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讀《弟子規》有感(集合15篇)

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集合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弟子規》有感1

  新學期來到了,我們班級的背誦內容改成了《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的就是我們做孩子,學生應該做的事。比如說:孝順、有禮貌,書裡其中有一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答,父母讓我們做什麼事的時候,不能偷懶。

  可是想一想我自己呢。爸爸媽媽讓我幹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拖拖拉拉。而且他們招呼我過去的時候,我也緩緩慢慢,有時候我還不答應他們。不過以後我一定服從爸爸媽媽,他們讓我做事我也會盡我的全力去做。

  書中還有一條: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講的是如果父母有病了的話,爸爸媽媽吃的藥要我們先嚐一下。要晝夜侍候父母,不能離開一步。

  我又回想起我小的時候:那次,我生病了。晚上的時候,爸爸媽媽一會兒給我拿藥,一會兒給我量體溫,忙的不可開交。一夜都沒有睡覺,一直守在我的身邊寸步不離。

  而媽媽有病的時候我卻沒有一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我也就給她拿了一下水。不過以後我也會像她對我那樣寸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為我做了很多事。而我卻沒有給爸爸媽媽他們做太多事。不過以後我決定一定幫助爸爸媽媽幹一些活來回報他們。我一生也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恩情的!

讀《弟子規》有感2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

  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

  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麼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儘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麼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範,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範,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讀《弟子規》有感3

  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可是正值青年的我們有幾個人懂得時間的寶貴,幾人做到早起晚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我們所熟知的魯迅先生,一生都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發明大王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偉人如此,我們平常人也不例外,所以我要常常提醒自己,要與時間賽跑。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看到這句話,不禁陷入沉思。前幾天有一次,媽媽打電話給我,叫我騎車去車站接她,一邊附和,一邊玩電腦。天色漸漸變暗,媽媽開始焦慮,擔心我在路上出事了,打手機關機。那時手機沒電關機了,餓了才想起媽媽還沒做飯,媽媽還在車站呢!我趕緊騎車去接媽媽,連門都沒鎖。現在想起來,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要知道,媽媽頭上那一絲絲銀髮是因我而生的。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於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容易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有個同學,她吃東西十分挑,對麥當勞,肯德基特別鍾愛,尤為喜歡泡麵,每天喝不到兩杯水,奶茶倒能喝八杯。所以她個子瘦小,身體虛弱,經常請假不上課,去醫院成了家常便飯。我一定要把《弟子規》這本書推薦給她看,讓她和我一起健康成長。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曾經有一次,我瞞著媽媽去同學家玩,怕媽媽知道阻止我,想神不知,鬼不覺的回來。誰料到被媽媽發現了,她打電話問了老師,朋友等等詢問任何我可能出現的地方,最後才在同學家找到了我。自從我知道這句話後,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女兒。

  對照《弟子規》,反射出了我們身上的種種不足。當然,讀過《弟子規》後,我更應該成為一個好學上進,遵守紀律的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4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題記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長的小草,一棵春天裡樸素的小草,因父母的愛在我心中,讓我貪婪地聽吸著陽光雨露,將把我的一生覆蓋。讀《弟子規》裡的“放則考,”才猛然地反思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言行,讓我深深地領悟到:在人生的旅途上,父母的愛所賦予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沒有一本哲學書籍能夠比父母的愛更周全。

  當父母多嘮叨幾句:“天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地回答說:“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想到平時自己感冒了,父母會擔心地問這問那,帶著我去醫院,在廚房熬中藥給我吃,給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那我們呢?當父母生病感冒了,我們是否也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待、不離床。”意思是說: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況重時,更要晝夜服待,不可以隨便離開,那作為兒女的我們,做到了嗎?

  我們從呱呱墜地時,父母的愛就無時不刻地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平日毫無節制地揮霍著愛的“支票”那我們是否有想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愛因為在心中,所以冬天要讓父母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清涼,早晨要看望你父母,看看父母昨晚睡得昌否安好,晚上要準備好床鋪,讓父母睡得安定,反思昔日自己對父母的關心,真是慚愧啊!慚愧!

