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精選7篇)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精選7篇)

  杜甫的詩作廣泛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社會面貌。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關於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 篇1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出生於貢縣(今屬河南),

  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杜甫的詩篇內容很豐富,風格也是多樣的。但“沉鬱頓挫”的風格是最能體現他的詩歌的特徵,並且也是歷來被人們所共識的風格。 作為鍾愛於杜甫詩歌的讀者之一,我在這裡僅以自己的理解淺談一下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

  一、寓主觀於客觀,具有鮮明的形象和強烈的感染力

  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作精練的藝術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願望。

  1、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描繪和集中反映

  我們知道憂國憂民的思想是貫穿在杜甫詩歌作品中的一條主線, 他以寫實的手法對現實社會進行了深刻地描繪和集中的反映,對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運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當我讀到杜甫在深陷長安時寫的《春望》這首詩時,我被詩人那強烈的愛國之情深深感染了。“國破山河在”這一句使詩人一下筆就寫出了國破家亡的悲慘景象。“城春草木深”這一句本來是描寫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時此刻卻成了增添國破家亡這種情感的景物了。一個“深”字,真實地寫出了客觀存在的事實。“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出了人因為感慨時才見花開而濺淚,人因離別之恨,才會聽見鳥鳴聲而驚心。尤其是詩的最後兩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更加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僅深刻了解廣大勞動人民在水深火熱中的生活,而且還善於透過一幅幅畫面,再現了動亂期間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詩史”的特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充滿了大氣,充分體現了他那“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在這首詩裡我們看到一個自己已被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卻聯想到了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的詩人。詩的最後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是全詩的高潮。表現了他對天下寒士無限的關懷,洋溢著救世濟人的熱情。

  2、透過細節描寫豐富詩的形象性

  杜甫是偉大的寫實詩人,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現實生活的內容, 往往能把巨大的社會內容集中在一兩句詩裡,在我讀《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時,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句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的對立矛盾,從而揭示其社會的本質。在《兵車行》這首詩中有這樣一句“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就是一個細節描寫,這一句不僅揭示了那個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

  杜甫以詩為武器,抨擊了黑暗的社會現實,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願望,奏響了為人民大聲呼籲的激昂號角,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

  杜甫以他愛國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站在一定的高度,創造出一種雄渾壯闊的詩歌藝術境界。

  1、雄渾蒼勁的意象表達詩人傷時憂國的心情

  杜甫詩歌所表達的內容是很廣闊的,他透過多種多樣的意象,表達出了他詩歌的雄渾壯闊的藝術風格。

  當我讀到杜甫的《成都府》這首詩時,就深深地被詩中描繪的各種意象所感染了。這是一首五言詩,詩人將自己在路途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詩中透過“山川、城郭、原野、星空”這些雄渾蒼勁的意象,達到了情與景的自然交融,渲染出了一種蒼茫的氣氛,也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杜甫在《兵車行》 中寫道:“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詩人以簡練的筆墨,以疾風暴雨驟然即來的聲勢,著力刻畫送別時妻離子散的悲慘之狀。

  杜甫的詩歌往往透過樸實而悲壯的語言中傳達著那個時代驚心動魄的悲劇,讀杜甫的詩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一個憂道不憂貧的沉重儒者的高尚情懷。

  2、凝重的感情和博大的境界

  《登高》這首詩感情凝重,境界博大,語言精煉,充分體現了杜甫詩作中“沉鬱頓挫”的風格特徵。全詩透過詩人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表達了詩人常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殘的複雜感情。首句寫登高所見山上的三種景物,風急暗點登高,因登高才覺風急。次句寫登高所見江上的三種景物,然後又寫山景。 這樣多角度、多層次的景物描寫,構成了一副具有立體感的三峽深秋圖,現實了悲壯的感情基調。 在《野望》中有這樣兩句“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詩句境界闊大,以遼闊的視野,深遠的目光,出色地塑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同時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感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蒼勁、凝練的語言藝術

  杜甫的詩正是從蒼勁、凝練上構成了自己語言的主要特色。他下字力求準確有力,使每一個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義。

  1、準確有力的`煉字

  杜甫下字力求準確有力,使每一個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意。他很善於用實詞,如“微風燕子斜”,這個“斜”字,就斜’之語。”杜甫在《旅夜書懷》裡有這樣兩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裡的“垂”字和“湧”字也是很有錘鍊之功的。這個“湧”字也是很有分量的,晚上看不見江水的流動,可是從大江裡的月影的湧動,可以感覺到江水的流動。

