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詞教學實踐探究
【引語】古詩詞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走出傳統古詩詞教學注重對字詞句的詮釋和譯的誤區出發,就如何在教學中既讓學生掌握古詩詞篇目,又能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激發聯想和想象,品味詩詞的豐富內蘊,獲得審美體驗,以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筆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古詩詞 審美心境 意境 意象
正文:
說到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學,人們往往對唐詩、宋詞、元曲倍加讚賞。的確,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當然不能忽視古詩詞的教學。2001年修訂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共選了大量炙人口的詩詞,並基本上要求背誦。但,傳統的古詩詞教學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字詞句的詮釋和譯上,致使古詩詞的審美意蘊被拆得支離破碎,失去其審美價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發揮聯想和想象力,體會古詩詞的內蘊美。
一、精心匯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詩詞的審美心境。
匯入除了對詩人作必要的介紹外,要把重點放在把學生帶入對詩詞的審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種在較長時間內影響人整個行動比較持久的情緒狀態,因而能使一個人的活動和體驗染上一種情緒色彩。能培養學生的審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導語設計。精心設計好與詩詞的意境相協調的導語,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緒,提起對詩詞賞的興趣,對進入詩詞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樂匯入。音樂是生命的節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情緒活動,是融合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境界。古詩詞不僅大多可以配樂吟唱,而且由於其獨特的韻味,常被改編成廣為傳唱的歌曲。在學習前,放一段與所學內容有關的音樂也能激發學生極大的興趣,並創造教學情境,使學生順利進入審美心境。3、畫面匯入。文學藝術作品,尤其是詩詞,既有鮮明的形象性,猶如繪畫一樣,又有深刻的內蘊。讓學生在繪畫藝術中初步感知詩詞中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詩詞的韻味。匯入的方法還有許多,目的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審美的心境。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詩詞的音樂美和情境美。
欣賞詩詞,要在反覆誦讀中仔細品味其中流淌的音樂美,並讓學生初步感知其創造的情境美。在誦讀時,應避免流於形式,為“讀”而讀,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作必要的點拔。
朗讀時要注意停頓、重讀以及語調的處理。古詩詞朗讀的節奏並不複雜,如:五言詩詞一般可分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詩一般可以分為“二/二/三”的形式。重讀則體現在詩句的關鍵詞上,尤其是那些能夠體現作者內心感情的詞語。在語調的處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調的高低、節奏的.緩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揚激越還是悽清悲涼,是深沉悲憤還是恬淡自然等。一般來說,平聲流連舒緩,仄聲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錯落,自然形成主觀情緒的起落和客觀物象的張弛。
如,在朗讀韓愈的《左遷至南關示侄孫湘》時,可按照“二/二/三”的節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洲/路八千”。重讀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馬不前”等。尤其在朗讀“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時,要注意“雲橫”稍微平緩,“秦嶺”開始上揚,“家何在”處達到上揚的頂點,以表現心中的慘痛之情。“雪擁”處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藍關”處開始下降,至“馬不前”處降到極點,且“馬”字稍微拖長,“前”字頓收,以表現前途艱難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詩詞都有嚴格的用韻規律,讓學生把感情和氣勢融入到韻腳中,也能突出詩詞的情境。如“相見是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的《無題》),一個“難”,一個“殘”,道出沉重的離別之情,嘆惋著人生命運的無常。
在理解了詩詞的意象,把握了詩詞的意境之後,再進行誦讀,則可以進一步體會詩詞蘊涵的深層情感,再一次獲得情感體驗,並達到在理解基礎上背誦的目的。
三、深入理解,體味詩詞的意境美
我國古典詩詞講究“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自我在與自然深沉契合中激盪而生的某種“情趣”,“神韻”,這就是詩詞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觀生命情調和客觀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諧統一的結果。要讓學生跨越時代、民俗、社會和情感的障礙,根據詩詞的文字資訊,展開聯想和想象,與詩人一起進入意境,品味濃郁的詩情,以獲得審美體驗,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效果就要靠教師創設情境了。以下是幾種比較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