昌永

  廖昌永——這一響鐺鐺的名字,為我們中國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知道他原來是農民的兒子,廖昌永7歲那年,父親病故了,這對本來就十分貧困的廖昌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上學後,廖昌永漸漸地喜歡上了音樂,他對音樂的最初瞭解,來自於農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頭電線杆的喇叭裡傳出的歌聲,如同細雨一樣,滋潤著他那顆熱愛音樂的心。從此,廖昌永不放棄任何學習音樂的機會。雖然他也曾失敗過,但音樂那優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溼了他枯乾的心靈,最終他從陰影中走出來了,成為一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你一定久仰過著名作家——張海迪的大名吧!她是怎樣從一名殘疾人成為一位赫赫有名的人呢?她是怎麼克服困難與挫折的呢?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童年吧…….

  在五歲時,這個只能用畫筆來描繪一串串夢想的時候,厄運就無情地降臨在他身上,殘酷的剝奪了她的自由。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從此變成了一個殘疾兒童,她的美好人生就從此毀滅了嗎?不!我們的張海迪在殘酷的命運面前,她沒有沮喪和沉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圓了她的輪椅夢!

  還有許許多多的名人,他們都用自己堅強的毅力戰勝了挫折與困難,要知道自強是更珍貴的財富,因為成功是狡猾的,它不會輕易出現在你的面前,他躲在勤奮的背後,他藏在堅強的旁邊。“天道酬勤”,意外的收穫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要靠自己去創造,去努力。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蹟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

  現代名人故事篇三:彭德懷度量寬宏的`故事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

  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士自知闖禍,心裡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後來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現代名人故事篇四:法國記者博迪眨眼寫書

  博迪是一名法國記者。他在一次心臟病發作後四肢癱瘓,只有左眼可以活動。但他決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潛水衣與蝴蝶》寫出來,於是他要求筆錄員門迪寶協助他,每天花6小時筆錄他的著述。而他們之間的溝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動來完成。

  每次,門迪寶按順序讀出法語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確,眨兩次表示錯誤,然後拼成詞語。這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寫作"終於在數月後奇蹟般地完成了。這本150頁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們的歡迎。

  現代名人故事篇五:曼德拉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他同南非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幾十年不屈不撓的鬥爭,贏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援和喝彩。因此,有人說,曼德拉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對正義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個小村莊,9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從小曼德拉就經常目睹當地大酋長在解決部落爭端過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約束,他逐漸萌發了尋求正義和平等的理想。

  年紀更大一些後,他多次領導同學抗議學校的白人法規,甚至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鬥爭”中,曼德拉逐漸立下志願:要為南非的每一個黑人尋求真正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