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傳》讀後感(精選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甫傳》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傳》讀後感1
《杜甫傳》,顯而易見,記述的就是一代詩聖杜甫的生平。“杜甫”這一名字,如雷貫耳,我們都不陌生。想必大家從小都學了不少杜甫的詩歌:《春夜喜雨》、《絕句》、《江畔獨步尋花》、《石壕吏》、《賣炭翁》……但我們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詩歌,對他的生平也並不是很瞭解。在馮至先生筆下,我看到了一個獨立於詩歌之外的杜甫,一個雖然自己尚在苦難中掙扎仍關心民間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於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了“詩聖”的大名。“詩聖”的名號家喻戶曉,“詩聖”的詩歌更是被千千萬萬的後世人誦讀和傳承。而這一巨大影響的背後是杜甫那坎坷、顛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縱身一躍汩羅江,讓後人記住了那堅毅斷絕的身影。杜甫也相類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混亂的時代給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動力,使他創造出眾多名流千古的詩文,讓後人記住了這麼一位心繫百姓,博學多才的大文豪。
或許杜甫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為名利謀劃、奔波。長安十年裡,儘管他真真切切地羨慕李白的瀟灑生活,但依舊不肯放棄謀取一官半職的想法;儘管他明白官場的黑暗,甚至親身經歷過中書令李林甫的陰謀,但在所進之賦中仍然對那些權貴極盡奉承之詞。在這黑暗混亂的時代,杜甫也不得不隨波逐流。
但是杜甫終究是杜甫。《杜甫傳》向我們刻畫了這麼一個後來的杜甫。逐漸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窮困潦倒,甚至連自己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依然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仍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中無情”,仍為“積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個自身難保,未老先衰的人卻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這時的杜甫已經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為了後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漢》中說自己是“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裡,杜甫當是身陷泥淖卻心繫蒼生的偉人形象。
《杜甫傳》讀後感2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於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後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
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遊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後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於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裡,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後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於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暫且不說杜詩之精粹,我認為杜甫能夠深深打動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動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願以一己之身擔起所有的苦難。
他這樣博大的胸懷以及寧苦己身而利國利民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不值得我們學習麼?杜甫並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於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於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髮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聖人之心,無愧於獨立天地之間的詩聖之稱。讀完《杜甫傳》,深深地感動,在因雨而顯得略微清冷的天氣裡,心依舊有一股暖流湧動。
《杜甫傳》讀後感3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生的抓壯丁一事。不瞭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於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於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於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鬱頓挫。
“沉鬱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聖。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於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容”,但事實上,杜甫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後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不是關於個人,而是對於國家對於人民的無限憂慮。《石壕吏》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裡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後,毛澤東說:“《新觀察》現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
國家不幸詩家幸。杜甫幸好沒有做上大官,沒有做久官,才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多雄壯的詩篇。這從他秉持的理想來說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杜甫傳》讀後感4
這篇傳記展現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代傑出的詩人。這本書創作追求忠於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但又不作煩瑣考據。作品所展現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長安十年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並沒有侷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並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闢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心,統治集團的腐化是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後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李隆基將政權交給裡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裡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後,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於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心驅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鬱,無奈。“麗人行”是描繪了楊氏姊妹醜惡的行為,在這政風糜爛,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穫?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徵人出發畢經的咸陽橋,他由於進士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糜爛,由於自身的飢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實。
流亡在安史之亂,及以後的戰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在鍾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訊息,並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後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於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是風翔的一段經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歷了有關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裡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這風雲多變,憂患重重的現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杜甫傳”讓人們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杜甫傳》讀後感5
去成都時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們選的時間不太好,當天大雨傾盆。
本想著,也許雨天遊人會少一些,其實不然。走到草堂遺址處時,遊人密密地擠在草屋之中,我有些驚訝於人們的熱情,同時也憂慮擾了“詩聖”的清修,只好略帶遺憾地遠離了草屋。
759年,48歲的杜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寫杜甫初到成都時的情形:“杜甫在廟裡沒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先開闢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下建起一座並不十分堅固的茅屋。”
順帶說一句,浣花溪這個名字個人非常喜歡,離開了草屋之後,順著小溪走了好長一段路。
幾乎每一位國人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杜甫詩作的,從《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到《江南逢李龜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都時常被後人吟誦。
李龜年是大唐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龜年,是在724(開元十二年),這時的杜甫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幾十年後,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長沙)再次偶遇李龜年時,寫下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平日裡,我們對詩聖杜甫的瞭解多是因為一首詩作,或者是因為一個傳說,非常的片面。讀《杜甫傳》,可以讓我們對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體的瞭解。
2019年,馮遠征導演並領銜主演的話劇《杜甫》在首都劇場首演,得知訊息之後,人提前一個月就在網上預定了演出票。
整部話劇從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把酒言歡開始,到三個人各奔東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寫下“三吏三別”。最後,話劇落幕在杜甫高聲吟誦《春望》,童聲背景音讓觀眾們聽得潸然淚下。
《杜甫傳》中寫,遊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裡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對杜甫來說,這兩種生活於他非常遙遠。然而,當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因酒後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離開長安來到洛陽之時,杜甫因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與李白一同渡黃河來到王屋山道家聖地。
馮至先生說,這在杜甫的一生裡是一段插曲。這段插曲書寫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的偉大時刻。
在這裡,杜甫李白與高適相遇,三個朋友度過了一段呼鷹逐鹿的田園生活。
杜甫與李白、高適兩人雖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之間純摯的友誼、文人間的惺惺相惜令人羨慕,在我看來,李白和高適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馮至先生在前記中寫:這部傳記,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根據,不違背歷史。由於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個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這段話讓我由衷欽佩馮至先生,他堅守文人操守,為我們講述了杜甫真實的人生故事,讓我們在吟誦詩聖留下詩篇的同時,也可以走近詩聖杜甫的世界、品讀杜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