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對聯> 名家祠堂對聯欣賞

名家祠堂對聯欣賞

名家祠堂對聯欣賞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對聯吧,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獨特的藝術形式。那麼你有了解過對聯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家祠堂對聯欣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家祠堂對聯欣賞 1

  1.長綿世澤;丕振家聲。

  長綿:亦作“綿長”。延續久遠。南朝梁庾吾《謝賚林檎啟》:“丹徒故苑,歲綿長而不見;岷山舊植,路重阻而來難”。《西遊記》第十一回:“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清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如大清歷數綿長,延臣壽命,臣當益加勤勉,謹保終始”。

  世澤:祖先的遺澤。主要指地位、權勢、財產等。語本《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明吳承恩《挽陳拙翁》詩:“龍樓動褒表,世澤正丕丕”。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餘既識其前後歲月,而慨夫能守世澤之難也”。

  丕振:大力振興。《東周列國志》第六九回:“乃不思大展經綸,丕振舊業,以光先人之緒”。

  家聲:家族的名聲。

  2.衣冠百世,俎豆千秋。

  衣冠:指世族;士紳。《後漢書·羊陟傳》:“家世衣冠族”。

  百世:很多世代;很長時期(一世,三十年)。

  俎豆:1.祭祀,宴客用的器具。《史記·孔子世家》:“常陳俎豆,設禮容”。2.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范曄《後漢書·祭遵傳》:“雖在軍旅,不忘俎豆”。清田蘭芳《明河南參政袁公墓誌銘》:“故著之獨詳,亦以見公(袁可立子袁樞)得俎豆於孔庭者非誣也”。

  千秋:歲月久遠。

  3.春秋匪懈;繼序不忘。

  春秋:一年,四季。《詩·魯頌·閟宮》“秋匪解,享祀不忒”。

  匪懈:(念:fěi jiě)今作“匪解”,不懈怠。即不鬆懈懶惰。《詩·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鄭玄箋:“匪,非也。”孔穎達疏:“早起夜臥,非有懈倦之時”。《漢書·宣帝紀》:“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內省匪解,永惟岡極”。

  繼序:繼緒,謂承繼先代功業。《詩·周頌·閔予小子》:“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毛傳:“序,緒也。”《漢書·禮樂志》:“樂終產,世繼緒”。《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八·晉宗廟歌》:“明明烈考,丕承繼序”。唐韓愈《扶風郡夫人墓誌銘》:“惟宗廟之尊重,繼序之不易”。

  4.昭假烈祖;佑啟後人。

  昭假:向神禱告,昭示其誠敬之心以達於神。《詩·大雅·雲漢》:“大夫君子,昭假無贏”。毛傳:“假,至也。”馬瑞辰通釋:“言誠能昭假於天,其感應之理無有贏差者”。又《周頌·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爾”。一說,明告。高亨注:“昭,明也。假,讀為嘏,告也”。又一說,招請。見郭沫若《讀了關於〈周頌·噫嘻篇〉的解釋》。《後漢書·馮異傳》:“昔我光武受命中興,恢弘聖緒,橫被四表,昭假上下,光耀萬世”。

  烈祖:用於對遠祖的美稱。北周庾信《哀江南賦》:“餘烈祖於西晉,始流播於東川”。

  佑啟:佑助啟發。《孟子·滕文公下》:“《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者,武王烈!佑啟我後人,鹹以正無缺’”。今本《書·君牙》作“啟佑”。明顏志邦《<顏氏家訓>序》:“我黃門祖(指顏之推)恭立厥訓,佑啟後人”。

  5.繩其祖武;貽厥孫謀。

  繩其祖武:踏著祖先的足跡繼續前進。比喻繼承祖業。繩,繼續。武,足跡。

  貽厥孫謀:貽厥(念:yí jué)《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貽,遺也。言仁及後世”。後遂以“貽厥孫謀”謂為子孫的將來作好安排。

  6.繩其祖武;佑我後人。

  7.慎終追遠;積厚流光。

  慎終追遠:謂居父母喪要盡禮節,祭祀要盡虔誠。終,指父母喪。遠,指祖先。《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孔安國《何晏集解引》“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

