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重陽節賞菊的古詩

重陽節賞菊的古詩

重陽節賞菊的古詩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賞菊的古詩,歡迎閱讀與收藏。

  重陽節賞菊的古詩 篇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裡,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重陽日酬李觀

  【唐】皇甫冉

  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

  愁看日晚良辰過,步步行尋陶令家。

  重陽節賞菊的古詩 篇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裡,不知能有菊花無。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九日應制得歡字

  李嶠

  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

  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

  御氣雲霄近,乘高宇宙寬。

  今朝萬壽引,宜向曲中彈。

  九日言懷

  令狐楚

  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

  近來逢此日,多是在他鄉。

  晚色霞千片,秋聲雁一行。

  不能高處望,恐斷老人腸

  九日得新字

  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

  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九日五首

  杜甫

  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

  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

  北闕心長戀,西江首獨回。

  茱萸賜朝士,難得一枝來

  九月九日

  崔善為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闢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過裴舍人故居

  劉長卿

  慘慘天寒獨掩扃,紛紛黃葉滿空庭。

  孤墳何處依山木,百口無家學水萍。

  籬花猶及重陽發,鄰笛那堪落日聽。

  書幌無人長不卷,秋來芳草自為螢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

  白居易

  愛菊高人吟逸韻,悲秋病客感衰懷。

  黃花助興方攜酒,紅葉添愁正滿階。

  居士葷腥今已斷,仙郎杯杓為誰排。

  愧君相憶東籬下,擬廢重陽一日齋。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張說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重陽節賞菊的古詩 篇3

  1、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黃。——張可久《滿庭芳·客中九日》

  3、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4、吟懷未許老重陽,霜雪無端入鬢長。——序燈《九日吳山宴集值雨次韻》

  5、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辛棄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6、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7、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文森《九日》

  8、對茲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霜。——曹雪芹《螃蟹詠》

  9、朔方三度重陽節,河曲幹旌歲歲忙。——齊之鸞《九日登清水營城》

  10、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11、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文森《九日》

  12、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3、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趙時春《原州九日》

  14、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晏殊《少年遊·重陽過後》

  15、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重陽節賞菊的古詩 篇4

  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應該是所有寫重陽節的詩詞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了,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才17歲,當時的他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王維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二、《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的解析可參考下面的第三首《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兩首正好可以參讀。

  三、《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公元699年,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寫的《鬥雞檄》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於是年六月遠遊到了西蜀。同一年,盧照鄰來到益州新都任職,是年秋,盧照鄰從益州來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與王勃、盧照鄰三人同遊玄武山,互相酬唱。王、盧的這兩首《九日》詩,雖然構思相似,但王勃表達的是他對南方生活的厭倦,而盧照鄰表達的是人不可北歸的鄉思。

  四、《浣溪沙·重九舊韻》

  (北宋·蘇軾)

  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

  異鄉風景卻依然。可恨相逢能幾日,

  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子細更重看。

  這是蘇軾在九月九日與楊繪(字元素,蘇軾好友)分別時寫下的送別詞,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寫離愁別緒。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別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裡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

  五、《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公元845年,張祜來池州拜訪杜牧,他們倆都懷才不遇,同命相憐,所以在九九重陽這天同登齊山,感慨萬千之下作了這首詩。

  六、《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由詩題可知,這是李白在重陽節後一天龍山(在今安徽當塗縣)登高時所作的。而其實在前一天,也就是九日重陽節當天,他已經登過一次龍山了,因重陽節有采菊宴賞的習俗,所以他才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這其實是李白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重創,有感而發的。

  七、《採桑子·九日》

  (清·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

  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

  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公元1682年八月,28歲的納蘭性德與郎談出使梭龍),使至塞外,正值九九重陽,自然佳節思親,倍感形單影隻、孤獨寂寞,於是寫了這首詞以寄鄉情。

  八、《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是白居易晚年在一個重陽日與客飲酒賞菊有感而作的,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但仍有少年的情趣。白居易能隨時留心觀察生活,他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叢白色的,然後由花聯想到酒席上相似的情形,將自己喻為白菊,比喻自然貼切,頗有情趣。

  九、《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寫於南渡之前,是李清照前期的一首懷人之作,公元1101年,18歲的詞人嫁給了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遊”,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的重陽,所謂逢節倍思親,她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十、《採桑子·重陽》

  (近代·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1929年,毛澤東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村,一邊養病,一邊領導地方土地革命鬥爭。這一年的重陽,他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黃色的野菊花競相開放,面對怒放的野菊花,他寫下了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