  讓我沉浸在愛的歡樂中,讓我享愛在愛的溫馨中,讓我陶醉在愛的雙臂間,讓我偎依在受罪的懷抱裡,讓受罪永駐我心中,我將用我的愛去報答我的父母,附之行動,多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父母的辛勞,分擔父母的憂愁,不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我相信我能做到,因為愛在我心中。

  願生活的芳香醇厚縈繞著我親愛的父母,願我全部的祝福揉進父母的心田,讓父母的心中的花朵盛開如雲。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出自清朝的李毓秀。讀此文,是一個提升個人修養、思想品德的過程。讀好勝於讀壞,背好勝於讀好,而真正理解,勝於一切,實際做到,更是上一個等次。每三字為一段話,兩字為一組,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這些非華麗的語言,卻蘊含著一片極為廣闊的空間。當我認真品完後,反覆回想,深有感觸。

  中國有一句俗語,“百事孝為先”。因此,《弟子規》首先講的是“孝”。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看了第一個篇章——出則孝,回想之前的所作所為,太多太多對不起父母的事……我們的一切是父母給的,不要再強求了。趁他們健在的光陰,及時行孝,歲月不待人。

  第二篇章講的是兄弟之間的原則,我很是看重這一篇章。兄弟之間,要合為一心,相互幫助,團結相處,不要因為利益,而拋棄友情。金錢買不來友誼,切記!

  ”謹“這一章,講的是生活習慣。這點我認為我是做的很好的。

  ”信“極其重要,此章節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在現實社會中,失信往往會令朋友十分厭惡,我可是深有體會。一次,我經過長途跋走到朋友家。我和他約好一塊玩,卻遲遲不見他下來,過了一會兒,他打電話來說,他有事。就這樣,我被”放鴿子了,只好走回去,心裡很不爽。

  “泛愛眾”講的是儒家學派的“仁”。這章裡有兩段話我非常重視:人所重,非貌高。相貌不能判斷一個人,而生活中,許多卻恰恰相反。流浪者的品質可能會勝於某位官員。

  “親仁”告訴我們要向有仁德的人學習。

  “餘力學文”是對學習方法的一種總結。

  上千字,講的就是這幾個方面,而這幾個方面,卻不是做上千件事就證明你能做好的。必須牢記於心!

  《弟子規》引導我們樹立各種優秀觀念、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帶給我們的啟示無窮……

讀《弟子規》有感6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想必大家都還記得這耳熟能詳的《弟子規》吧!對!這是我們三年級時背過的國學內容。回顧過去學習的《弟子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謹》這一段。

  “謹” 不是想想說說,隨便就可以做得到的,要經過長時間養成的良好習慣。作作對比,我就有點無地自容了!這段的開頭就說到了我的致命弱點:“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而我呢?晚上睡覺的確比較遲,可是早上起床就更遲了,要不是每天早上媽媽左一遍右一遍的叫我起床,說不定我哪次就遲大到了。而且每天起來以後不再床上坐個十秒十五秒的我就下不來床。太浪費時間了!再看這“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再看看我房間的床,每天早上起來以後掀開被子就不管了,換下來的睡衣往床上一扔就匆匆忙忙的上學去了。要不是每個星期的家庭大掃除,我的房間說不定會成什麼樣子了!還有這裡“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而我呢,吃飯的時候我最挑食的就是姜和蒜,想到姜和蒜的那種味道就難受,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而姜是我最挑吃的東西之一,所以我一到轉季的時候就會感冒。唉!痛苦啊!而且在吃飯的時候,不好吃的我就會一點兒都不吃,但遇到好吃的呢?那一餐我會吃的特別多,真是“好吃我就多吃點”!再看看這個 “緩揭簾,勿有聲。寬拐彎,勿觸稜。”關個門,我會關得“驚天動地”,而拐個彎呢,我有時竟然也會撞到門呀撞到東西呀。真是隻能用“莽莽闖闖”來形容了!

  唉!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要是我不讀讀《弟子規》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存在這麼多缺點呢!看來我要以《弟子規》為目標,把它作為我一個努力的旗幟,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加油、改進,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弟子”!