  積厚流光:謂功業深厚,則流傳給後人的恩德廣遠。光,通“廣”。語本《荀子·禮論》:“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清錢謙益《和州魯氏先塋神道碑》:“箕裘之美,侔於帶礪,積厚流光,斯已信矣。”亦省作“積厚”。宋·歐陽修《奉和御製龍圖等閣觀三聖制書》:“積厚丕丕葉,重光鬱郁文。”明彭時《跋元贈亞中大夫歐陽公神道碑後》:“知先生之所以顯融光大者,有自信所謂積厚而發弘也。”

  8.百年樹德;奕代流芳。

  樹德:樹:立;德:德惠。奕代:奕世,累世。晉陶潛《閒情賦》:“綴文之士,奕代繼作。”

  9.蒸嘗勿替;祀事孔明。

  蒸嘗:本指秋冬二祭,後泛指祭祀。《後漢書·馮衍傳下》:“春秋蒸嘗,昭穆無列。”“蒸嘗”一詞原於上古。漢代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是用於解說《春秋》的。其中深察名號第三十五有云:“享鬼神者號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這就是說,敬奉鬼神的名稱之一叫做“祭”,“祭”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下位名稱,春季祭祀叫做“祠”,夏季祭祀叫做“礿”,秋季祭祀叫做“嘗”,冬季祭祀叫做“蒸”。“蒸嘗”一詞取自冬季的“蒸”和秋祭的“嘗”,即用部分代替全體,以指一年四季的祭祀,往後又用“蒸嘗”代指祭祀用的祖產,均屬修辭上的借代用法。古時祭祀先祖可以在春夏秋冬任何一季,後來逐漸改到春秋兩季,也有隻在春季祭祀的。

  替:衰廢。

  孔明:很完備;很潔淨;很鮮明。《詩·小雅·楚茨》:“祝祭於祊,祀事孔明。”鄭玄箋:“孔,甚也;明,猶備也,絜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滌濯靜嘉,禮儀孔明。”薛綜注:“孔,甚也,言禮儀甚鮮明也。”《隋書·音樂志中》:“祀事孔明,百神允穆。神心乃顧,保茲介福。”

  10.奉先思孝;敦族言歡。

  奉先:祭祀祖先。《書·太甲中》:“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敦:指敦睦。使和睦。亦作“敦穆”。夏侯湛《昆弟誥》“敦穆于于九族。”

  言歡:歡快的交談。

  11.孰事有恪;明德維馨。

  恪:恭敬,謹慎:~遵。~守。~慎。

  明德維馨:完美的德性才是芳香清醇的。明德,指美德。維,以。馨,散佈很遠的香氣,引申為“高尚”。

  12.千支共榮;一脈相承。

  一脈:一個血統。從同一血統、派別世代相承流傳下來。

  13.心誠則靈;意虔便安。

  14.關山分隔;血脈相通。

  關山:關隘和山川。形容極其遙遠。《樂府詩集·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名家祠堂對聯欣賞 2

  1.千枝歸一本;萬派總同源。

  枝:指枝葉。喻子孫。聯中喻同宗各支派。本:根源。同源:指事物的來源相同。

  2.世代源流遠;孫枝奕祀長。

  孫枝:喻孫兒。明高明《琵琶記·高堂稱壽》:“惟願取連理芳年,得早遂孫枝榮秀。”

  奕祀:亦作“奕禩”,世代,代代。清胡鳴玉《訂訛雜錄·奕禩》:“禩同祀,商謂年為祀。奕禩,猶奕世也”。

  3.禮樂家聲遠;詩書世澤長。

  禮樂:禮節和音樂。孔穎達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呂氏春秋·孟夏》:“乃命樂師習合禮樂。”高誘注:“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蕩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4.典祀千年重,綿延百世昌。

  典祀:按常禮舉行的祭祀。宋范成大《祭灶詞》:“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盃盤豐典祀。”

