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關於思念家鄉的古詩

思念家鄉的古詩

關於思念家鄉的古詩

  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鄉臺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賞

  這首詩作於王勃南遊巴蜀之時。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然而卻不能北歸,而第四句則採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運用了“無理而妙”的寫作手法,雖然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之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前人在評價這首詩時說:“‘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這兩句的確很妙。因為錯詩抒發了佳節思親的感情,九日登高,遙望故鄉,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見一對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禁脫口而問:“我想北歸不得,你為何還要南來。”形成強烈對比,把思鄉的愁緒推到高峰。問得雖然無理,卻烘托了感情的真摯,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賞

  抒寫離別之悲、他鄉作客之愁,是古代詩歌創作中一個很普遍的主題。然而這首詩雖題為“客中”作,抒寫的卻是作者的另一種感受。“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蘭陵,點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聯絡起來,便一掃令人沮喪的外鄉異地悽楚情緒,而帶有一種使人迷戀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蘭陵美酒,是用香草鬱金加工浸製,帶著醇濃的芬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裡,看去猶如琥珀般的光豔。詩人面對美酒,愉悅興奮之情自可想見了。

  題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賞

  山水詩向來多是對自然美的歌詠,但也有一些題詠山水的篇什,歸趣並不在山水,而別有寄意。此詩即是一例。山水畫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詩,就在於它缺乏抒情的直接性。這首題詠山水的詩之所以成為詩而非畫,正在於三、四句融鑄了詩人獨特的內心感受。其妙處不在於它寫出一種較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於它寫出了這種思想感情獨特的發生過程,從而傳達出一種特殊的生活況味,耐人含詠。

  陰雨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賞

  今天的山嵐霧靄特別的重,天涯廣闊這裡卻是如此的偏僻深遠。聞見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的氣候溼潤,晴天也多像陰天。望向帝京但是雲遮住了眼,想著故鄉,簷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裡。用什麼來安慰我這幽深彷徨的思緒,唯賴這北窗下的琴來解我心中孤獨。表面看來寫的是詩人在外地為官,境遇艱苦,其實寫景即是抒情,作者的心情就像這嵐霧、灘聲、峽氣、正所謂,陰天,在不開燈的房間,思緒萬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願,古來材大難為用,將登太行雪滿山。

  絕句·江碧鳥逾白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賞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裡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佈的朵朵鮮花紅豔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綺,十分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落日悵望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賞

  這首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說就是:情景分寫。情與景,是抒情詩的主要內涵;情景交融,是許多優秀詩作的重要藝術手段。然而此詩用情景分寫之法,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煉字潛詞形象傳神,“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了秋日傍晚的蕭瑟與清冷,寄託著作者的傷感之情。“燒”字的使用,是靜中有動;“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賞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作於王勃被廢斥後在巴蜀作客期間。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首詩,前半抒情,後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媒;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執筆運思之時也不能不是緣情寫景,因此,後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色彩;後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塞上聞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江上送友人南遊

  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

  岸長群晚,湖闊片帆秋。

  買酒過漁舍,分燈與釣舟。

  瀟湘見來雁,應念獨邊遊。

  客中寒食

  旅次經寒食,思鄉淚溼巾。

  音書天外斷,桃李雨中春。

  欲飲都無緒,唯吟似有因。

  輸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外思鄉

  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

  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一絲絲。

  思鄉作

  北行人絕,雲南信未還。

  庭前花不掃,門外柳誰攀。

  坐久銷銀燭,愁多減玉顏。

  懸心秋夜月,萬里照關山。

  江岸秋思

  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

  舉鞭揮柳色,隨手失蟬聲。

  秋稼緣長道,寒雲約古城。

  家貧遇豐歲,無地可歸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