讀《弟子規》有感7

  古人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說到做到,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承諾,誠信待人,只有這樣,方能讓人人和諧相處,社會才能變得更加美好。誠信,是一泓理解的清泉;誠信,是愉快合作的前提;誠信,是我們心中永恆的美德。

  大家都聽過“曾子殺豬”的故事吧,曾子的妻子騙兒子辦完事後就殺豬吃,但她未履約。曾子知道後,就信守承諾把豬殺了給兒子吃,而贏得了後人的好評。

  宋慶齡奶奶小時候也很信守承諾,她為了教好朋友編花籃,而放棄了去大伯家玩的機會。在家等待許久,但好朋友沒來。宋慶齡奶奶卻一點也不後悔,因為她遵守了承諾。

  海爾集團的董事長張瑞敏痛下決心,讓員工把質量不合格的冰箱砸爛,他這一壯舉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和信譽意識,從而贏得了市場和效益,把海爾從單一的品牌……這些誠信的典範舉不勝舉,閃爍著熠熠生輝,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幫榜樣。

  讀者一個個關於誠信的經典故事,我不由得聯想到了自己。有一個週六,我約好和好朋友一起上街買東西,可是我因為臨時有事去不了了,又忘記打電話,害得她在我們約定好的地方苦苦等了一下午。

  過了幾天,我基本忘記了這件事,可好朋友卻銘記在心。她打來電話,對我說了狠話,我本想跟她道歉,她扔來一句“你怎麼可以這樣不講信用,‘朋友’在你心中還有什麼意義,我們絕交!”

  “你聽我說……”話剛說了一半,只聽見電話那頭傳來“嘟嘟”的聲音,我緩緩地放下電話,傷心透頂,沒想到事情會是那麼嚴重,一件小小的事,我卻因為沒有誠信失去了一個好朋友。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我以後再也不會不講信用了。

  魯迅說過:“誠信乃為人之本也!”誠信比金錢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榮譽更具有時效性。學習因誠信而進步,工作因誠信而成功,人生因誠信而精彩,社會因誠信而和諧。

  讓我們用心靈呼喚誠信,讓我們的生命以誠信為基石。誠信如此矜貴,我們應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誠信的種子播於心中,把這份誠信傳播下去。

讀《弟子規》有感8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的感恩;“烏鳥私情,願乞終養”這是鳥兒的感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人類的感恩。《弟子規》內容雖簡扼,但卻讓我領悟到仁義孝道的真諦,學會感恩,讓幸福之花綻放在感恩枝頭。

  我曾踏月踏月歸去,懷想夜空下氤氳的那一抹月光,從前幸福的日子是怎樣如廣袤草原上的星河燦爛?驚鴻掠影,牧歌悠揚。我願懷一顆感恩之心,走走停停,迎接每一天的黎明破曉,走過一場又一場似錦繁華的春秋。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遙想童年時代,頑皮不聽勸的我常常惹的父母生氣,現在想來實在慚愧不已,古有《孟宗泣竹》的傳奇故事,孟宗以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古人尚且能順從地聆聽父母的要求,為什麼我們不能恭敬的接受父母的批評呢?父母默默為我們付出,卻從不曾言棄,如此樸實無華的感情便只有親情,如同一陣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春光無限,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語;是漂泊天涯的縷縷思念;是兒女成長的殷殷期盼。我們更應以感恩之心去回報我們摯愛的雙親,讓幸福之花綻放在感恩枝頭。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則教導我們要恭敬地對待長輩,尤其是我們的師長,他們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留下了太多感動。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曾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假如我能搏擊長空,那是您給了我騰飛的翅膀;假如我是擊浪的勇士,那是您給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滅的火炬,那是您給了我青春的光亮。讓我們心懷感恩之心,感恩師長,讓幸福之花綻放在感恩枝頭。

  縱使世態炎涼,卻總有一種感動存放在你的心間,縱使冷漠無邊,卻總有一種信仰使你追尋。讓我們一起領悟《弟子規》的真諦,學會感恩,讓幸福之花在永駐感恩枝頭。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一陣琅琅的讀書聲傳來,原來是小學的學弟學妹們在背通《弟子規》呢!真巧,我們的經典誦讀也在溫習《弟子規》。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的教誨而改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它教會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中,要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