  重:重視。認為重要而認真對待。

  綿延:一個連著一個,接連不斷。

  昌:昌隆。昌盛興隆。

  5.宗祖規模遠;兒孫紹述長。

  宗祖:即祖宗,先祖。

  規模:指計劃,謀籌。

  紹述:泛指承繼前人所為。明高攀龍《臺卿夏狀略》:“有一家父子祖孫以盜相紹述。”

  6.祖功垂福澤;宗德布春光。

  祖功宗德:謂祖有功而宗有德。古代王朝尊始祖或開國之君為祖。有開創之功,其後有德之君則尊為宗。《孔子家語·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垂:傳下去,傳留後世。

  7.祖功垂福澤;宗德衍家聲。

  衍:延長,開展。

  8.澗溪毛可薦;黍稷德惟馨。

  澗溪毛:指山澗中的草。《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杜預注:“毛,草也。”

  薦:指進獻,祭獻。薦羞(進獻餚饌)。薦胙(供獻鬼神的肉)。薦新(果菜米穀剛熟,先到神主先人前設供祭祀);薦享(祭獻,祭祀)。薦奠(祭奠。祭祀的儀式,即向鬼神敬獻祭品)。薦羞(奉獻的祭品)。薦享(進獻祭品祭祀)。

  黍稷德惟馨:五穀美味並不是最香的,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的。

  源於“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9.蒸嘗酬祖德;昭穆序人倫

  酬:指酬神,祭謝神靈。

  昭穆:(1).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父曰昭,子曰穆。”漢桓寬《鹽鐵論·憂邊》:“魯定公序昭穆,順祖禰。”《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元年》:“此事亦不難行,祇是道理所在,朕止令於伯字行中選擇,庶昭穆順序。”

  (2)泛指宗族關係。晉潘岳《楊荊州誄》:“系自有周,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新唐書·杜正倫傳》:“正倫與城南諸杜昭穆素遠。”明徐霖《繡襦記·慈母感念》:“吾家族屬蟬聯,待我擇一個昭穆承繼便了。”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況且昭穆倫次,立福王亦無大差。”聯中以(1)釋義。

  人倫:封建社會中人與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及各種尊卑長幼關係。《孟子·滕文公上》雲:“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10.福田祖宗種;心地子孫收。

  福田:佛教語。佛教以為供養佈施,行善修德,能受福報,猶如播種田畝,有秋收之利,故稱。晉道恆《釋駁論》:“是以知三尊為眾生福田供養,自修己之功德耳。”

  心地: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萬法,如地能長萬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養。《朱子全書·學二》“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鏡花緣》“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收:指收心。收起散漫放縱的或不良心思,不要被外界所幹擾。

  11.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德行。

  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也稱“五德”)。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忠孝節德行:忠,指忠誠。孝,指孝道。節,指操守。德,指道德。行,指品行。

  12.萬葉薦餘慶;千齡光本支。

  萬葉:萬世;萬代。《晉書·武帝紀》:“見土地之廣,謂萬葉而無虞;覩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宋書·武帝紀中》:“作範振古,垂風萬葉。”

  薦:薦福,祭祀以求福。

  餘慶:指留給子孫後輩的德澤。《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千齡:猶千年、千歲,極言時間久長。《晉書·禮志上》:“方今天地更始,萬物權輿,蕩近世之流弊,創千齡之英範。”唐張九齡《奉和聖制登封禮畢洛城酺宴》詩:“運與千齡合,歡將萬國同。

  光:指光大,顯揚,使顯赫盛大。

  本支:亦作“本枝”,指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孫。宋蘇軾《賜皇弟大寧郡王佖生日禮物口宣》:“乃眷賢王,篤生茲日,本枝之慶,華萼相承。”

  13.衣冠陳俎豆;禮樂薦馨香。

  陳:陳列陳設。擺列擺設。馨香:芳香,比喻德化遠播

  14.析居分異地;溯源本同根。

  析居:分別居住,謂分家。宋範正敏《遯齋閒覽·娶婦離間友愛》:“季怒,遂逼其兄析居,而孝友衰焉。”《金史·紇石烈良弼傳》:“父子兄弟往往析居。”《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吾聞兄弟有析居之義。今吾與汝,皆已娶婦,田產不薄,理宜各立門戶。”

  溯源:往上游尋找發源地,比喻探求本源。“溯源”取自“追本溯源”之意,意為“追溯我們自身本性,迴歸本源!”