  杜甫詩句煉字的精當,確實已到了驚人的地步。為了在色彩的組合上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意境,他常把色彩字放在句首,如“綠垂風折筍,紅錠雨肥梅”《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五。“紅稠屋角花,碧垂牆隅草”《雨過蘇端》。他還善用動詞和副詞,描寫水常用“動”,描寫鳥常用“度”和“過”,如“大江動我前,洶若溟渤"《水會渡》。有意用較寬泛的動詞,構成了渾融含蓄的意境。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者將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浪費用一個“臭”字就活現出來了。區區十個字,將統治階級的罪惡彰顯出來,作者的愛憎之情也已表露無遺。真可謂是高度凝練,簡潔有力。

  2、言簡意豐的煉句

  杜甫對自己作詩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他力求達到“毫髮無遺恨”的境地,經常是“讀書破萬卷”“語不驚人死不休”。當我讀了《絕句漫興九首(其七)》這首詩時,感觸就很深。

  這是一首初夏景色的詩,首句“糝徑楊花鋪白氈”寫出了漫天飛舞的楊花撒落在小路上好像鋪了一層白氈,這一句不僅概括力很強,而且還富有形象感。第二句“點溪荷葉疊青錢”僅用了七個字就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寫的生動傳神,使這一句活了起來。

  被人所稱道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僅僅就是一個典型的詩例。僅用了十四個自就包含了九層可悲的意思。 同時語句又是極其凝練,言簡意豐。這也充分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杜甫詩歌的風格除“沉鬱頓挫”之外,諸如清新、秀麗、明快、俊逸等無不兼備,但是風格多樣性與他獨特的“沉鬱頓挫”的風格又是統一在一起的。

  透過讀杜甫的詩歌,總會有新的認識,新的體驗和收穫,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是深刻的思想性和完善的藝術性高度結合的典範,並且形成了“詩史”的特色,從而達到了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 篇2

  杜甫詩歌多樣性的原因

  杜甫詩歌的風格是多樣的,造成杜詩風格多樣性的原因亦是多樣、複雜的。時代的風雲變化、人生際遇的跌宕起伏、思想的大融合、詩風的多樣化、文學的發展規律以及杜甫的文學觀等都是造成杜甫詩歌多樣性的原因。唐代,尤其是盛唐,本身就是一個相容幷蓄、包羅永珍、海納百川的時代,這種經濟、社會下的文學必定不是一潭死水,這也就從源頭上決定了杜甫的詩歌不是單一的、平面的,必定是立體的、豐滿的。儒、釋、道三家思想融合,社會思潮多元化,這也與杜甫詩歌風格多樣化一脈相承。當然,詩人本人的性格、個人經歷、社會政治的突變會左右、改變其詩風,使其詩歌呈現與他人迥異的特點,這就造就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主流,這並不與其詩歌風格多樣化矛盾。

  杜甫是偉大的詩人,其詩歌也是博大精深,多角度、立體得看待其詩歌,符合社會實際情況、詩人的性格特點等,我們也可以全面瞭解杜甫、杜詩。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 篇3

  杜甫,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其詩歌,堪稱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的藝術景象令後人無比尊敬和崇拜。杜甫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頂峰,後人對其詩歌極力推崇、褒譽,並以最美好、最精煉、最經典的詞語去稱揚和讚頌杜甫及其詩歌。在這些最美好、最精煉、最經典的詞語中,又有三種說法最為歷代治詩、治史、治學者所接受,即:“詩聖’,“詩史”,“集大成”。

  所謂“集大成”,正是對杜甫詩歌風格多樣性的經典性概括。傳統上一向稱杜詩的風格為“沉鬱頓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蒼勁的意味和深沉凝重的基調。的確,歷代詩人,沒有誰比杜甫的憂患意識和憤激之情更深了。“沉鬱頓挫”在詩中無疑是極具有代表性的風格特徵。然而,杜詩“集大成”的成就及其對後世多方面的影響決非僅此可以概括。對於杜詩的風格,我們不能只強調一點,或者僅抓住一面,而忽視其他重要的方面。杜詩詩風的“沉鬱頓挫”,只不過是他詩風的一個方面,至多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沉鬱頓挫”之後,更應該看到杜甫這位偉大的詩人其詩風多樣性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偉大之處。除沉鬱頓挫外,杜詩中至少突出地呈現出以下幾種迥異的風格: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險怪奇拔。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 篇4