  “百善孝當先”只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的確,孝敬父母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有的責任,如果不懂得孝敬,那麼你就永遠不會成為有品質的人。《弟子規》的開篇第一章講的就是孝。

  我在家裡就經常和父母發脾氣。

  有一次,我在家裡玩電腦。媽媽來叫我吃飯,大概是因為正入迷的緣故,我就特別想繼續玩下去,我順口就接到:“馬上,馬上,一會就來!”過了三四分鐘,媽媽又叫我去吃飯,我因貪玩就又說:“馬上就好了,再等一分鐘。”就這樣我一直推了十幾二十分鐘,都沒去吃飯。老媽終於發火了,衝過來就揪著我的耳朵把我拉了過去。當初我還很反感媽媽。可後來一想,媽媽也是為了我好嘛,何況是自己不對嘛。《弟子規》中不是教導我們要“父母呼,應勿緩”嘛!

  自從讀了《弟子規》後,便打算按照弟子規的規範來要求我自己。希望以後可以成為一個孝順父母的兒子。

  我一直很困惑一個問題,《弟子規》上說:“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的意思是要先做到孝順父母,和其他人友愛相處,等做到這幾點以後,如果還有剩餘的時間,就要學習。可是現在呢?兩種規範倒了過來,子女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等學習完之後,如果有時間,再來盡孝道。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我們現在做的和《弟子規》上的規範有了很大的出入。這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

  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在品德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但《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我們的這些不足,大家一起去看吧!好好品味其中的內容,能讓你越品味越有味道。

讀《弟子規》有感10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一 、孝敬父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二 、為人處世

  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要時刻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禮貌待人,對學生的問題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耐心和愛心,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因為人生中有很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弟子規》裡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也將按照《弟子規》,激勵自己,完善自己,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11

  今年暑假,我每天都認真拜讀半小時的電子版《弟子規》,從中懂得了很多很多。我從《弟子規》,漸漸地發現了自己在生活中存在著很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意思是:當自己的道德品質與才學不如別人的時候,就要不斷地進步,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技能,要勉勵自己,已期能夠有所收穫。而我卻不是這樣,美術課的時候,我看了看別人的畫,哇!真是惟妙惟肖!再看看我的黃瓜都變成絲瓜了,唉,真是天壤之別啊!看到這一幕,我心裡充滿了不滿甚至嫉妒,也不想再畫那麼好了,因為當時我想,即使畫那麼好,還是無濟於事,我在畫畫本子上就隨手畫了幾個蘿蔔。結果是“良”。真是慚愧呀!

  書上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我們在家裡面,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可我呢?奶奶去商店買糖,邊往外走邊說:“檬啊,我出去點事,等會你幫我把煤氣灶關一下,湯炔燒好了”。我聽了,心裡頓時冒出“憑什麼要我關,你自己不會關”的信念。

  我無動於衷。過了一會兒,奶奶回來了,走進廚房,聞到了一股烤焦的味道,一看煤氣灶還沒關,就飛奔過去,把煤氣灶給關了,並端來一大盆水,澆在煤氣灶上。不一會兒,廚房終於清理完了,奶奶大步流量地朝我走來,我知道事情不妙,就回到房間裡,可是終究逃不過奶奶的一頓罵,唉!真倒黴啊!我現在終於明白什麼事必須得做,什麼事千萬不能做,哪件事該放棄,哪件事不該不放棄。

讀《弟子規》有感12

  一、孝

  孝,乃中華之傳統美德。而作為子女,首先我們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經善盡美。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長大後的人際關係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們成人的第一條。

  二、恭

  待人接物無不需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佛法裡說,人有四“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父母之恩是孝;師恩是無私;而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無法正常的讀書學習,無法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天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的結果。時常懷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師、同學、家人,對他們懷有恭敬之心,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不滿和怨言,人才會獲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溫馨。懷有恭敬之心,是我們成人的第二條。

  三、謙

  為人要謙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這句話,猛然間我想到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而回到現代,我在偶爾間聽到媽媽和小姨說,妹妹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說送自己上學的是他家的司機,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親。謙虛,真的是一種很美好的品質。謙虛,是我們成人的第三條。

  征服一座高峰,我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一座高樓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磚的堆砌;一部宏偉的樂曲創作,需要每個樂章、每個音符的協調。同樣的,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可以說,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須先從做人開始,而《弟子規》就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書。欲成事,先成人。

讀《弟子規》有感13

  .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譯文:父母叫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遲緩。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即行動。

  中華是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郯子的年輕人。他冒著生命危險,突破重重困難取鹿乳奉親。身為兒女,我們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壯舉,但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回報父母。再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捫心自問,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們做到了嗎?