  名家祠堂對聯欣賞 3

  1.本支百世不易;蒸嘗萬古如斯。

  不易:不改變;不更換。《易·乾》:“不易乎世,不成乎名。”王弼注:“不為世俗所移易。

  如斯:如此。《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禮樂繩其祖武;詩書貽厥孫謀。

  禮樂詩書:“禮樂”指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詩書”原指《詩經》和《尚書》。後泛指書籍和一般的詩文。

  3.名垂天地不朽;神與日月同明。

  4.春秋享祀來格;祖宗明命如聞。

  享祀:祭祀。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之十一:“君不見亡靈蒙享祀,何時傾杯竭壺罌?”

  來格:來臨;到來。格,至。《書·益稷》:“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孔傳:“此舜廟堂之樂,民悅其化,神歆其祀,禮備樂和,故以祖考來至明之。”

  明命:猶尊名,恭敬地命名。《禮記·祭義》:“因物之精,製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鄭玄注:“明命,猶尊名也,尊極於鬼神,不可復加也。”孔穎達疏:“明猶尊也;命猶名也。”

  5.昭穆明其禮教,俎豆薦以馨香。

  禮教:禮儀教化。

  6.祖靈穆乎不遠;舊德煥若其新。

  祖靈:祖宗英靈。漢蔡邕《京兆樊惠渠頌》:“泯泯我人,既富且盈,為酒為釀,烝畀祖靈。”《後漢書·袁譚傳》:“昔先公廢黜將軍以續賢兄,立我將軍以為嫡嗣,上告祖靈,下書譜牒。”三國魏曹植《禾謳》:“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獻之朝堂,以照祖靈。”

  穆:穆如;穆若。和美的樣子。

  舊德:謂先人的'德澤;往日的恩德。唐韓愈《題楚昭王廟》詩:“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

  煥若其新:煥然一新的意思。光彩奪目,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

  7.祖宗憑依在德;子孫對越惟誠。

  憑依:附著;依靠。

  對越:猶對揚,答謝頌揚。《詩·周頌·清廟》:“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8.恭敬節讓明禮;語默動靜其誠。

  恭敬:謂虔誠敬肅。《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奉勸今朝聽法人,聞經切要生恭敬。”吳組緗《山洪》“有的身體筆挺,兩臂直垂,恭敬虔誠的站著。”

  節:指禮節,禮儀規矩。

  讓:指禮讓,守禮謙讓。

  語默動靜其誠:《華嚴經》“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這是修行人自他不二的一種境界,坐亦禪,行亦禪,風吹草動,鳥語花香,無非佛法,只是我們凡夫愚蠢,硬要在平等法中自生他想。春來花自香,秋至葉飄零,意即春暖花開,秋風落葉,等等都是自自然然的,用不著你為之喜怒,感嘆,我們的一念覺性沒有這些東西,天塌地陷無關於清淨自性,人如果修行到這種程度,當然是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般若,智慧,佛教用語。指透過直覺的洞察所獲得的先驗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識。

  9.子孫亦以為序;昭穆不失其倫。

  序:倫序,有條理,順序。蔣士超《慧山謁泰伯廟》詩:“世家已是魁倫序,人表何由止上中。”

  倫:倫次,條理,次序。

  10.福星高照棟宇,禮樂幸來紫閣。

  福星:指木星。古稱木星為歲星,所在主福,故稱。唐李商隱《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東有青龍西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

  棟宇:房屋的正中和四垂,亦指房屋。語本《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神靈扶其棟宇,歷千載而彌堅。”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後人乃立棟宇,為漢高帝之神,屍而祝之。”

