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古詩的拼音
《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詩歌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春日偶成古詩的拼音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春日偶成》
年代:宋 作者: 程(chéng )顥(hào)
雲(yún) 淡(dàn) 風(fēnɡ) 輕(qīnɡ) 過(ɡuò) 午(wǔ) 天(tiān) ,
傍(bànɡ) 花(huā) 隨(suí) 柳(liǔ) 過(ɡuò) 前(qián) 川(chuān) .
時(shí) 人(rén) 不(bù) 識(shí) 餘(yú) 心(xīn) 樂(lè) ,
將(jiānɡ) 謂(wèi) 偷(tōu) 閒(xián) 學(xué) 少(shào) 年(nián) .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遊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
詩的前二句“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細細品味,卻有幾層意思在其中。其一,寫自己春遊所見、所感。雲淡風輕,傍花隨柳,寥寥數筆,不僅出色地勾畫出了春景,而且強調了動感—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遊,到處是豔美的鮮花,到處是嫋娜多姿的綠柳,可謂“人在圖畫中”。其二,著重寫自己留連忘返的心情。這種心情主要是透過‘近午天”、“過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傳達出來的。所謂“近午天”,並不是說自己時至中午才出來遊春,而是用“近”來強調自己只顧春遊忘了時間,用自已的突然發現來表現自己沉醉於大自然的心情。同樣,“過前川”也並不僅僅是簡單地描寫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況,而是用“過”來強調自己在春花綠柳的伴隨下“過”了前面的河流才發現自己只顧遊春,不知不覺已經走了很遠很遠。這樣,這兩句詩儘管描寫的只是雲風花柳等自然景觀和作者喜愛它們的`心情,但其中更隱括著一種作者要忘世脫俗的高稚情調,正是這種情調,才使他幾乎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疲勞,達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說,詩的前兩句主要是寫情寫景的話,那麼,“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則主要是詩人自己內心世界的直接抒發。本來,在雲淡風輕的大好春色中漫遊,在春花綠柳的簇擁中陶冶自己的情性,這應該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殺人們性靈的封建時代,這似乎只應該是有些“狂”勁兒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鬚眉長者只應該端然危坐,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儘管程顥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儘管他寫這首詩時很可能已經是一位藹然長者,可他仍然無法抗拒大自然對他的吸引,做出一些為“時人”所不能理解的舉動。這其中包括了他對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時也包括了他對一般“時人”的嘲笑與諷刺,既表現了他對子人生價值的另一種認識,也表現出了他樂在其中,孤芳自賞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們認為是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也有意無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個側面:他不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還是一個對大自然充滿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的感情經常被“理”壓抑和扭曲罷了。
作者介紹
程顥(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等職。
政治上,反對王安石新政,在學術上,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同上)。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程顥和弟弟程頤,世稱“二程”,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其學說在理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其所親撰有《定性書》《識仁篇》等,後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遺書》《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