  杜甫詩歌的總體特徵——沉鬱頓挫

  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一生創作詩歌近三千首,其特點歷來被公認為“沉鬱頓挫”。清人方東樹曰:“沉鬱頓挫,蒼涼悲壯,隨意下筆而皆具元氣,讀之而無不感動心脾者,杜公也。”其實最早用“沉鬱頓挫”四個字形容杜甫詩歌特點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進雕賦表》曰:“自七歲所輟詩筆,向四十載矣,約千有餘篇。雖不能鼓吹六經,先鳴諸子,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揚雄之流,庶可及也。”沉鬱頓挫的確是對杜甫詩歌部分詩歌、尤其是一批最能體現杜甫詩歌水平的優秀詩歌風格的典型評價和概括。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 篇5

  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作高度的藝術概括。

  這種概括主要透過兩種藝術手段進行操作。其一是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透過客觀的描寫,把複雜的社會現象集中在一兩句詩裡,從而揭示它的本質。比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把尖銳的階級矛盾集中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十個字裡,使人觸目驚心。其二是透過人物的對話,對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紹。比如《兵車行》這首詩是透過一個行人的話廣泛地介紹了兵役的繁重、戰爭的艱苦,以及人民反對開邊的情緒。《石壕吏》是透過老嫗的一番話,介紹了這一個家庭的遭遇,同時也概括了千萬個家庭。杜詩的現實主義,並不在於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雖然也寫了不少人,但這些人並不是作為具有個性的典型而出現的。他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在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寫,透過這樣的描寫,去揭示現實生活的本質。

  杜詩的語言藝術。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他自己的話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喜歡佳句,所以他的語言一定要得到那種驚人的效果,如果達不到這種效果,那麼就要繼續地反覆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說:“新詩改罷自長吟,頗學陰何苦用心。”“陰”是陰鏗,“何”是何遜,這是南朝的兩個詩人。杜甫寫詩總是不斷地在修改,改了以後還要不斷地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再繼續地修改。從而形成了蒼勁,凝練的主要特色。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 篇6

  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和細緻入微的表現手法。

  藝術境界是雄渾壯闊的,但是表現手法卻是細緻入微的。由於杜甫具有愛國愛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他的詩歌境界是雄渾壯闊的。可是這種雄渾壯闊的境界往往是透過刻畫眼前具體細緻的景物和表現內心情感的細微波動來達到的。李白和杜甫,他們的藝術境界都是很壯闊的,可是達到這樣一種壯闊境界的途徑卻不同。李白是運用風馳電掣、大刀闊斧的手法來達到的,而杜甫卻是以體貼入微,精雕細刻,即小見大,以近求遠的方法來實現的。

  杜甫的詩就像是“潤物細無聲”的輕風細雨,不知不覺地滲透了讀者的心靈,讓人容易親近。比如“三吏”、“三別”,杜甫具體細緻地寫出這場戰亂的各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具體反映了這場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深重的災難。同樣是寫安史之亂,李白的寫法是從大處落墨。他的《古風》第十九首,先寫和神仙一起昇天,升到天上從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間,接著有幾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的政治局面——“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而杜甫筆下的安史軍隊是:“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透過一支沾滿鮮血的箭,具體地形象地反映了國家人民深重的災難。透過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體物察情的細微而見長的。

  杜甫不只是細緻入微,他還能夠透過入微的刻畫達到雄渾壯闊的境界,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現實主義詩人的地方。杜甫還有許多詩是把重大的社會政治內容和生活中的一個側面的剖析穿插起來,運用這些細節去表現重大的主題。比如他的《春望》這首五言律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 篇7

  杜甫詩歌眾體兼長。

  從詩歌的體裁方面來看,杜甫是眾體兼長的一個詩人,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都能夠運用自如,尤其是古體和律體,杜甫寫得非常好。他常常運用這種體裁將敘事、抒情、議論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貢獻特別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頌德或者是應酬之作。杜甫不僅用七律來描繪自然的風景,或者用來贈答酬唱,而且用七律這種形式表現政治內容,感嘆時事,批評政治,抒發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在藝術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麗、典雅,杜甫則創造出沉雄悲壯,慷慨激昂的風格,把七律的創作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