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朝發白帝城古詩

朝發白帝城古詩

朝發白帝城古詩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朝發白帝城古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朝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詞句註釋

  ⑴發:啟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

  ⑵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彷彿聳入雲間。白帝: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於長江上游。

  ⑶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還:歸;返回。

  ⑷猿:猿猴。啼:鳴、叫。住:停息。

  ⑸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白話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賞析: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雲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彩雲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願,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迴響襯托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的節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這首有名的七絕,不無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美輪美奐,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一般讀者不必知道作者寫詩時的心境,只單純地體會詩中所傳達出來的三峽順水行舟的快感就會覺得很美了。其實詩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時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壯麗多姿、順水行舟之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明白了這些情境內涵,美感就更為豐富。前人對此詩好評如潮,如《唐宋詩醇》卷七:"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又丁龍友雲:"此是神來之調。"吳昌琪《刪訂唐詩解》卷一三:"插猿聲一句,佈景著色之"。應時《李詩緯》卷四:"等閒道出,卻使人揣摩不及"。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詩人是把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全詩無不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名家點評

  《批點唐詩正聲》:

  亦有作者,無此聲調。此飄逸。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

  郭雲:“已過”二字,便見瞬息千里,點入猿聲,妙,妙。

  《升庵詩話》:

  盛弘之《荊州記》“巫峽江水之迅”雲:“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杜子美詩:“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李太白“朝辭白帝彩雲間……”雖同用盛弘之語,而優劣自別。今人謂李、杜不可以優劣論,此語亦太憒憒。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夕至,雲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