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的讀後感(通用5篇)

《弟子規》的讀後感

《弟子規》的讀後感(通用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的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的讀後感1

  說起《弟子規》的風采,對於我們來說一點兒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很熟悉。因為在我們這個書香滿溢的校園生活中,她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朋友,是她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言慎行。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記得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這位特殊的“老師”,每天課前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著她的“弟子規,聖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從心底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孝從古流傳至今,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卻因為父母的溺愛、呵護,忘記了孝。《弟子規》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媽媽叫我幫忙做一些事時,我總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願,媽媽叫我動作快點,我還是拖拖拉拉;做作業的時候,媽媽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卻是置之不理,有時還覺得很煩;犯錯時,媽媽責備我,我還經常頂嘴。想想過去的自己,真是覺得非常慚愧。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後,我經常用裡面的話來指導自己的言行。現在,媽媽叫我,我就會趕緊到媽媽身旁,並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媽媽教導的時候,我不敢再頂嘴了,而是低頭反省,虛心接受。我的這一改變也讓我嚐到了甜頭,不但媽媽說我懂事了,變孝順了,而且自己的各項學習也進步了許多,這可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啊!你說她是不是我的“老師”?

  說她是“老師”,卻更像是我的“朋友”。現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她的話。無論什麼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她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她對我說:“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輕輕地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我頓時明白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在學習方面,我想著快快寫完,去看我的遊戲攻略,字寫得歪歪斜斜,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訴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這使我明白了學習不能浮躁不安,看對自己沒有益處的書會敗壞人的意志。我的這位“朋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教育著我,提醒著我,改變著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著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朋友——《弟子規》。

  《弟子規》的讀後感2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裡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晶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群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的讀後感3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育兒童如何做人做事的書籍。《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進行了高度概括。透過淺讀,使我意識到《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好教材,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對我們日常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弟子規》的內容有相同之處。《弟子規》用簡單明瞭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身養性、尊老愛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從小處著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個人的形象,也就是維護集體的形象。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與單位同志團結友愛。

  《弟子規》所體現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思想的根。我們學習《弟子規》,目的是要紮好中國文化的根。

  《弟子規》規範了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一句話一種思想。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是講一個人負責的態度,讓有條不紊的做事方法紮根。“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講的就是我們的要養成良好的六常工作習慣。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沒能及時跟上。倫理道德淪喪,成風,道德水準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這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與沒學《弟子規》有很大關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環顧全球,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人民,特別是在全民中推行《弟子規》教育,才是出路。

  總之,只有學好《弟子規》,才能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

  《弟子規》的讀後感4

  今年暑假,爺爺要我學習《弟子規》。他說這本手冊主要講述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為認真閱讀。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許多大人誇獎的好孩子,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吧。

  我每天認真閱讀《弟子規》,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還存在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可是我呢?房間裡亂七八糟,床上一個文具盒,地上一支鋼筆,三年級的書和四年級的書被胡亂地堆在一起。牆壁也成了一幅五花八門的“展覽圖”,這邊畫個小白兔,那邊畫只大老虎。我的書案成了我的“調色盤”和“算術驗算紙”,盡是五顏六色的圈圈和橫七豎八的算術式。還有,奶奶經常叫我整理房間,而我卻我行我素。比如練毛筆字,我有時忘記蓋上墨盒,奶奶說一走進我的房間,就會聞到一股墨汁“香味”。她還從洗衣機裡撈出過一件“黑衣”。咦?我怎麼會有黑衣服呢?原來是我不小心把毛筆扔到洗衣機裡去了。唉,真是粗心大意。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簡直比登天還難。在看書時,如果有同學叫我去玩,我就會一蹦三尺高,把書往身後匆匆一扔就溜出去了。一本新書在我手上用不了幾天就會變成“爛渣書”,你看,四年級的數學書被我折騰得“粉身碎骨”,語文書也成了“書a耙”,可我從來不去理會它們。現在想來,我的好好整理一下,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唉,說到這一點,我很慚愧。我只要一生氣,往往會大發雷霆,任憑誰怎麼開導,我都不理睬。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下棋,只要爸爸的棋子比我的多,我就嘀咕著不想再下。不管爸爸怎麼說,我就是不下。最後,當然免不了讓爸爸舉起“手”向我揮來。雖然我不敢再頂撞,但是我還是堅持不肯下。我主要是害怕失敗。我現在知道了,這種陛格不好,需要慢慢改掉。

  讀完《弟子規》,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缺點,也找到了改正缺點的信心,因為“聖與賢,可馴致”!

  《弟子規》的讀後感5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聽,這是操場上同學們激情澎湃的朗誦,他們與《弟子規》融在了一起。我想大家對這一句話應該十分熟悉,因為這是《弟子規》中的內容之一。

  現在,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陳蕃的著名學者。他年輕時獨居一室,整日攻讀各類典籍、書籍,欲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有一天,他父親的朋友薛勤前來拜訪,看到他的住處雜草叢生、紙屑滿地,空中到處都飄著灰塵,十分凌亂。薛勤不解地問道:“孩子,屋子這麼髒,你怎麼不打掃打掃呢?這樣賓客來了看了不是要好些嗎?”陳蕃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我的手是用來掃天下的。”薛勤反問道:“連一間屋子也掃不好,怎麼能夠去掃天下呢?”陳蕃一聽,臉紅了。他馬上拿起掃帚,將地上掃乾淨,整理好文具、書籍,招待客人。

  大家一定從中看出了一個道理:做事要從小事開始。然而,我還明白了,我們應該將整理好自己的房間,這樣看了才會更加舒適。

  記得有一次,我寫完了作業,隨隨便便地把作業本扔在旁邊。第二天清晨,我要把作業本收進書包,可它卻躲得無影無蹤了。我找遍了我的書桌上下,沒有?找遍我的書包,沒有?究竟在哪呢?我用了好長時間,把二樓仔仔細細地找了一遍,才在一個放玩具的箱子裡找到了了作業本。原來,是我昨天做完作業一高興,隨手一扔,掉進了裡面。這難道只是巧合嗎?不。這是因為我沒有將用完的東西放回原處,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自從我親身經歷過這件事後,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我知道了,造成這一結果的,其實都是因為我沒有銘記《弟子規》,沒有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所以,我樹立了一個座右銘,那就是“踐行弟子規,人人講衛生”。