  紫閣:(1)金碧輝煌的殿閣,多指帝居。漢崔琦《七蠲》:“紫閣青臺,綺錯相連。”南朝梁江淹《宋故銀青光祿大夫孫夐墓銘》:“紫閣鹹趨,朱軒既履。”(2)指仙人或隱士所居。晉陸雲《喜霽賦》:“改望舒之離畢兮,曜六龍於紫閣。”唐張籍《寄紫閣隱者》詩:“紫閣氣沉沉,先生住處深。”

  11.元吉光耀在上;福祿繁榮來成。

  元吉:大吉,洪福。孔穎達疏:“元,大也。以其德能如此,故得大吉也。”《文選·張衡<東京賦>》:“神歆馨而顧德,祚靈主以元吉。”薛綜注:“元,大也;吉,福也。”

  光耀:顯揚,光大。

  福祿:幸福與爵祿。唐白居易《論親友》詩:“煩鬧榮華猶且過,優閒福祿更難銷。”劉大白《布穀》詩:“農夫忙碌,田主福祿。”

  繁榮:指經濟或事業蓬勃發展,昌盛。

  12.千里關山分隔;各地世系同根。

  世系: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統。

  名家祠堂對聯欣賞4

  1.丁蘭刻木思親孝;孟母斷機教子賢。

  丁蘭刻木:丁蘭,漢代人。相傳少喪父母,及長,刻木像,事之如生。後用以指代孝子。三國魏曹植《靈芝篇》:“丁蘭少失母,自傷早孤煢。刻木當嚴親,朝夕致三牲。”

  孟母斷機:孟母,孟子的母親,姓仉,曾三次遷移,選擇良鄰。斷所織之布,以激勵孟子勤奮學習。舊時奉為賢母的典範。

  2.千百年祖宗如在;億萬世子孫同薦。

  3.不忘孝友為家政;還翼詩書著祖鞭。

  孝友: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毛傳:“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

  家政:有關家庭生活的知識。

  翼:希冀,希望得到。

  祖鞭:先著,先手。今表勤奮、爭先之意。成語“一鞭先著”晉劉琨少負志氣,與祖逖為友,共以收復中原為志,曾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後以為爭先的典實。亦泛指先行。

  4.水源木本承先澤;春露秋霜展孝思。

  水源木本:水的源頭,樹的根本。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先澤:祖先的德澤。宋陸游《讀蘇叔黨汝州北山雜詩次其韻》之九:“先澤儻未衰,豈無五秉粟?”

  春露秋霜:比喻恩澤與威嚴。也用在懷念先人。

  孝思:孝親之思。《詩·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毛傳:“則其先人也。”鄭玄箋:“長我孝心之所思。所思者其維則三後之所行。子孫以順祖考為孝。”

  5.百代孝慈山仰泰;萬年支派水流東。

  孝慈:即“孝慈之道”。指對尊長孝敬,對下屬或後輩慈愛。《禮記·禮運》:“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孔穎達疏引王肅曰:“孝慈之道,為遠近所服也”。《論語·為政》:“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朱熹集註:“孝於親,慈於眾,則民忠於己。”

  山仰泰:泰,指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聯中指達到極點,頂端。上聯意為:孝慈的道德最為崇高,使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這種作為為行為準則。語出自詩經·小雅·車舝(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道德崇高。仰:仰視。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景行”的“行”讀háng;“行止”的“行”就讀xíng。

  支派:宗族的分支。

  水流東:指永遠向前,絕不回頭。《白虎通》五行篇中有:東方著動方也的說法。所以東的原意是移動。相當於‘動’。南宋·辛棄疾《菩薩蠻·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6.以燕以翼宏堂構;孔惠孔時潔蒸嘗。

  燕翼:謂善為子孫後代謀劃。《詩·大雅·文王有聲》:“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毛傳:“燕,安;翼,敬也。”孔穎達疏:“思得澤及後人,故遺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敬事之子孫。”陳奐傳疏:“詒,遺也……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漢蔡邕《郡掾吏張玄祠堂碑銘》:“篤垂餘慶,貽此燕翼。邈矣遺孫,用懷多福。”《周書·宣帝紀》:“朕以眇身,祗承寳祚,庶幾聿修之志,敢忘燕翼之心。”宋陳師道《代賀生皇子表》:“承列聖之丕緒,方懷燕翼之思;以百姓而為心,宜有子孫之福。”

