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杜牧赤壁教學設計

杜牧赤壁教學設計

杜牧赤壁教學設計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

  篇一:杜牧《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並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ppt課件)電教法

  課時安排:一個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寶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計八十三年,文學史上一般稱為晚唐時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大唐帝國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鎮勢力日益強大,杜牧死後僅二十二年便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詩人杜牧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後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為黃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後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二)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三)解題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1、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2、赤壁之戰: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3、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四)瞭解詩的內容

  1、詞義解釋

  2、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

  (教師): 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前兩句juyi這兩句看是平淡的敘事,但是,詩人從平淡的敘事中表現出了不平,為後面抒發“懷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礎。這裡,詩人採用了以假作真的虛託手法,這也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常用的手法,這就好像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漢代人和事,以漢代唐一樣。現在杜牧所在地是黃州,雖然有赤壁磯,並不是東吳周瑜打破曹操之處,所以無論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這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以此引出對古代這一著名的戰爭,從而藉此抒發心頭之感。

  接著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juyi這裡是指赤壁大戰中周瑜僥倖戰勝曹操一戰。對於曹操來說,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對酒當歌,?..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也是古代著名的戰爭之一。這對於極為精通戰爭思想的詩人杜牧來說,對這一戰事過程及其結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採用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設想。雖然是一個設想,客觀的歷史現狀當然不可改變,但思維方式改變,對於這場戰爭來說,勝敗雙方就要改變,歷史也就要重新改寫。

  (五) 思考並提示:

  1.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

  沉沙之折戟。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麼?這樣寫有什麼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 不寫山河破碎, 生靈塗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4.前後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內在聯絡?

  前兩句是敘事,後兩句是議論。由敘事引發議論

  5、詩歌的主旨?

  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絡,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其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沙裡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

  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後二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後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四、齊讀並背誦這首詩。

  引導學生邊齊讀邊思考:

  1、你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情景?(烽火硝煙)

  2、你眼前會出現哪些人物?他們都是怎樣的形象?(曹操:若勝則橫槊賦詩於長江,絃歌豔舞於銅雀,藏嬌之纏綿,凱旋之得意。二喬,豔壓群芳,顧盼生情。東吳領袖:指揮若定,風流儒雅)

  3、你還看到了誰?(杜牧性格: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他自負知兵,常以武略自詡,詩中對周瑜僥倖成功的議論,正是他軍事上自負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4、當所有風流人物都淡出歷史的畫卷時,杜牧這位風流才俊在慨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自負的臉上寫滿了抑鬱不平。

  五、佈置作業

  篇二:杜牧《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並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見課件)

  (二)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學生多種形式練讀。

  (三)讀懂詩意

  1、詞義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兵器。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銷:鏽蝕。

  將: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東風:春風。

  周郎:吳國的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2、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

  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佔。

  (四)問題探究

  1、作者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

  沉沙之折戟。(興感之由)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歷史將被改寫。

  (補充資料

  ①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②赤壁之戰: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麼?這樣寫有什麼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

  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而寫二喬入圍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

  4、杜牧好談兵論戰,雖有用世之心,卻無用武之地。在這首詩歌中,他不以成敗論英雄,把歷史上赤壁之戰的勝利歸功於東風,把周瑜的成功歸為偶然機遇。 但赤壁之勝,自然不如杜牧所說的,“出於僥倖”,那麼,詩人詠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與曹操的故事,表達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五)小結

  詩人借赤壁之戰的成敗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