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佛經> 佛學的核心思想

佛學的核心思想

佛學的核心思想

  在學習中,說到知識點,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還在為沒有系統的知識點而發愁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佛學的核心思想,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佛教在我國的傳播與中國化

  佛教在東漢明帝時傳到我國。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佛學無間處於潛伏狀態。它在潛滋暗長,在不知不覺中生長。這個階段完成了對重要佛經的翻譯,作育出遠大的翻譯家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和玄奘法師是中國最遠大的兩個翻譯家。我們如今讀到的主要的佛經都是鳩摩羅什翻譯的。

  鳩摩羅什是西域的一個王子,這個人聰明絕頂。此人通梵文、藏文和漢文,學問很好。我們讀到的佛教最出名的四部典範——《金剛經》、《妙法蓮花經》、《維摩詰經》、《楞來經》都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鳩摩羅什的主要貢獻是,佛經經他翻譯以後,讓中國人逐漸明白了佛學說的是什麼。由於較雜亂的原因,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佛教八個宗派:淨土派、禪宗、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三論宗、密宗、律宗。

  佛教的這八個宗派形成時,實際上還沒有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佛學就正式登上了中國文化的殿堂,是在隋唐時期,非常是在唐朝。當禪學形成以後,禪語。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瓜分的組成區域性。佛學本是外來的學術,不屬於國學的範疇,但是中國文化本身就具備了兼收幷蓄的氣概,大凡外來的好東西,我們都可以吸收融合改造它。就像我們對中醫的態度一樣。我一開始就講了體和用的`關係,絕不可能在西的體上生出中醫的用,因為菊花是一定開不出梅花的,蘭花一定是開不出荷花的,所以中醫惟有在中國文化的體上生進去。對中醫我們只能像對佛學的態度,吸收它,融合它,最後改造它,改造的目的不是把它作為中醫的體,這是大家要注意的。佛學成長到唐朝的時候,被稱為禪學,成為唐代學術的正宗。從唐朝以後,中國的寺廟就稱為禪林,祖師都稱為禪師,修行的步驟都稱為參禪。要了解禪學的內容先要看看佛學到底說什麼。

  2.中國化的禪學說什麼

  禪宗在印度就有,傳了二十八傳,傳到達摩祖師。達摩祖師東渡,來到廣東的樺林寺。這時正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往見梁武帝。梁武帝說我建了這麼多廟該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一聽,梁武帝還在想功德,可見不懂佛法。就離開梁武帝北上,到嵩山面壁十年,創立了中國的禪宗。又傳了六傳,相比看佛學經典。傳到慧能大師。到慧能大師時,佛學的中國化基本完成。

  禪宗是佛家的革命派,它不是對八大宗派的延續,而是對八大宗派的反動。禪宗是革命的,是要破除一切形式。麼一切修行在慧能大師看來,都不是修行。為什麼?因為那都是形式。那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呢?在慧能大師看來,就是不修之修,也就是說,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修行,既然做什麼都是修行,那麼修行人和不修行人有什麼區別呢?沒有修行的人,佛學。吃喝拉撒;修行的人也都吃喝拉撒,區別就在心的動與不動。心動了的人就是沒有修行的人,心不動的人就是修行的人。什麼叫心動與不動?都是吃飯,如果當你吃飯的時候只是嘴巴的品味,一點思想都沒有,就是修行。如果你吃飯的時候還有意念產生,今天的菜好吃,不好吃,味道又差什麼了,再加點什麼就更好了,還有這些想法跟隨的時候就沒有修行,你離道還很遠很遠。如果你吃東西時什麼思想都沒有,只是品味,那麼就在修行。穿也是如此。人都要穿衣服,經典語錄。但是一般人穿衣服都要起一些念頭,當你一起心動念的時候,你就是一般人。如果你穿衣服的時候,什麼思想都沒有,核心。只是穿而已,就是一個動作,就是在修行。禪宗講,修行的人和不修行的人沒有形式上的區別,惟有本質上的區別,就是你那個心動與不動,這叫不修之修。禪宗還講不證之證,佛學入門。那麼什麼是不證之證呢?真正的證從形式上是看不進去的,它不是形式上有什麼調換,而是你的本性完全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什麼呢?真正得道的人不是說某個題目得到解決了,而是突然之間豁然明白,一切的題目都不是題目了,這種狀態就是禪宗講的頓悟。頓悟的時候一切的題目都不再是題目。所以禪宗的祖師你去問他題目,他是不會給你回答的。你問他張三,他給你說李四。你問他尿毒症為什麼不加上木蝴蝶,他就說芹菜三毛錢一斤。你去問他為什麼唸佛時老是眼睛冒金花,他就說你家裡的席子破了找人補一補。他為什麼這樣講,他這樣講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你的執著。禪語。本來無一物,又何處惹塵埃。其實一切都是空,還有什麼可去解決的,經典語錄。煩惱的。所以說,真正頓悟的狀態就是一切題目都不再是題目,這個境界是很高的。

