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秋興八首》翻譯賞析

杜甫《秋興》翻譯賞析

杜甫《秋興八首》翻譯賞析

  《秋興八首》是唐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下面小編帶來杜甫《秋興》翻譯賞析。

  杜甫《秋興》翻譯賞析 篇1

  《秋興·瞿塘峽口曲江頭》作者為唐朝詩人杜甫。其古詩全文如下:

  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牆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前言】

  《秋興八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時創作的以遙望長安為主題的組詩,是杜詩七律的代表作。第六首懷想昔日帝王歌舞遊宴之地曲江的繁華,在無限惋惜之中,隱含斥責之意。

  【註釋】

  35.瞿塘峽:峽名,三峽之一,在夔州東。曲江:在長安之南,名勝之地。

  36.萬里風煙:指夔州與長安相隔萬里之遙。素秋:秋尚白,故稱素秋。

  37.花萼:即花萼相輝樓,在長安南內興慶宮西南隅。夾城:據《長安志》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從大明宮依城修築複道,經通化門,達南內興慶宮,直至曲江芙蓉園。通御氣:此複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賞而修,故曰“通御氣”。

  38.芙蓉小苑:即芙蓉園,也稱南苑,在曲江西南。入邊愁:傳來邊地戰亂的訊息。唐玄宗常住興慶宮,常和妃子們一起遊覽芙蓉園。史載,安祿山叛亂的訊息傳到長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興慶宮花萼樓飲酒,四顧悽愴。

  39.珠簾繡柱:形容曲江行宮別院的樓亭建築極其富麗華美。黃鵠:鳥名,即天鵝。《漢書·昭帝紀》:“始元元年春,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此句是說因曲江宮殿林立,池苑有黃鵠之類的珍禽。

  40.錦纜牙檣:指曲江中裝飾華美的遊船。錦纜,彩絲做的船索。牙檣,用象牙裝飾的桅杆。此句說曲江上舟楫往來不息,水鳥時被驚飛。

  41.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說昔日繁華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屢遭兵災,荒涼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42.秦中:此處借指長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翻譯】

  諳練一種時空的分身術,瞿塘峽、曲江頭,距離被心靈無限地縮短。十五年前我寫《樂遊園歌》,花萼樓、芙蓉園歷歷在目。安祿山的鐵蹄已使一切煙消雲散。那時,黃鵠還在亭院內高飛,成群的白鷗被遊人的舟楫驚起。——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沒有任何留戀的事物。

  【賞析】

  杜甫住在成都時,在《江村》裡說“自去自來堂上燕”,從棲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來,表現詩人所在的江村長夏環境的幽靜,顯示了詩人漂泊後,初獲暫時安定生活時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興八首》第三首裡,同樣是燕飛,詩人卻說:“清秋燕子故飛飛。”詩人日日江樓獨坐,百無聊賴中看著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辭歸,好像故意奚落詩人的不能歸,所以說它故意飛來繞去。一個“故”字,表現出詩人心煩意亂下的`著惱之情。

  又如“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瞿塘峽在夔府東,臨近詩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長安東南,是所思之地。黃生《杜詩說》:“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卻只寫景。杜詩至化處,景即情也”,不失為精到語。至如“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的意在言外;“魚龍寂寞秋江冷”的寫秋景兼自喻;“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的純是寫景,情也在其中。這種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處處皆是。

  杜甫《秋興》翻譯賞析 篇2

  原文

  玉露凋傷楓樹林1,巫山巫峽氣蕭森2。

  江間波浪兼天湧3,塞上風雲接地陰4。

  叢菊兩開他日淚5,孤舟一系故園心6。

  寒衣處處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註釋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2、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3、兼天湧: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陰:風雲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兩開: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雲安,此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6、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7、催刀尺:指趕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節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翻譯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

  巫峽裡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

  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

  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

  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

  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賞析

  《秋興八首》是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這一組詩歷來被公認為杜甫抒情詩中藝術性最高的詩。杜甫自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今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颯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主題是'故國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華,第四首中'故國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綱領。詩中所寫個人的悲哀也關乎國難。

  《秋興八首》的結構,從全詩來說,可分兩部,而以第四首為過渡。前三首詳夔州而略長安,後五首詳長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長安,後五首則由思長安而歸結到夔州;前三首由現實引發回憶,後五首則由回憶回到現實。至於各首之間,則亦首尾相銜,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隻如一首。《秋興八首》為杜甫慘淡經營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無隱,或欲說還休,必須細心體會,方能領略詩的妙處。

  《秋興八首》為歷代評家所重。當代學者葉嘉瑩編有《杜甫秋興八首集說》(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可參。

  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為主體意象。這裡所選的第一首即為領起之作,《讀杜心解》雲:'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託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絡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恆的時間紐帶,它牽繫著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著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著無數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唐宋詩醇》引錢謙益雲:'首篇頷聯悲壯,頸聯悽緊,以節則杪秋,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