  生活中,有許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什麼事情都讓爸爸媽媽來做,而爸爸媽媽叫他們做一點事情,他們不是趴在地上又哭又鬧,就是拖拖拉拉。從小到大,當我們生病時,父母給我們端茶送水;當颳風下雨時,父母給我們遮風擋雨……而現在父母叫我們幫忙時,我們又是怎樣做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多年,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他們做點事嗎?我們就不感到羞愧嗎?

  如果你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點對父母的基本禮儀也做不到,那麼又談何報答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呢?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做爸爸媽媽貼心的小棉襖,做孝順好少年。

讀《弟子規》有感14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去孝順父母,說明他有一顆善良、孝順的心,而《弟子規》中的“入則孝”正是表達了這種中心思想。

  弟子規,說著簡單,想做到卻要花點功夫,孝順是什麼?是不是長大後有出息,不讓父母丟臉,為了掙錢天天工作,沒時間去看望父母,就幫父母買個大房子,讓他們吃好,穿暖……這樣做才算是“孝”嗎?不,不完全是的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就唱出了父母的心聲。其實父母最想要的是讓自己的兒女陪在他們身邊,讓溫暖隨身相伴,關心並照顧他們,並不是一個電話或一條簡訊可以替代的。我認為這才是“孝”的一部分。

  讀了《弟子規》,我受益匪淺,從中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還莫屬於這一句“冬則溫,夏澤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回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我把自己與弟子規一比較,覺得自己與弟子規所說的差距很大。

  想起舊事,我就覺得臉紅。冬天的時候,媽媽總在在我上床前,將電熱毯加熱,讓我能直接感受到溫暖。有時媽媽忘了,我還會抱怨著讓媽媽開。夏天,天氣悶熱。爸爸媽媽總是將最舒適的地方讓給我,我也不相讓,我行我素。早晨上學,媽媽一次次地催我起床,我卻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了。有時候,媽媽發火了,我還在埋怨的在嘀咕。直到自己感覺晚了,才很不情願的起床。比起弟子規所講的,是不是正好相反呢?現在想起我的那些行為,我的心裡就想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弟子規,讓我改變了對事物的看法。本來,還以為擁有了財富,就可以給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現在才發現,不管是貧是富,只要有心,想要孝並不難。

  朋友們,讀讀《弟子規》吧!也許,他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15

  可能是受爸爸媽媽的薰陶吧,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從報紙到雜誌,書刊甚至到字典,只要帶字的我就喜歡看。其中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是《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每天睡覺前是我最開心的時間,因為我又可以和媽媽一起讀《弟子規》了。今天,我很早就做完作業,拿著書來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我會背誦《餘力學文》了,我背誦給你聽好嗎?”“好啊!”媽媽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拉著我坐下,示意我可以背誦了。“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一口氣把《餘力學文》背下來了。媽媽開心得把我擁入懷裡說:“這麼長的一段話,你是怎樣記的?”我自豪地說:“《餘力學文》裡不是說‘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嗎?我讀書的時候注意到眼看、心記、口唸,這樣真的很快就記下來。”媽媽笑著說:“我的女兒真聰明,學以致用,《弟子規》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規範,你要好好學習,知道嗎?”“父母命,行勿懶,我知道了。”我再一次把《入則孝》也搬出來了。“媽媽,平時我任性,愛發脾氣,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沒有聽從爸爸、媽媽正確的教導,以後我會改了。”媽媽激動地說:“《弟子規》一下子讓我的寶貝女兒長大了。”

  正如媽媽說的:《弟子規》讓我長大了。可是,我知道光說是不行的,還要學會做,今後在我成長過程中一定會以《弟子規》來鞭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