  3.佛學、禪學與重陽思想的關係

  其實佛學中講的色空,即是陰陽。色是物質,即是陰;空是變化,即是陽,故而色空即陰陽。在色空當中,佛法更看重事物的性空,認識性空才是能破除執著,所以佛學根本上也是重陽的。而被中國文化改造後的禪學更是將空看成了最核心本質的東西,才會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禪學可以說是繼承了經學、玄學以來的重陽思想。講到這裡大家也就明白了,禪學的根本也是重陽的。

  關於佛學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對於中國習俗風尚與其他宗教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人開始知道人有三世,六道輪迴與善惡果報,知生有所從來,死知有所往。具體表現在信三世。佛家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因緣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輪迴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陰晴圓缺,花開花落,生滅相成。佛教有六道輪迴之說,雖然現世作惡而得福得壽,但其業果若不報於現世而將報於來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惡定有果報,或報之自身體,或報之子孫,或報之來世。同時還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壽薦亡、修德禳災、設供祈願等觀念。

  佛陀之學即為佛學,佛學以因果輪迴為理論,以五戒十善法為規律,藉以出世解脫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萬事無常轉變生死痛苦為理論。以無我、緣生、苦空為方法﹐以證得無為自在為目的。為達此目的強調需要出世與解脫,出世就是指必須厭惡世間慾望,不斷自我修練,解脫是在脫離人世痛苦為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進一步強調要捨己救世。

  根據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內容主要就是知苦與滅苦。“四聖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就是苦締、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誰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諸多苦難。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的死亡而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並不是徹底的消失,仍然會在六道中輪迴不息,不論在天堂、地獄還是人間,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佛教還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沒有永恆,這叫做無常。對眾生來說,因為於無常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

  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在於因無明而於六根觸受起愛執,而導致後有生死的純大苦聚集。佛教認為只要是在六道中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有情眾生要想從苦中真正的、徹底的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道諦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為戒、定、慧三學。依八正道,便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證得阿羅漢。

  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從中國的邊疆傳入內地。佛教一開始進入中國,就和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著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來文化,還出現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大規模滅佛事件。但經過東漢魏晉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與中國的本土文化從對抗走向適應,並相互影響。南北朝時期,佛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傳播開來。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條件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撐,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很深的影響。中國佛教發展到隋唐,進入鼎盛時期。

  佛學禮儀入門心得

  一、殿堂儀規

  『殿』者王所居:佛謂之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煩惱生死大病,又中國最初佛教初

  傳入東土為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學習佛門禮儀心得。殿堂之辭,乃武則天所立,如眾臣五更早朝必

  上殿稟事。俗雲:『無事不登三寶殿』。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

  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

  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

  能瞻仰聖容,默唸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譁,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託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汙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莊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臥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程序,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儘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淨。

  (2)如無法修復,紙製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餘灰持往淨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5.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三)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 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併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項)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同普賢迴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