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賑災興利
災荒與經濟蕭條,是有人類以來揮之不去的噩夢。而詩人范仲淹主政浙西時,就發生了波及整個江浙一帶的嚴重災荒。范仲淹是如何應對的呢?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作品原文】
皇佑二年,吳中大飢,殍殣枕路,是時範文正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於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飢歳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諸寺工作鼎興。又新敖倉吏舍,日役千夫。
監司奏劾:杭州不卹荒政,嬉遊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文正乃自條敘所以宴遊及興造,皆欲以發有餘之財,以惠貧者。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於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荒政之施,莫此為大。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歲飢發司農之粟,募民興利,近歲遂著為令。既已恤飢,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澤也。
【翻譯】
公元1050年,吳中發生大饑荒,餓死的人滿地都是。此時,范仲淹在浙江當“人民公僕”。他的應對之策是,開官倉放糧,募集民間財物,假富濟貧。這沒什麼稀罕的,但范仲淹的奇招是,組織龍舟比賽,且率領下屬,日日宴飲於西湖之上。自春到夏,終日不絕。又召集寺廟主持,和他們說:饑荒之時,工錢便宜,趕快大興土木,修寺廟啊。再修建糧倉和官吏住宅,每天用工上千人。有個官員看范仲淹如此作為,就參了他一本。為此,范仲淹親自寫了一個條陳,為自己辯解說:所以宴飲和大興土木,都是用富人、富餘的錢,去做應該做的事兒,因此,帶動商業、飲食、務工和製造之興起,每天因此而餬口的,不下萬人。救災和振興經濟,沒有比這更有效的.。
實際情況如何呢?那一年,兩浙災荒重災區,只有杭州社會安定,沒有流民,這都是託范仲淹主政之惠。此後,凡是發生饑荒,各地發官倉之糧,召集民工興修公共設施,遂成為慣例。這種做法,既可以救恤災民,又可以成就公共事業,這都是范仲淹的美澤啊。
【作品註釋】
殍殣:餓死的人。音piǎo jìn。
範文正:即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諡文正。
敖:通“廒”,糧倉。
無慮:大略、大概。
司農:即司農寺,宋代官署名,掌管國家倉庫、祭祀用品、籍田等事務。
殍殣枕路:餓死的人躺在路上。
領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理浙西一帶。
募民存餉:聚集百姓慰問,饋贈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