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關於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詩的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詩的賞析

關於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詩的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來賞析這首古詩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詩的賞析 篇1

  杜牧詩原文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1. 斷魂:形容悽迷哀傷的心情。

  2. 借問:請問。

  3. 遙指:遠遠地指著。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詩的賞析一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並提,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老杜”。“小杜”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部――請問。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詩的賞析二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詩的賞析三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裡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詩的賞析 篇2

  詩全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部――請問。

  賞析:

  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溼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瞭上句詩人問路的物件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詩的賞析 篇3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介紹】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祖居長安南郊樊川,又稱杜樊川。大和二年 (828)年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 歷參沈傅師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及牛僧孺淮南節度使幕府。入為監察御史。 武宗時,出為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宣宗時,為司勳員外郎,終中書舍人。

  世稱杜司勳。工詩、賦、古文。詩學杜甫而有獨創,骨氣豪宕,風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絕,為晚唐大家。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詩》存詩八卷。

  【詩文今譯】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揚揚的漫天漂灑,路上的行人一個個情緒低沉,面帶憂愁之色。請問,往哪裡去才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遠方那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

  【詩文賞析】

  要弄清楚這首詩,就要先弄清楚清明、寒食節、掃墓的關係。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就是說“清明”一開始只是一個節氣,而並非是節日。

  掃墓成為正式禮儀是唐朝的事情。唐明皇在開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也就是說在古代掃墓的“法定日期”是寒食節,而不是“清明節”。需要明確的是把“清明”作為“清明節” 應該是唐朝以後的事了。

  由於寒食節大多是在清明的前一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稀裡糊塗”地把寒食、清明合二為一了。至於為什麼到現在真正的“掃墓節”——寒食節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清明節凸顯出來,就連專門研究民俗的專家也無從考證了。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這在我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是獨一無二的。

  這首詩所描寫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齊全,婉如一篇小小說。整首詩處在一個動態的情景之中,體現在詩句中的“雨紛紛”、“行人”、“借問”、“遙指”以及對話部分,每個詩句都是一個活動的場景,貫穿起來就是一個情景劇。“紛紛”交待的`是春雨的意境,然而這一天恰恰是清明,是人們按照習俗上墳掃墓的清明節,因此就有了那位雨中行路者“欲斷魂”的心情,接下來便是一問一答,全詩可謂是“有聲有色”。

  “清明時節雨紛紛”交待的時間和場景,“路上行人慾斷魂”直點“行人”當時的心境。天氣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澆愁,當然是很自然的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問一答的簡單對話,情景十分生動,增加了詩歌的跳躍性和動感。

  這首詩語言通俗直白,沒有難懂的地方,音節和諧自然,情景清新生動,境界優美,富有詩情畫意。第一句是“開”,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是“承”,交待了人物及其心境;第三句是“轉”,引出了對話,並且想“借酒消愁”;第四句是“合”,是第三句回答,讀到這兒,讓人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覺得後邊應該還有故事要發生。

  【註釋】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悽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裡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溼,心境就更加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物件。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韻義】

  【評析】

  清明節真實的寫照,短短的幾句話把清明節趕去給故人上墳的心情描寫的淋漓盡致。後人不會有比這首詩寫的更完美了!

  對杜牧《清明》詩旨之理解,歷來多有分歧:或為“雨中傷感”說,或為“踏青遊春”說,或為“哀悼親友”說。反覆揣摩詩意,則第三說最為切實。詩中所表達的就是詩人在“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定場景中所產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與思想情緒。詩旨主要在於表現生者“行人”對已故之親友們的沉痛傷悼之懷與深切懷念之情。此詩藝術手法高超,別具形象圓整、敘事曲折、畫面豐盈、章法自然之審美價值。後人甚愛此詩,對其採用刪縮、變體、仿擬等再度創作之方式,形成一道詩歌接受的亮麗景觀。《清明》詩以其思想與藝術的傑出成就,奠定了清明哀悼詩千古絕唱之地位。

  世事多所難以逆料者。一千多年前的晚唐詩人杜牧,怎麼也不會想到在千載之後,他的一首七絕小詩《清明》,竟然在90年代初被香港文化機構評選為“十佳”唐詩之一,併名列第二。①“小杜”雖然未能親獲這份殊榮,享受這份快樂,但就其《清明》一絕的魅力與影響而言,就足以使其百世流芳、千古不朽。

  ①。十佳”唐詩排名依次為:盂郊《遊子吟>、杜牧《清明)、李白《靜夜思》、王之渙《登鸛雀樓》、李商隱《樂遊原》、孟浩然《春曉)、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李紳《憫農》、李白《早發白帝城》、賀知章《回鄉偶書》。見1992年9月23日《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