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夜》杜甫唐詩鑑賞

《夜》杜甫唐詩鑑賞

《夜》杜甫唐詩鑑賞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

  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

  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臥病,

  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簷倚仗看牛鬥,

  銀漢遙應接鳳城。

  杜甫詩鑑賞

  這首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 )的秋天。此時詩人正寓居在州西閣。西閣面臨大江,揹負山崖,憑欄遠,州的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獨坐高樓,對著窗外空山的景色,聽著遠處傳來的杵之聲,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詩。

  開頭兩句寫景點題,寫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環境。

  第一句點明季節、景物,第二句寫出時間、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悽清,氣氛的.幽靜。夜色漸濃,露水在漸漸凝結、垂落,樓下的江水,在靜靜地不斷流淌。周圍的山峰,像巨人一樣屹立。

  夜風輕拂,一切都是那樣柔和、安祥。然而這寂靜幽美的境界,卻觸撥了遊子的心絃,引動了他的萬千愁緒。

  三、四兩句進一步描寫夜景:遠“處”長江水面上,零星地閃爍著幾點燈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漁舟,新月高懸,萬籟俱寂,這時從城中傳來一陣陣搗衣的杵之聲,迴盪在夜空之中。兩句寫景和上聯結合,增加了畫面的優美。在這幅畫面中,高天是深藍的,疏燈是飄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漁火、山峰,相互輝映,在這優美的畫面之外,又傳來斷斷續續的搗衣聲,這豈能不觸動詩人異鄉作客的無限愁腸呢?

  五、六兩句由寫景轉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詩人從成都東下至今已近兩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從成都攜家東下的,但秋天到達雲安之後,因肺病、風痺等病復發,只得留下養病,次年夏初才抵達州。秋天,又從山腰客堂遷居西閣,因此說“南菊再逢”。此時詩人除了肺病和風溼痺症以外,還患有糖尿病,所以說“人臥病”。“南菊再逢人臥病”,刻劃出了詩人流落他鄉病臥山城無限悲悽的處境和心情。因為時局動亂,戰爭不斷,詩人已經很久沒有接到故鄉親人的來信了。州在長安和洛陽的南面,所以稱故鄉的來信為“北書”。“北書不至”,自然是有具體原因的,這裡卻說是“雁無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無盡的藝術效果。

  最後兩句由個人的身世遭遇寫到對故鄉的思念。

  上句寫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簷,仰看星斗。下句寫由銀河想到長安,表明思念故鄉的心情。“步簷”與西閣照應,“倚杖”與“人臥病”照應。“牛鬥”即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鬥宿”,二星都在銀河的旁邊。由“牛鬥”而到“銀漢”,由“銀漢”而到“鳳城”,一層一層地表現出了詩人由仰望星斗到望故國的過程。詩人對故國長安的無限思念就蘊含在這佇立步簷倚杖遠的老人形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