  宏:擴大,光大。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宏茲九德。”

  堂構:比喻門戶派別。田北湖《論文章源流》:“夫週末諸子,生與孔氏同時,各從其志,自立堂構。”

  孔惠孔時:《詩·小雅·楚茨》:“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孔:甚,很,極之意。惠:順利。時:善,好。盡之:盡其禮儀,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禮節。意思是:祭祀十分順利而圓滿,賴主人盡心恪守孝道。

  潔:潔誠,態度真誠。南朝宋鮑照《代白紵舞歌詞》之四:“思君厚德委如山,潔誠洗志期暮年。”元楊維楨《秬鬯賦》:“美潔誠兮孚於上下,通三靈兮思昔公旦。

  7.先代貽謀由德澤;後人繼序在書香。

  德澤:恩澤,恩惠。《樂府詩集·長歌行》有“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詩句。

  繼序:繼緒,謂承繼先代功業。《詩·周頌·閔予小子》:“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毛傳:“序,緒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八·晉宗廟歌》:“明明烈考,丕承繼序。”唐韓愈《扶風郡夫人墓誌銘》:“惟宗廟之尊重,繼序之不易。”

  書香:指有讀書先輩的人家,讀書風氣;(世代)讀書的習尚。

  8.孝友傳家繩祖武;詩書繼世翼孫謀。

  孫謀,或解為順應天下人心的謀略。孫,或認為通“遜”。語出《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鄭玄箋“孫,順也……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其敬事之子孫。”聯中,“孫謀”是為子孫籌劃的意思。朱熹集傳:“謀及其孫,則子可以無事矣。”

  9.孝友弟恭皆學問;詩書禮樂盡修齊。

  孝友弟恭:指“父慈子孝”與“兄友弟恭。”朱熹集註:“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1)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2)哥哥對弟弟友愛,弟弟對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間互愛互敬。《史記·五帝本紀》:“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明朱有燉《靈芝慶壽》第一折:“皆因中國,雨順風調,……兄友弟恭,夫義妻賢,中外和樂,以致禎祥屢現,百福鹹臻。

  10.孝孫弟恭皆學問;先祖是皇禮莫愆。

  先祖是皇:祖宗大駕光臨。“皇”通“迋”,前往之意。《詩·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饗”。愆:耽誤。《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11.金鼎焚香香結綵;銀臺秉燭燭生花。

  金鼎:鼎形的金香爐。泛指香爐。《紅樓夢》第七六回:“香篆銷金鼎,脂冰膩玉盆。”

  銀臺:銀質或銀色的燭臺。五代劉保乂生查子》詞:“深秋更漏長,滴盡銀臺燭。”

  12.春露秋霜崇典祀;父慈子孝篤倫常。

  篤:指“篤信”忠實地信仰,深信不疑。

  倫常:人與人相處的常道。特指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即認為這種道德所規範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即五倫,是不可改變的常道。

  13.秋霜春露懷先澤;霞蔚雲蒸啟後人。

  先澤:祖先的德澤。宋陸游《讀蘇叔黨汝州北山雜詩次其韻》之九:“先澤儻未衰,豈無五秉粟?”霞蔚雲蒸:喻景物絢爛縟麗。清褚人穫《堅瓠十集·冊封牡丹詔》:“錦心繡口,簇簇能新;霞蔚雲蒸,多多益辨。”

  啟:“承先啟後”的意思,承接前人的,開創今後的。多用於事業、學問方面。也說“承前啟後”

  14.儼若思孝孫有慶;祭如在明德惟馨。

  儼若思:莊重地思考。語出《禮記·曲禮上》:“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意思是:永遠保持恭敬,莊重地思考,謹慎地言語,這才是安民之道。

