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古詩詞《長歌行》鑑賞

古詩詞《長歌行》鑑賞

古詩詞《長歌行》鑑賞

  《長歌行》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名篇。此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說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小編與大家分享古詩詞《長歌行》鑑賞,歡迎參考!

  古詩詞《長歌行》鑑賞1

  長歌行(節錄)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註釋]

  1、青青:植物生長得旺盛時顏色。

  2、晞(xī):曬乾。

  3、陽春:暖和的春天。

  4、德澤:恩惠。

  5、秋節:秋季。

  6、焜(kūn)黃:枯黃色。

  7、華:同花。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譯]

  河水滔滔流向東海,怎麼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壯年華不努力有所作為,待到年紀老時,就是懊悔悲傷也沒有用。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覆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

  青上園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陽光,這是一副多麼生機盎然的圖畫。春回大地,萬物生長,大自然賜與人間春光和恩澤。詩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紙背,隨即又抒發了悲壯的情緒。哀字既是對蕭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接著聯想到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並以此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後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行》屬漢樂府《相和歌、平調》兩首中的第一首。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餘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覆吟誦。

  古詩詞《長歌行》鑑賞2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賞析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豈不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嗎?豈不就像青青葵葉,一語秋風就枯黃凋謝了嗎?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豈不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說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說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讀這首詩,我們很自然會聯想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段關於人的生命應該如何度過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顧已逝的年華時,不因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愧;這樣,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就可以坦然地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人世間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引導讀者少壯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光陰,這種人生態度無疑是積極的。

  這首《長歌行》不同於漢代其他的文人詩哀嘆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時行樂,它是一首唱反調的詩,是一首難能可貴的佳作。

  古詩詞《長歌行》鑑賞3

  長歌行

  作者:漢無名氏 朝代:漢代 體裁: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原文賞析

  本詩選自《樂府詩集》樂府原是漢武帝劉徹設定的.音樂機關,專門製作樂章並採集整理歌謠和文人的詩來配樂曲,以備朝廷祭祀和宴會時演奏。後來把樂府蒐集、整理、儲存的詩歌叫做“樂府”。它也就成為繼《詩經》、《楚辭》而起的新詩體。以民歌俗曲為主的樂府詩,常見的有“歌”、“行”、“吟”、“曲”、等形式。本詩屬於歌形體,歌形體形式自由,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富於變化。

  1、四時的變化,萬物的盛衰各有其時。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園中青葵,一片青翠,金黃的花兒飽沾朝露,正期待著日光把它曬乾。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紅日升起,陽光散佈恩惠,把溫暖無私地施捨給萬物。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秋天將至,花兒凋謝,草木枯黃的衰敗景象怎能不讓人憂慮、擔心呢?

  從春天的生機盎然到秋天的蕭條冷落,寓意人生也是如此,告戒人們要趁著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努力奮鬥。

  2、勸勉人們要及時努力,不可蹉跎歲月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所有的河流都向東直奔大海,什麼時候才再向西流回呢?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如果少壯時代不發奮圖強,那麼年老力衰時,悲傷悔恨也來不及了。

  本詩造語平淡,但細加體味就會覺得意味深長。詩句不多,感染力卻極強。

  詩的主旨在結尾兩句,但詩人的思想又不是赤裸裸地推出,而是從現實世界中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體形象,寓教於審美之中。

  古詩詞《長歌行》鑑賞4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註釋譯文:

  譯文

  園中的葵菜青青鬱郁,葵葉上的露水被朝陽曬乾。春天的陽光把溫暖佈滿大地,萬物都煥發出勃勃生機。常常擔心秋天一到,美麗的花葉就會枯黃、衰敗。千萬條江河奔騰著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樣年少時如果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與悲傷了。

  註釋

  ①長歌行:漢樂府曲牌名。

  ②葵:“葵”作為蔬菜名,指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本詩“青青園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種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簡稱.“葵”,用蒲葵葉做成的扇子稱“葵扇”。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陽春:溫暖的春天。布:施捨,給予。德澤:恩惠。

  ⑤秋節:秋季。

  ⑥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華:同“花”讀音同“花”。衰:讀"cuī",古時候沒有"shuaī"這個音。(但根據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所以我們認為,除了普通話的規範發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讀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讀shuaī)

  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輕。老:老年。

  ⑧徒:白白地。

  ⑨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⑩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時,人老了,過了青年時期。此句話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時,人老了,過了青年時期只能白白地悔恨與悲傷了。)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