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詩三首》的寫作背景

《杜甫詩》的寫作背景

《杜甫詩三首》的寫作背景

  《望嶽》寫作背景:

  杜甫在 25 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 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 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 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 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望嶽》是一首五言古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 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 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 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 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 《春望》寫作背景: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 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 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 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 職微,未被囚禁。 《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 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 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春望》寫作背景:

  《春望》是一首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 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 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 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 全詩共四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

  《石壕吏》 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 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 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 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 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 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 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 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 三吏: 《石壕吏》 、 《新安吏》 、 《潼關吏》 ; 三別: 《新婚別》 、 《垂老別》 、 《無家別》 。 其中, 《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