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石壕吏》創作背景

杜甫《石壕吏》創作背景

杜甫《石壕吏》創作背景

  大家對大詩人杜甫的詩作是不是瞭解得很多呀?杜甫的《石壕吏》詩風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鬱,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下面是其創作背景介紹,歡迎閱讀。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創作背景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現在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在河南孟州市),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鎮,現在河南三門峽東南。吏,小官,這裡指差役。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裡有差役來強徵兵。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老婦我家裡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鑑賞

  這是一首敘事詩,以老嫗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戰亂時期人民的深重苦難,表現了詩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發生的序幕。“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詩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發生的地點。接著寫官吏黑夜捉人和人們倉皇應變的驚駭場面,筆墨十分精練。

  從“吏呼一何怒”到“猶得備晨炊”,是詩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婦的對話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過程。老婦人的話可分為三層: 首先陳述了戰爭奪去了兒子的沉重悲哀。“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無限的酸辛與哀傷;繼而老婦人申明家中已無應徵之人。“出入無完裙”一句表現了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後老人主動請求應役。在這裡差吏的話全被略去,但透過老婦的.對話,也就從側面表現了差吏的兇狠殘暴。但是,差吏並不聽老婦人的申訴和哀求,還是要徵走老婦人的媳婦。為了保全兒媳、孫子,老人才被迫應役的。末尾四句,是詩的尾聲,寫老婦被提走後的淒涼情景,流露了詩人的深切同情。

  在寫法上,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一)寓主觀於客觀描寫。整篇詩都是客觀的描寫,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是透過所描寫的情節和場面表現出來的。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把“吏呼”、“婦啼”相對照,勾畫了差吏的殘暴和老婦的哀求,把詩人憎惡差吏、同情老婦的態度鮮明地體現了出來;(二)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以實(老婦的答話)託虛(差吏的橫暴),既使得這一家的不幸得到集中強烈地表達,增強了感染力,又把差吏的態度作了豐富的暗示,使其猙獰的面目盡顯,詩歌也顯得含蓄凝練。(三)細節描寫的運用,如“老翁逾牆走”就表現了由於戰亂和官府經常抓人而造成了人民夜不安寢的情形;“出入無完裙”,則表現了人民生活的極端貧困,都很真實生動。

  杜甫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2-3]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4]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