  孝孫有慶:孝子孫一定能得到福分。慶,福。《詩·小雅·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祭如在:祭拜先祖時就象先祖在眼前一樣。《論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朱熹在《論語集註》中這樣講:“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於孝,祭神主於敬。’”

  15.宗功祖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

  16.千古英靈垂赫奕;四季蒸嘗報宏恩。

  英靈:受崇敬的人去世後的靈魂。也說“英魂”。宋司馬光《祭寵穎公文》:“心焉隕絕,言不成章,英靈有知,臨此薄酹。”

  赫奕:光輝炫耀貌。漢陳琳《武軍賦》:“聲訇隱而動山,光赫奕以燭夜”。《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其華表則鎬鎬鑠鑠,赫奕章灼,若日月之麗天也”。李善注:“鎬鎬鑠鑠,赫奕章灼,皆謂光顯昭明也。”

  17.祖澤百年惟禮樂,家風十世有箕裘。

  惟;在於。

  箕裘:比喻祖上的事業。《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孔穎達疏:“積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鋾鑄金鐵,使之柔合以補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為弓之家,使幹角撓屈調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覩其父兄世業,仍學取柳和軟撓之成箕也。”良冶、良弓,指善於冶金、造弓的人。意謂子弟由於耳濡目染,往往繼承父兄之業。

  18.祖硯父田垂燕翼;階蘭庭桂肇鴻圖。

  祖硯:是一個典故。據《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列傳》記範喬事蹟說:“喬字伯孫,年二歲時,祖馨臨終撫喬首曰:‘恨不見汝成人!’因以所用硯與之。至五歲,祖母以告喬,喬便執硯涕泣。”後世即以“祖硯”作為專用名詞,喻指文化傳統(如同佛家“衣缽相傳”之意)。

  父田:父為資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於長,教誡育養,其恩罔極,為人子者,固當竭力奉養,豈有求福之念。設若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名父田。按:【八福田】﹝出梵網經並菩薩戒義疏﹞八福田者,謂佛、聖人、僧三種,名敬田;和尚、阿闍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濟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種皆堪種福,故名田也。若人能盡力從事此八種者,亦猶農之力田,則獲秋成之利也。

  階蘭庭桂,解釋有二;(1)指“庭階蘭玉”。比喻優秀、有出息的子弟。《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謝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顏真卿《祭侄文稿》中的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此蘭玉生於斯也。(2)指“蘭桂齊芳”。蘭桂,比喻子孫。芳,比喻美德、美聲。齊芳,指兒孫同時顯貴發達。蘭和桂二者皆有異香,也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賢人。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百順記·王曾祝壽》:“與階前蘭桂齊芳,應堂上椿萱同茂。”又,蘭桂是紅樓中第三代子孫的名字,賈蘭和賈桂,分別是李紈的孩子和寶玉寶釵的孩子,用蘭桂替代他們的名字,指代子孫一輩。

  肇:指肇啟,初創,開始。

  鴻圖:偉大的基業.今常作”宏圖”,宏偉的計劃,遠大的謀略。

  19.神至尊一誠可格;家常泰萬福攸同。

  至尊:最尊貴,最崇高。《荀子·正論》:“天子者埶位至尊,無敵於天下。”

  一誠:誠,專誠,虔誠。《淮南子·說林訓》:“管子以小辱成大榮,蘇秦以百誕成一誠。”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上以周孔為關鍵,畢志一誠;下以嗜慾為鞭策,欲罷不能。”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無論詩古文詞,推到極處,總以一誠為主。”

  格:感通。《中庸》“誠可格天”。虔誠的行為可以感動上天。

  泰:平安,安定。《莊子·庚桑楚》“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吳自牧《夢梁錄》《字彙》“泰,安也”。

  萬福攸同:萬般福祿同在。攸同,相同。攸,所。《詩·小雅·蓼蕭》:“和鸞雝雝,萬福攸同。”

  20.致孝思高曾以上;尊古禮宗廟為先。

  致,通“至”,極盡之意。

  孝思:孝親之思。《詩·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魏書·孝感傳·趙琰》:“年餘耳順,而孝思彌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